普济消毒饮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普济消毒饮
一、古方简介
【来源】《东垣试效方》 。
【组成】黄芩(酒炒)15g,黄连(酒炒)15g,陈皮6g,生甘草6g,玄参6g,柴胡6g,桔梗6g,连翘3g,板蓝根3g,马勃3g,牛蒡子3g,薄荷3g,僵蚕2g,升麻2g,甘草6g 。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
【主治】大头瘟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
二、临床新用
【普济消毒饮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一)内科疾病
1.血管神经性水肿痒主
【案例】某女,25岁 。半年来周身反复起风团块,服抗过敏药可暂时缓解,今晨起床后,突然眼睑、口唇肿胀、瘙痒,迅速波及全面部,伴胸闷、心烦,再次服用抗过敏药不能缓解 。诊见:面肿胀,眼睑口唇尤甚,色微红,无可凹性压痕,前臂可见对称性淡红色风团块,舌淡红,苔微黄 。此为风热上攻之故,处方:黄芩、板蓝根、连翘、陈皮、荆芥、防风各15g,升麻、薄荷、蝉蜕各10g,僵蚕15g,生甘草20g,黄连5g,水煎服 。2剂肿消[李达文.I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1988,(3):21] 。
【按语】血管神经性水肿发于面部者,中医称“面游风”,病由禀赋不足、食物过敏或胃肠积热复感风邪而发,治当重在清热疏风,故选普济消毒饮化裁而取效 。
2.热曼塞-汉特综合征
【案例】某男,26岁,农民 。右侧头面部红肿炽痛,尤以外耳道、耳廓、右眼部为甚,表面满布疱疹,疱疹由左颧经耳延至耳后,呈带状分布 。5日后患者口角自右向左歪斜,伴发热烦躁,精神恍惚,口咽疼痛,口腔黏膜有多处溃烂,米水难进 。某地医院用大剂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治7日无效转五官科,治2日仍不见好转,后转中医诊治 。诊见:神志欠爽;面红气急,目不能睁,口干咽痛,米食不进,舌红,苔黄燥有芒刺,脉浮数有力 。舌尖及舌中部、口腔黏膜有多处溃疡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L,中性粒细胞占92% 。证属风热邪毒客于上焦,治宜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方以普济消毒饮加减,处方:生甘草、黄芩各15g,柴胡、黄连各12g,牛蒡子、马勃、连翘、玄参、石菖蒲、花粉各10g,板蓝根25g,丹皮16g,僵蚕、升麻各10g 。二诊:服3剂后,热退,神清,局部红肿炽痛减轻,疱疹渐消 。守原方加蜈蚣3条,服2剂后能进软食,咽痛及口腔溃烂好转,疱疹已消,惟遗下口角歪斜未愈,舌尖红,苔薄黄,脉弦 。此为毒邪将祛,风邪未散,壅于脉络,治宜疏风祛邪,通络逐瘀 。拟处方:生地、黄芩各16g,丹参、赤芍各20g,僵蚕、全蝎、乳香、没药各12g,地龙25g,板蓝根30g,防风、生甘草各15g 。三诊:进4剂,前症均消,口角歪斜纠正[景颢.中医治愈热曼塞-汉特综合征.新中医,1990,(10):15] 。
【按语】热曼塞-汉特综合征,又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为病毒感染影响第7脑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所致,临床不多见 。中医认为此症系天行邪热疫毒之气感之于人,如治不及时,对生命危害甚大 。本例以少阳经症为主,故选普济消毒饮,又因患者体质壮实,故加重药量,并借升麻等药行“火郁发之”之功,取升、柴引药直达上焦,故头面红肿炽痛等症药到病除 。但留口角歪斜难消,辨证求因,头为诸阳之会,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邪侵袭,脉络壅滞而致口角歪斜,故方中投全蝎、僵蚕搜络中之风;地龙性善走窜,重用以求通经活络之效;加乳香、没药、丹参、赤勺等活血之品,则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4剂后,风祛络通,果生效验 。
二)肿瘤科疾病
唇癌
