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壁虎的分泌液!
研究表明壁虎身上非常干爽 , 没有像蟾蜍一样的皮肤腺 , 无法朝外分泌黏液 , 身上也没有任何含有剧毒的液体!
④壁虎的尿液!
壁虎的生存环境一般没水 , 为了防止水份流失过多 , 壁虎排出体外的并不是尿液而是固体尿酸 , 像很多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 , 跟排泄物一起排出体外!
生物学家 , 将壁虎的排泄物送到检验室进行检测 。 发现壁虎的排泄物的主要成分和大多数动物粪便一样 , 并没有发现任何毒性 。 它的PH值为6.5偏酸性 , 也没有发现有强烈的腐蚀性 。
但是壁虎喜欢在阴湿的环境中活动 , 又以苍蝇和蚊虫为食 ,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携带着一定量的细菌和病毒!当我们的皮肤沾染上壁虎排泄物时 , 也会粘上这些细菌和病毒 , 严重时就会引发皮肤瘙痒、红肿、刺痒等症状 。 但一般情况下 , 只要我们及时清洗 , 使用酒精、碘酒进行消毒 , 绝不会产生大碍!
⑤壁虎的精液!
北京农学院动科系副教授 , 取出壁虎的睾丸代替精液进行检测得出结论 , 精液的化学成分并没有任何特殊 , 和其它动物的精液差别不大 。 它的PH值是7.38 , 属于弱碱性 , 并不具有毒性 , 也不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
因此 , 中国生物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最后得出结论 , 壁虎本身不具有任何毒性 , 但是壁虎的唾液和尿液中可能携带病毒和细菌 , 具有轻微毒性!如果不小心粘上 , 只要及时消毒处理 , 就不会有什么大碍!
第二 , 为什么壁虎是五毒之一?
①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 , 以讹传讹的后果
《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过这样的故事 , 说是夏天 , 一家的女人晚上给自己的两个孩子洗澡 , 旁边桌子上有白天喝剩的茶水 , 孩子口渴 , 就拿给他们喝了 。 谁知道一会的时间孩子就不见了 , 盆里的水变成又浑又腥的!所以才有“守宫极淫 , 喜水 , 每遇水辙交 。 其精剧毒 , 人食之化为脓水”的说法!
后来还有“壁虎的尿液 , 入眼瞎、入耳聋 , 滴到身上肉会溃烂 , 吃过壁虎爬过的东西会中毒死亡!”的传说!
或许古人真的受到壁虎(它携带的病毒和细菌)的伤害!也有可能是一种长相酷似壁虎的动物曾经伤害到古人 , 比如说长得特别像壁虎的蝾螈 , 它的毒素藏在尾巴处极小的腺体里 , 可以产生河豚毒素 , 这种毒素对肠道有极大的刺激作用 , 一旦吸收后会作用于神经系统 , 导致神经麻痹进而死亡!
正是因为这样的民间传说 , 以及后来的以讹传讹 , 让壁虎被列为五毒之一!五毒 , 只是千百年来民间中的一种说法 ,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很多 , 但并不是每一条都是真理 , 很多都经不起现代科学的推敲!
②人们对壁虎的天生的恐惧感!
壁虎长得有点像蛇 , 人类看到蛇或者类似蛇的动物都会感到恐惧!而且它还可以贴在墙壁上或者天花板上自由爬行却不掉落 , 非常神奇!还有一点 , 一旦遇到敌人或者危险 , 它就会立刻断尾!
以这种“自残行为”掩护自己逃跑 , 而且断掉的尾巴还能自由摆动 , 很多长辈还以此吓唬小孩 , 说壁虎的尾巴会钻进耳朵里!最关键的 , 它断掉的尾巴 , 十几天后还能神奇的自行生长出来 , 恢复原样 。
这些特殊技能而且奇怪的行为 , 也让壁虎徒增了很多神秘感 , 因此 , 让不少人见到壁虎 , 会对它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感 。 人们看到壁虎会敬而远之 , 同时也更愿意相信壁虎有毒 , 并把它列入五毒之一!
③壁虎像其他五毒一样可以入药!
其实 , 关于壁虎是五毒之一的说法 , 一直有人质疑 , 尤其是受到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 , 《笑傲江湖》和《碧血剑》都曾有对五毒教的描述!而“五毒教”得名于五种动物:蛇 , 蜈蚣 , 蜘蛛 , 蝎子 , 蟾蜍!它们并称为五毒!
所以 , 很多人认为蜘蛛应该是五毒之一 , 而不是壁虎!但是严格来讲 , 蜘蛛是不可能替代壁虎成为五毒的 。 因为入选五毒的动物 , 有一个共同标准和特点 , 那就是它们都是千百年来中医学里可入药的剧毒生物 。 而蜘蛛恰恰不符合 ,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如今 , 蜘蛛都不可能入药!
所以 , 壁虎被称为五毒之一 , 还是有一些理论依据!
④把壁虎列入五毒 , 变相保护壁虎!
古代医学高明 , 像扁鹊 , 孙思邈 , 李时珍这样的医学名家一定知道壁虎是无毒的!之所以将它列入五毒之一 , 并流传下来很多关于壁虎有剧毒的故事!也许古人再下一盘大棋 , 他们这样做是在变相的保护壁虎 , 是为了避免有人去肆意捕捉 , 胡乱伤害到壁虎!
推荐阅读
- 美国隐瞒20年的核灾难,核辐射席卷350公里,市民们却毫无察觉
- 深度解读: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人类无法复制的绿色核电厂
- 时间是虚构的,它是人类的错觉,量子物理学家揭开宇宙最大的谜团
- 月球的背面覆盖着粘稠的土壤和新鲜的陨石坑
- 靠吃辐射来繁殖?切尔诺贝利发现真菌,或将成为航天黑科技
- 1996年,他只因捡条“钥匙链”揣兜10小时,成我国首例核辐射案受害者
- 为什么造原子弹时工人可以去车铀球,就不怕核辐射吗?
- 0.6吨核聚变燃料相当于200万吨优质煤,核聚变诱人,实现却很难
- 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现场竟然检测出“核辐射”,专家:“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