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历史上的“公章”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三 )


官印的使用程式及责任人员 , 也有严格规定 。以唐代中书门下即政事堂的“堂印”为例 , 凡需要用印的公文 , 必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 , 并经誊写、校对后 , 再由“堂头”(相当于政事堂的办公厅主任)审核 , 审核无误后 , 方可盖印 。
明朝宣德年间 , 御史李浚奉命赴浙江钱塘县督办粮储事宜 。当地的县令是个阴险狡诈之辈 , 准备暗中设计陷害李浚 。一次 , 县令将自己的一名心腹安插到李浚身边做仆役 , 仆役伺机偷走了官印 。当李浚办公用印时才发现官印被盗 , 经前思后想 , 他判断官印被盗定与县令脱不了干系 。
为找回官印 , 李浚的属下提出带人到县令府中搜查 , 被其当即阻止 。因为这本是件没有确凿证据的事儿 , 若兴师动众闹得满城风雨 , 极有可能逼迫对方将赃物隐藏得更深或干脆销赃灭迹 。冷静下来 , 李浚拿定了主意 。他盛情邀请县令来府中摆宴庆贺 。正当两人酒酣耳熟之际 , 院内浓烟突起 , 仆人惊慌通报 , 家中着火 。李浚连忙起身进密室取出印盒交给县令并大声吩咐:“官印重要 , 请妥替保管 , 明日送还 , 眼下救火要紧……”说完不容县令推辞 , 离席救火而去 。
自然 , 失火、救火都是李浚亲手导演的一场戏 , 火势当然不大 , 不久便被扑灭 。而捧着空印盒回家的县令却坐卧不宁 , 彻夜难眠 , 左右为难 。若明日把空印盒原样返还 , 很难说清自己接受时印盒里面是空的 。而弄丢了上司的官印 , 自己吃罪不起 , 势必还会祸及全家 。县令越想越怕 , 只得把那枚刚刚偷来、预谋加罪李浚的官印重新放回印盒之内 , 第二天他不得不小心翼翼登门将官印完璧奉还 。次日清晨 , 当看到印盒中安放着那枚失而复得、毫发无损的官印 , 李浚与县令两人目光对视 , 心照不宣地笑了 。
能做到如此谨慎 , 自然是达到了“印记不得委其胥吏”的要求 。也因此 , 公章也逐渐给地方办公带来了麻烦 。按照规定 , 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计吏到京师户部汇报地方年度财政收支 , 经户部审核数目完全符合后 , 方许奏销 。钱谷数字如有分、毫、升、斗“轧不平” , 整本财务报表便要被驳回重造 。重造报表不难 , 难的是必须盖上原单位的官印才算合法 , 这样一个来回 , 就得多费个把月以至好几个月的时间 , 才能了结 。如此 , 不仅增添上计人员往返奔走的麻烦 , 也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 。手续繁琐 , 也逐渐成为大量使用公章的弊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