【案例】某男,54岁,干部 。主诉:唇周肿胀疼痛3年,加重1周 。3年前患者出现唇周发痒,色红而肿,口唇渗出黄色分泌物,疼痛难忍,常以流质饮食吸入为主 。曾在北京、天津等地检查,病理切片,诊断为唇癌,给予对症治疗而无效 。诊见:口唇红肿,疼痛难忍,口唇周围硬结连成片,有脓性分泌物,不能进食,头晕而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西医诊断:唇癌 。中医诊断:茧唇 。证属上焦热毒炽盛,治宜清热解毒,化瘀凉血 。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处方:黄芩、薄荷、马勃各10g,黄连、桔梗各6g,板蓝根24g,连翘、玄参、僵蚕各15g,升麻3g,柴胡、陈皮、大黄、甘草各6g 。水煎服,日服4次 。二诊:连服7剂,口唇疼痛减轻,大便通畅,效不更方,上方连服1个月,疼痛肿胀著减,已能进普食,脓性分泌物减少,头晕痛已除 。2月后,疼痛肿胀已除,硬结及分泌物消失 。上方加减共服半年,症状消失,病理切片正常 。1年后病又复发,但较前为轻,复用上方调治2个月而痊愈 。随访3年未复发[刘玉洁,等.疑难重症治验三则.江苏中医,1994,(7):28] 。
【按语】茧唇临床鲜见,治疗颇为棘手,现代医学称为唇癌 。本病的病机,多责之于脾,因为脾为唇之外华,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肿,治疗以健脾燥湿解毒为主 。此患者一派上焦热毒炽盛之象,故不拘常法,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之 。病在上者取之下,由于患者大便干燥,故在此方基础上,加入一味大黄,既清热通腑,又凉血化瘀,使毒热从地道而去 。
(三)外科疾病
1.颜面丹毒
【案例】某女,24岁 。农民 。主诉上午初感面部绷紧,瘙痒,继之浮肿,面部灼热胀痛,形寒曳热,头痛 。检查:面部鲜红肿痛,口唇、鼻、眼睑部红肿明显,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诊为“抱头火丹”,证属感受邪毒而致 。拟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法 。处方:荆芥、防风、陈皮、桔梗、薄荷各6g,黄芩、黄连、板蓝根、玄参、连翘、菊花、僵蚕各10g,升麻、柴胡、甘草各3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颜面红肿基本消失,仅面部发胀,继用上方加赤芍、丹皮各6g,3剂痊愈[阚淑华.普济消毒饮的临床运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3):15] 。
【按语】“抱头火丹”是因血分有热,兼风邪侵袭而致,发于头面部多挟风热 。病位在上者,加菊花以清上焦风热 。本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故加清热凉血活血之品,如赤芍、丹皮等,诸药合用共奏疏散风热,清热凉血祛瘀之功 。
2.日光性皮炎
【案例】某女,48岁 。1日前因食用灰菜后下田劳动,至晚面及手足肿胀微痒,自以为受风,以谷草煎汤熏洗无效,次日手足、面部烘肿,目不能开,滋流黄水,麻木疼痛,且身有微热,不能进食,口苦便燥 。诊见:面如满月,手背隆起,足肿如脱,患处有散在水疱及渗出,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此乃风热挟湿上壅头面,旁及四肢 。投普济消毒饮加减,处方:黄芩、黄连、玄参、升麻、马勃、陈皮、僵蚕各15g,板蓝根、连翘、绵茵陈、车前子各20g,薄荷5g,生甘草10g,水煎服 。3剂肿退[李达文.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1988,(3):21] 。
【按语】植物日光性皮炎属中医“红花草疮”范围,农村颇为常见,病因病机多为禀赋不足,腠理不密,复因过食某种野菜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再加外感风温及日光照射,使热不得外泄,郁于肌肤而成,故治疗当疏风消肿,清热利湿 。
3.扁平疣
【案例一】某男,35岁 。5年前,颜面部、手背和前臂渐起深褐色坚实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发亮,呈群集样分布,大小不一,尤以面部颈项为甚,搔之则呈线状排列 。迭经数家医院诊治,屡服西药吗啉瓜,肌内注射维生素Bi2、板蓝根针剂等治疗,均罔效 。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证属风热之毒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疏风达邪,活血散结 。仿普济消毒饮疏方调治,处方:板蓝根、生薏苡仁各60g,连翘、黄芩、柴胡、桃仁、青黛、贝母各10g,防风、生甘草各8g,陈皮5g 。水煎内服,药渣再煎洗患部 。二诊:5剂后,痒止烦除,疹色淡褐,较前为疏 。上方去青黛、防风,加生牡蛎30g、皂角刺6g,连进10剂,诸症尽除 。又服5剂以资巩固,随访年余未再复犯[裴宇浩.普济消毒饮化裁治疗扁平疣185例.四川中医,1988,(1):39] 。
