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他炒作、逼他退网,究竟谁不肯放过他?( 三 )


入狱前 , 郭利是年薪百万的成功人士 , 工作是光鲜的同声传译;
出狱后 , 他家庭破碎 , 事业中断 , 靠父母的低保维生……


直到2017年 , 郭利才重获清白 , 但他失去的一切 , 已经无法挽回 。
罗翔讲述这起沉寂已久的案件 , 不仅是想普及其中的法律知识 , 更想告诉他那些未来走向法律岗位的学生:
法律判的不是一桩桩案子 ,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的人生 。
不止步于冰冷的法律理论和考试技巧 , 而是从法律理念方面 , 引导学生怀悲悯之心 , 这是罗翔身上最朴素的正义感 。



探入人性幽微处
曾经的罗翔 , 并不是如今能言善辩的形象 。
他出生于湖南的耒阳县 。
小时候 , 罗翔说话结巴 , 常被同学嘲笑 , 来北京读大学时 , 他浓重的口音 , 也严重影响与同学的交流 。
读研期间 , 为了养活自己 , 罗翔开始兼职讲课 。
为了讲好课 , 他用的是笨方法:写逐字稿 。


哪怕是一句“下课了” , 他都写下来 , 反复对着镜子练 。
过程有多难 , 我们不得而知 , 但罗翔总算克服了结巴紧张、普通话不标准的问题 , 自信站在讲台上 。
在北大读博后 , 畅游在书卷中的罗翔 , 长出一股年轻人的傲气 。
他总爱与别人辩论 , 瞧不起他人的平庸与无知 , 沉浸在理论世界之中 。


一次采访中 , 罗翔说起了2003年的一件旧事 。
那年冬天 , 他在北京的一座天桥上 , 看到一位衣衫褴褛、满头白发的老奶奶 。
老奶奶到处问路 , 却没有人肯搭理她 。
罗翔走上前 , 帮她查出了“法律援助中心”的地址 , 只见老奶奶从裤子里掏出一个纸片 , 颤巍巍地记着 。
老奶奶说 , 自己从北京西客站一路走到双安商场 。
冬日寒风刺骨 , 一位老人独自步行近十公里 , 需要走多久?


罗翔泛起心酸 , 对老奶奶说:“这样吧 , 我打车带你过去 。 ”
话音刚落 , 老奶奶扑通一声在他面前跪下 。
罗翔心里很不好受 , “一下子 , 眼泪都要出来了 。 ”
他赶紧将老奶奶扶起 , 一起上了出租车 。
车上 , 罗翔多次想开口 , 告诉奶奶 , 自己拿到了律师执照 , 或许能够帮上忙 。
但他又怕惹上麻烦 , 话语几次滚过喉咙 , 最终没有说出口 。


车子一到目的地 , 老奶奶就让罗翔离开:“真的很感谢你 , 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 , 别影响你的前途 。 ”
多年后 , 这件事 , 依然成为罗翔心中的一根刺 。
有人说:“只有善良的人 , 才会对自己没有做过的好事反复后悔 。 ”
罗翔反省当时的怯懦自私 , 他扶老奶奶走了一段路 , 却没有勇气去帮她拂去命运里的风雪 。


自那以后 , 他明白了:
“真正的知识 , 要从书本走向现实 , 真正的法律 , 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 , 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 。
要让公平和正义 , 不仅仅要在书上得到体现 , 更重要的 , 是在每个个案中得到回响 。 ”
“用良知驾驭我们之所学 , 而不因所学蒙蔽了良知 。 ”


【骂他炒作、逼他退网,究竟谁不肯放过他?】不久前 , 罗翔在文章中 , 谈到了威廉·詹姆斯的一部小说:
“一位贵妇人在剧院里为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啜泣不已 , 但她的马夫就在戏院外面冻得快要死去 。 ”
深入人性幽微处 , 勇敢剖析自己 , 既悲天悯人 , 又内省谦卑 , 关怀每一个真实的人 。
或许 , 这便是罗翔打动我们的原因 。

做法治之光
罗翔成名后 , 很多人指责他担任“厚大法考”机构的老师 , 不过是为名奔波 , 为利益哗众取宠 。
其实 , 初到“厚大法考”录网课时 , 由于需要奔波各地 , 罗翔身心俱疲 , 一度有退出的想法 。
彼时的机构负责人 , 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每年有数十万的人参加法考培训 , 他们可能是中国传承法治的最直接力量 。 你为什么不去影响他们呢?”
另外 , “厚大法考”的培训模式新颖 , 教学视频免费观看 , 学生只需要买一套书 。
最终罗翔选择了留下来 , 因为“任何学生不会因为贫穷 , 而无法去接受这种教育 。 ”



人民日报曾评价罗翔:
“理性而不失温度 , 感性而不失高度 。
很多人喜欢罗翔 , 也是因为他身上的知世故而不世故 , 历圆滑而弥天真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