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也有政治谋略 失败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项羽也有政治谋略 失败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章邯为自己选了一条短期内看成本最低的路 , 算是走了一步活棋 , 然而却把他手下的二十万秦兵[注15]送进了死地 。前文说过 , 项羽军中一直缺粮 , 再打下去他没有胜算 , 与章邯和谈的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 , 还有一点原因 , 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 , 个人推测 , 项羽对秦军的剽悍也是有几分忌惮的 。这两方面的原因叠加起来 , 成了他大规模坑杀战俘的原因 。
依常理 , 项羽有充分的理由杀掉章邯 , 天经地义的理由莫过于为叔父项梁[注16]报仇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 项梁对于项羽来说 , 不只是叔叔那么简单 。因为项羽从小就在叔叔身边长大 , 项梁对他有抚育之恩 , 可以说是半个父亲 。项梁兵败 , 死于章邯之手 。国仇家恨 , 这理由足够项羽杀掉章邯一万次 。然而 , 项羽却一反常态地饶恕了他 。从这个细节 , 也能看出项羽绝非有勇无谋之徒 。相反 , 他的冷静和理智表现出绝佳的政治素质 。之所以没有杀章邯 , 应该有如下两方面原因 , 其一是顾及到自身的政治信用问题 , 其二是章邯仍有利用价值 。
章邯的投降 , 意味着天下的大局已成定势 。从日后的三分关中来看 , 在秦楚两军和谈成功的那个时候 , 项羽其实就已经谋定了章邯的去向 。他既不信任章邯 , 又忌惮秦人的勇悍 , 为了防止章邯在关中重新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 他选择了杀掉已成为俘虏的秦军 。除此外再能做的 , 就只剩下尽可能地破坏关中地区的战争潜力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昔日强大的秦军死灰复燃 。三分关中 , 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章邯的实力 , 其次才是为了压制被“流放”到蜀地的刘邦 。
技术不能决定一切
尽管项羽如此的处心积虑 , 尽管他的做法在政治技术层面上无懈可击 , 可是他终究还是踏上了败亡之路 , 这又是何故呢?答案并不复杂 , 是战略上出现了致命的疏漏——由于信息获得的不够充分 , 导致了他对形势出现了误判 , 从而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决策 , 最终把自己精心筹划的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刘邦 。
据史可知 , 刘邦先入关中进咸阳后 , 他手下的参谋长 , 未来的总理大臣萧何[注17] , 直接扑到秦皇宫里 , 把秦政府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全部收入囊中 , 这些宝贵的资料为刘邦日后夺取天下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而后一步入关中的项羽刚进入咸阳 , 也是直奔皇宫而去 , 但可惜的是 , 重要文献尽数落于萧何之手 , 再不复得 。出于泄愤也好 , 出于剪除潜在战争能力也罢 , 总之 , 项羽在秦皇宫里进行了破坏行为 , 能拿走的东西拿走 , 拿不走的东西毁掉 , 这也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言的“烧秦宫室 , 火三月不灭” 。
项羽虽然出身名门 , 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 才智过人 , 但是受限于所获得知识的渠道 , 终究是没有站在秦帝国一统天下的高度上统揽全局 。原因在于 , 传授给他知识的人 , 其视野无不局限在偏安一隅的基础之上 , 没有人领略过秦帝国富有四海的精彩 。
缺少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献资料做参考 , 又被道听途说来的信息所误导 , 是项羽错误判断天下局势的重要原因 。对巴蜀之地的富庶估计不足 , 则成了项羽最终葬送江山的导火线 。
交通不便 , 而且据说秦帝国时期流放犯人都送至巴蜀之地 , 这使得项羽产生了一种错觉 , 认为巴蜀之地是穷乡僻壤 , 遂产生了将刘邦发配到那里去的念头 。殊不知 , 四川盆地是秦帝国的大粮仓 , 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而交通的不便 , 则成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天然保护屏障 , 令中原地区的混乱几乎无法直接对当地造成冲 击 。
刘邦到了四川 , 在当地迅速获得了经济补给 , 缓解了经济匮乏而带来的压力 。对巴蜀之地的理解不够深刻 , 使得项羽主观上想削弱、打击刘邦的意图不单没有实现 , 反倒给了刘邦休养生息 , 解决后勤补给问题的机会 , 也相当于给了刘邦反败为胜的机会 。这绝对是项羽始料未及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