【案例二】某女,18岁 。于3个月前患感冒后,全身和脸颊突发淡褐色扁平丘疹,疹为米粒至黄豆大,曾内服西药及耳针等治疗,迄无效验 。舌质稍红,苔黄佩,脉滑数 。证属风毒内伏,湿热之邪壅于肌肤所致,治宜疏风解毒,清热宣化 。方以普济消毒饮益损进治,处方:板蓝根、生薏苡仁各60g,防风、柴胡各9g,陈皮、连翘各10g,生大黄7g,红花6g,麻黄、桔梗各6g,用法同前 。二诊:药用5剂后,疹减,苔腻好转,脉转和缓 。原方去大黄,加白术12g 。连服9剂,诸症悉除 。6个月后见其人已愈[裴宇浩.普济消毒饮化裁治疗扁平疣185例.四川中医,1988,(1):39] 。
中【按语】《薛己医案》指出:“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所致 。”可见疣的形成或为风热之邪传于肌肤,或因血虚肝失所养而引起气血凝滞,郁于肌肤而致 。治疗中应立足于内清外达,解毒透络,故选普济消毒饮为主,方中板蓝根、生薏苡仁清热解毒,健中利湿;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而开旁通之路,以助透邪;连翘性凉而外浮,黄芩性寒,善清经络腠理之伏热;防风、桃仁疏风散邪,通经络;陈皮行气分之滞,又加麻黄,易黄连为大黄,取其表里交攻,内清外达,以彰泄热解毒之功;生甘草解毒,调中和药 。诸药同用,相济为功,故奏效颇著 。
4.猩红热
【案例一】某男,13岁 。2日前突然咽痛,伴发热恶寒、头痛,呕吐,全身酸楚,服镇痛药无效 。翌晨咽痛增剧,食难下咽,全身皮肤潮红,项部疹点隐现,并感胸闷、心烦 。至晚面及胸背、腹、四肢,依次出现密集丘疹,奇痒难耐,并有口渴饮冷,便燥尿黄 。诊见:全身密布鲜红色丘疹,界限不清,融合成片,压之退色,口周苍白,咽充血,扁桃体Ⅱ°肿大,舌红,苔黄、尖呈“杨梅状”,脉数 。此为气分未消,邪已入营 。处方:板蓝根、黄芩、连翘、牛蒡子、玄参各20g,马勃、升麻、桔梗、丹皮、生甘草各15g,生地25g,水煎服 。二诊:2剂热退痒止,再进5剂疹退脱皮[李达文.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1988,(3):21] 。
【案例二】某女,7岁 。自昨日起患儿发热恶寒,头痛,咽痛,身上散见有皮疹 。检查:疹色鲜红,分布稀少,大小不等,见于胸前、腋部、腹股沟部,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苍白口环 。舌质红,舌有芒刺,苔薄黄,脉浮略数 。诊为“烂喉丹痧” 。证属温热时毒蕴于肺胃,郁结生热而致 。拟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 。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玄参、板蓝根、赤芍、丹皮、生地各6g,牛蒡子、桔梗、薄荷、升麻、甘芦各3g 。3剂,水煎服 。嘱家属注意口腔卫生,避风寒,隔离,卧床休息,禁食辛辣厚味之品 。二诊:服药后疹点、咽部充血消失,惟扁桃体稍大,守前方继服3剂而愈[李达文.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1988,(3):21] 。
【按语】猩红热中医称“疫喉痧”或“烂喉痧”,乃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与内之伏热相搏,蕴聚肺胃,上于肺系而成 。疹虽见于全身皮肤,然仍以喉证为重,故用普济消毒饮适获效 。猩红热早期治疗而无并发症者,一般预后良好,而对于重症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四)五官科疾病
1.急性结膜炎
【案例】某女,34岁 。近2日渐觉双眼痒涩交作,红肿刺痛,多泪多眵,怕光,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无效,眼睑肿胀,目不能开,白睛红赤,耳前淋巴结肿大 。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宜清热疏风,消肿止痛 。处方:黄芩、玄参各15g,桑白皮、白菊花、板蓝根、僵蚕、桔梗、葶苈子各5g 。二诊:2剂后,红肿痛明显减轻,多泪怕光好转 。原方黄芩、玄参减为各10g,服2剂,病情基本痊愈[徐金波.普济消毒饮治五官科病三则.新中医,1988,(6):20] 。
【按语】本病多因肺有郁热,外受风热毒邪侵袭,内外合邪,上攻于目而发 。临遇风重者,加白菊花,重用僵蚕、薄荷;热毒重者,重用黄连、黄芩、玄参、板蓝根;红肿甚者,加丹皮、赤芍;便结者,加大黄,每能得心应手 。
2.耳疖
