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历史上的“公章”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公章 , 古称官印 , 是行使权力的信物 , 故又有“印信”的别名 。公章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掌印成为掌权的代名词
【解密:历史上的“公章”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从古书记载来看 , 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 。关于官印起源 , 汉代《春秋合诚图》里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 , 忽然 , 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 , 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 。这图书装在一个赤玉匣子中 , 长三尺 , 宽八寸 , 上有黄玉检斗 , 用绳子捆扎 , 两端用泥封固 , 并加盖了“天赤帝符玺”的印章 。这说明 , 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
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 , 形成于秦代 , 自丞相太尉到郡守县令 , 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 , 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 , 叫做“绶” , 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 。
秦末 , 天下大乱 。项梁指挥项羽拔剑砍下殷通首级 , “佩其印绶” , 然后便自封为新的郡守 , 行令各县 , “得精兵八千人” 。这个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 , 又为汉朝所继承 。
汉武帝时 , 穷得连老婆也养活不起的朱买臣忽然被任命为故乡会稽郡守 。当其回到下榻的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 , 吏员们仍把他当穷汉看待 , 不予理睬 , 直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 , “坐中惊骇” , 马上排好队 , 一起跪拜 。这种观念的沿袭 , 便使“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
印绶制度的另一特征 , 是以铸印材料和绶带颜色区别官阶 。如汉代 , 丞相太尉一级高官 , 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及两千石以上 , 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 , 铜印黑绶;二百石以上 , 铜印黄绶 。从晋代起 , 印绶制又改为印囊制 , 绶囊用皮革制成 , 盛进官印后佩在腰间 , 以绣缕区别官阶 。
刘邦微时所干的乡亭小吏 , 倒也有“五两之纶 , 半通之铜”的一方小印 。所谓“半通” , 是相对于“全通”而言的:汉制 , 凡二百石以上的官印 , “皆为通官印” , 意思是具有发号施令的法律效力 , “半通” , 就当做具有一半法律效力来理解了 。所以 , 刘邦领一个泗水亭长的“半通之铜”佩在腰间 , 摇来晃去 , 也挺神气 。
从官员之印到官府之印
当时人对官印的理解是官员之印 , 而非官府之印 。印绶由官员随身佩带 , 除非因犯法、罢官等缘故例应追缴外 , 升官调职或告老病殁 , 都可带走 。中央因某个治事官职有缺而另授新官时 , 通常总是另铸新印 , 所以官印上的文字书写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 。
这种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 , 一直到南朝宋时 , 才有尚书左丞孔琳之上书提出疑问 。他说 , 既然皇帝公侯的玉玺都是历代递用 , 并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拥有行使权力的资格 , 地位卑下的臣僚又何必非要把印绶佩在身上呢?宋武帝刘裕提倡节俭是出名的 , 便采纳了这个建议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 官印移交制度 , 大抵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形成的 。这种制度行之既久 , 给世人所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 , 就是官印乃某个部门某级机关行使权力的信物 , 这就同现代的“公章”概念贯通了 , 虽然在习惯上仍旧以“摘印”来指称罢官 。
依循这种新的理念 , 更趋完备的官印制度的创立 , 应该说是发生在唐代 。有个这样的例子:西晋赵王司马伦称帝时 , 为“取悦人情” , 凡当年报名应试贤良方正、孝廉良将等文武各科的生员和16岁以上的太学生 , 以及各地州郡来京出差的吏员 , 一律免试授官 , 难以计数的官员 , 一概赐印 , “金银冶铸 , 不给于印” , 只好用木刻印章代替一时奇缺的金银铜材 , 舆论乃有“白板之侯”的取笑(《晋中兴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