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马君武简介 中国第一个赴德工学博士( 四 )


【近代学者马君武简介 中国第一个赴德工学博士】马君武到来之前,广西大学理工学院在日军空袭中被炸,1937年自梧州迁至良丰 。由于没有实验室,原有的机器运到后无处安置,只好放在露天空地 。一些仪器虽然装箱,但日久不开,损坏的也不少 。还有一部分仪器放在山洞里,因受潮已经生锈 。马君武见此情景几乎落泪,立即在雁山修建图书室、物理馆、化学馆、机械馆、材料实验室、电机室、矿)台室及学生宿舍,还拨国币10余万元增添图书仪器,并将山洞里的仪器取出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广西大学的办学条件 。
抗战期间,此时迁建于桂林的广西大学吸引了很多学术界知名人士任教,学生也来自全国各地, 马君武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延揽了竺可祯、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黄现璠、盛成、陈焕庸、千家驹、丘晨、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术氛围浓厚,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高,学术氛围浓厚,以其当时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质,均不逊于国内名牌大学 。
抗战后期,广西作为中国大后方,大批专家学者及有志青年荟萃于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师资队伍更由此得以充实发展,使学校跃居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
1940年8月1日,马君武因胃穿孔症医治无效,在桂林雁山校区病逝,享年60岁 。此时,距他第三次担任广西大学校长不足一年 。据马君武的二儿子马卫之回忆:在重回广西大学的短暂一年中,父亲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胃病像阴影-般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有一天深夜,父亲胃部剧痛,我只得去叩邻近医生的家门,请求医生来家急诊 。当时正值抗战中期,桂林的医药条件很差,只能服用些止痛的药,第二天,父亲又抱病回校上班 。”
逝世后
马君武去世后,蒋介石发来唁电:“惊闻马君武先生遽捐馆舍,无恁怆悼 。先生耆贤,文化先驱,未睹中兴,突殒下寿,感教泽之在人,定流传于久远 。”白崇禧、孔祥熙、戴传贤、张发奎、陈立夫、朱家骅等军政要人都发来了唁电 。中共方面,周恩来为马君武送来挽词:“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送的挽词是“教泽在人” 。
国民党中央决议由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发给治丧费5000元,生平事迹交国史馆,特派委员黄旭初代表致祭,举行了隆重悼念仪式 。
一位亲历当时送葬的学生回忆道:“西大(广西大学简称)至雁山脚下,一里多路,沿途笼罩着哀伤,人们肃立路旁,供奉水果、香烛,伴着泪水,伴着无尽的思念 。2000多人,西大的学生,马君武的亲友,生前好友,行列蜿蜒,护送马先生的灵柩 。”从那时起,马君武长眠桂林雁山脚下,已经整整70年 。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一起被时人誉为“北蔡南马 “ 。
他在广西大学的颇多建树,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 。而对广西大学一代又一代师生来说,马君武自然是他们永远怀念的老校长 。每年清明节,广西大学的师生代表都会到马君武的墓前献花扫墓 。从2002年起,纪念活动又增加了一个特别的仪式——发放“马君武及夫人马周素芳奖学金”,这是马君武的儿子马保之、马卫之为纪念父母而设立的 。
到1949年,广西大学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 。
轶事
马君武在日本横滨经人介绍,前去拜访孙中山,二人一见如故,大谈革命,彼此深有好感 。马后来对人说:“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则未来人物也 。过去之人物,坏也;未来之人物,好也!”
马君武好学,凡看到身边不求上进之人便很厌恶 。有一次突发奇想,竟让他年过半百的母亲入学读书 。他母亲怒道:“你脑袋壳坏掉了啊?老娘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求个什么学啊?!”马跪地相求,他母亲无奈之下,遂梳起花白小辫,穿上学生装,一脸怒容去学校上课了 。
马君武任广西督办李宗仁的代表时,奉李之命去北京见段祺瑞,表示广西竭诚拥护老段,马说了很多话,老段一直默默无言 。马走后,有人问:“老总,对于广西代表何以如此冷淡?”段愤愤不平地说:“马君武是个坏人,从前他当国会议员,我出席国会,提出对德宣战案,马反对最力 。马受贿得了德国人的钱,他是汉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