【案例】.某男,13岁 。左耳部肿痛6日,痛连腮部及头部,碍于咀嚼、呵欠,伴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便结尿黄,左外耳道及耳周红肿,外耳道狭窄如线,耳周淋巴结肿大,左耳听力减退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利湿 。处方:滑石、黄芩、当归、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生大黄(后下)、玄参各10g,柴胡、龙胆草、牛蒡子、花粉各5g,陈皮、僵蚕、甘草各3g 。水煎内服,紫金锭外敷 。二诊:2剂后耳部肿痛明显减轻,寒热除,左耳听力正常 。原方生大黄改制大黄,服4剂病愈[徐金波.(普济消毒饮治五官科病三则.新中医,1988,(6):20] 。
【按语】耳疖生于外耳道,是其毛囊及皮脂腺化脓性感染,多由热毒壅盛,上攻耳窍,或肝胆湿热所致 。早期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可使肿消疖散,但后期脓成后不宜使用本方 。
3.急性扁桃体炎
【案例一】某男,18岁,学生 。自诉近2日咽痛,咽干灼热,伴发热,头痛身痛 。检查:咽部明显充血,两侧扁桃体Ⅱ°肿大,附近有点状脓点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为“急性乳蛾”,证属肺胃积热内蕴,复感外邪,以致风热之邪上蒸咽喉而致 。拟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g,黄芩、黄连、牛蒡子、玄参、桔梗、板蓝根各10g,升麻、柴胡各3g,生甘草、薄荷各6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配合胖太海30g(单包)代茶饮 。二诊:服3剂后,咽痛减轻,略有不适,扁桃体稍大 。继守前方,连服3剂而愈 。
【案例二】某男,18岁 。咽喉部疼痛,痛引左耳,恶寒发热,恶心呕吐,服红霉素治疗,病无好转 。检查: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左侧有脓性分泌物少许,舌红,苔黄,脉数 。体温38.9℃,血白细胞18.2x109/L 。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处方:黄芩、玄参各15g,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金银花、竹茹、黄连各10g,薄荷、甘草、马勃、僵蚕、桔梗各5g,蒲公英20g 。二诊: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食后不呕,扁桃体肿消,脓性分泌物消失,血白细胞降至8.7x10'/L 。续服原方3剂,病愈[阚淑华.普济消毒饮的临床运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3):15] 。
【按语】乳蛾即扁桃体炎,病机有虚实之别,实者多因外感风热,与肺胃壅热相搏,上壅咽喉所致,虚者多由肺肾阴虚之故,属实证者用本方有效 。一般急性乳蛾多属风热犯肺而致,其热毒盛,故加大量金银花、连翘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 。用胖大海开水泡发徐徐服之,可达清热润肺、利咽解毒之功 。
4.急性咽炎
【案例】某男,22岁,学生 。自诉咽痛、咽干已4日余,声音嘶哑,伴咳嗽咯黄痰,口臭,小便黄 。检查:咽部明显充血,悬壅垂肿胀,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诊为“风热喉痹” 。证属肺胃积热内蕴,灼液成痰,痰热上攻咽喉而致 。拟清热解毒,化痰利咽 。处方:黄芩、黄连、玄参、鱼腥草、板蓝根、瓜蒌、杏仁各10g,牛蒡子、沙参、陈皮各6g,甘草3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咳嗽好转,仍咽痛,声音嘶哑 。继前方去鱼腥草、瓜蒌、杏仁,加升麻、柴胡、薄荷各6g,服3剂后痊愈(阚淑华.普济消毒饮的临床运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3):15] 。
【按语】本病初起为防止升阳助热,故减去了升、柴,而选用大量苦寒、甘寒之品,造成了温毒内伏,热邪不去,咽痛不愈的后果 。火性炎上,病在头面,不升何能宣泄?故加升、柴,用之与黄连、黄芩相配,可起清上彻下之功,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解,达到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又不致发散太过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