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历史上的“公章”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二 )
但是到唐初政体肇建时 , 作为中央最高政令执行机关的尚书省 , 只有总办公署(称都省或都堂)和吏、兵两部有印 , 其余各部司都用尚书省的印信发遣公事 。因为官印只代表官府权力 , 而非官职 , 连左右仆射、侍郎郎中这等内阁首相、部长司长一级的高官 , 也无官印佩带 。直到武则天当国时 , 体制改革 , 各部司的行政独立性加强 , 尚书省二十四司才分别置印 。
相似的情况在其他部门也存在 。唐德宗时薛之舆任谏议大夫 , 是隶属中书门下的正四品高官 。因为并非一级行政机构 , 也无印信 。薛以保密为由打报告给皇帝:“谏官所上封章 , 事皆机密 , 每进一封 , 须门下、中书两省印署文牒 。每有封奏 , 人且先知 。请别铸谏院印 , 须免漏泄 。”这话听起来像是伸手讨权 , 还含有同中书门下闹独立性的意思 。未几 , 此人被平调到中央大学做校长助理(国子司业) 。
自德宗以后 , 内参密命 , 职权加重 , 号称“内相” , 最终形成了与中书舍人分掌“内制”、“外制”的格局 , 作为一种标志 , 便是在宪宗初年的翰林院单独置印 。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完全成为施政机关的公章 , 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 从此 , 政出多元、职司重叠的麻烦大为减少 。
印制规格从唐朝起趋于周密
说到官印的规格 , 也有一个从紊乱到齐整的整饬过程 。《古玺汇编》中战国时的官印 , 一颗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的边长才两厘米半 , 另一颗编号为0227的“左禀”印章的边长 , 倒有三厘米 。再看《封泥汇编》中的两汉官印 , 不仅低级官印比高级官印大得多 , 其印面形制也“百花齐放” , 有的极为方正 , 有的近似长方 , 有的四角呈弧形 , 还有圆形和椭圆形的 , 估计多为因材治印 , 逮到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便做成什么样的印面 。
至于印文的书写以及自左分行还是自右分行的排列方式 , 同样是五花八门 , 无章可循 。当它们以整体形状出现时 , 固然可从金银材质、青黑绶色上区别规格 , 但一旦以封押形式反映在公文上 , 如非十分熟悉 , 困惑是无可避免的 。
贾谊著《治安策》 , 揭述矫伪者诈取国库近十万石粮食 , 冒征六百余万钱赋 , 骗乘官车驿传郡国 , 应该说都与这些印制上的缺陷有很大关系 。在形形色色的官印到处都是 , 甚至连离任或去世者曾经用过的官印也依然存在于世间的情况下 , 只要有人胆敢妄为 , 辨别真伪还真不容易 。
从官印设置从严控制的唐代起 , 印制规格也趋向周密 。诸司之印一律用铜铸 , 印体为正方形 。此外 , 官印上有把柄以方便钤印的形制 , 即所谓“印把子” , 也是在这个时候推行的 。明代 , 各衙门印信俱由礼部铸印局统一刻制 , 且有详细的铸、换、辨、验条例 , “凡在外文移到京 , 悉送铸印局辨其印信真伪” 。
当然也不能说这样一来便能彻底杜绝诈伪 , 比如《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中那位在浙江布政司当差的吏目潘三爷 , 为帮助财主掠买妇女捞取酬谢 , 让匡超人替他捏造一纸乐清县署的公文 , “家里有的是豆腐干刻的假印 , 取来用上” 。不过这些花样只能在基层玩弄 , 而且是在里外勾结的条件下生效 , 要想去设有铸印局可辨真伪的京师行骗 , 就不那么容易了 。
唐代起官印保管在府
官印的谨慎设置和保管 , 历来是典章制度的重中之重 。如宋代《职制律》关于机关申请置印的规定:“诸官司应铸印记 , 先具以某字为文 , 保明申所隶 , 再行审验 , 关申尚书礼部 。”如因旧损需换新印者 , “给讫限 , 当日以旧印申纳尚书礼部棰毁” , 也有先锉去印面一个角 , 集中销毁的 。作废公章仍完好保留在世间这种事情 , 绝对不允许发生 。官印的保管方式 , 在秦汉魏晋一官一印的时代 , 各自随身佩带 , 朝夕不离 。唐代起 , 印为机关公章 , 保管在府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