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马君武简介 中国第一个赴德工学博士( 二 )


1913年初国会成立后,马君武任国会参议院议员 。二次革命失败后,马君武被迫离开北京,再次赴德国,入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 。经过四年的研读,马君武获得了柏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是中国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 。
1916年回国 。1917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 。最初任大元帅府秘书,旋代理护法军政府交通总长,并兼任广州石井兵工厂无烟火药厂总工程师 。
1918年5月,他跟随孙中山回到上海,进行反对陆荣廷的宣传和组织活动 。1920年,孙中山重组军政府,马君武任秘书厅长 。次年4月,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开非常会议,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马君武任总统府秘书长 。6月,孙中山任命马君武为广西省长 。马君武励精图治,提出禁烟禁赌、整顿金融、发展实业、兴办教育、建筑公路、成立新军等计划 。
1922年5月,马君武辞职赴沪 。
1924年国民党实行改组,马君武跟不上革命形势,思想趋于保守,和冯自由、章炳麟等人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改组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1924年,马君武和冯自由、章太炎等人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改组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次年,还担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司法总长 。1926年3月,又改任教育部总长 。尽管他并未到任,但由于他与北洋政府有了这层关系,国民党便因内部党争,开除了他的党籍 。后来,党籍又得以恢复 。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 。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 。他对德国十八、十九世纪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十分赞叹,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介绍过黑格尔的学说 。马君武不仅翻译诗,自己也写诗,是南社诗人,著有《马君武诗稿》 。他的诗以鼓吹新学思潮和爱国主义为特色,如《自由》、《从军行》等 。《华族祖国歌》则宣扬物竞天择思想,号召中华民族“肩枪腰剑”,奋起救亡 。他一向主张创新,在《寄南社同人》一诗中写道:“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 。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 。”
由于其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十几年宦海沉浮,马君武备尝艰辛,从此马君武逐渐淡出政坛,投身教育事业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
1924年,厦门大学学生300多人,以本校当局措施不当,愤而集体离校,另设新校大厦大学,并聘马君武为首任校长 。马君武宣布以”三苦精神”与师生合作,即“教授要苦教”、“职员要苦干”、“学生要苦读” 。他以其博学多才带动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从而吸引了大批如作家郭沫若、戏剧家田汉等著名学者前来任教 。
1925年,马君武应北京工业大学师生的五次请求,出任该校校长 。他多方设法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教授,还积极筹集资金,充实机械、电机、纺织和化工四个系的实验室和实验工厂,使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能比较紧密地结合起来 。台湾的邓静华教授在《怀念马校长君武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公到校后,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生炉取暖,因是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
1927年春,李宗仁统一广西后,决定在广西办一所大学 。马君武受邀返回创办省立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校址选定在梧州桂江对岸的蝴蝶山 。当年的蝴蝶山,虽荒山野岭,到处布满壕沟,但地理位置绝佳,“取其交通便利,本省学生皆可顺流而下,外籍的教授亦可溯江而直达” 。
1928年初,广西大学开始基建施工,历时半年 。首期工程先建农、工、矿、文理等学院,还有图书馆、管理厅、礼堂、学生宿舍等楼房10座 。同年9月,校舍大半落成,当地政府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马君武被聘为第一任校长 。上任伊始,他就给广西大学提出了“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立校宗旨 。当时的广西高中毕业生很少,所以广西大学首届招收的均为预科生 。虽是预科,马君武却从上海等地聘请了13名教授来校任教 。
1929年6月,粤桂战争爆发,梧州被粤军占领 。广西大学停办,马君武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一职 。马君武主政中国公学后,向上海聚兴诚银行贷款6万元进行学校建设,使学生猛增到1000多人,逐步使中国公学进人全盛时期 。由于马君武重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而对国民党党义及纪念周等不予重视,所以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