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跪与不跪引发对满清的思考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跪与不跪引发对满清的思考】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并没有达到和当时的满清通商的目的,而马戛尔尼并没有无功而返,他真实地了解了中国,探明了中国的虚实,知道了中国几斤几两,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中国军队的真实情况 。
正当没有完成使命的马戛尔尼准备从通州登船离岸的时候,清政府传来消息,说是特意欢送一下,而且是用清朝特别能战斗的八旗兵,估计是乾隆老人家想向“红毛英吉利”展示一下肌肉 。这正合马戛尔尼的胃口,正愁回去无法交代呢,正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探探大清朝的军事实力 。
就这样,一支八旗子弟兵开始在一座庙宇前进行表演,八旗子弟兵表演得很是卖力,赢得了不少喝彩声 。不过,这喝彩不是赞扬他们的威武,而是他们太像一个马戏团了 。在马戛尔尼他们看来,这些身穿五颜六色制服的清朝兵,哪里是打仗的战士,简直就是舞台上的演员 。副特使斯当东揶揄道:“他们穿的是打裥的短衣和短裙,脚上穿一双厚底的缎靴,既笨重又女里女气,没有一点军人气概 。”随即挖苦道,“好在这座庙宇有贴在大门上的神像来保护,外面鬼怪不得进来,这比这些士兵似乎还更可靠些 。”
尽管我们今天读这段文字仍然有些心酸,但这确实戳中了问题的要害,只是那时候我们自己没有人看到这些,或许是看到的人也无法改变什么 。
乾隆皇帝没有答应马戛尔尼的要求,但对马戛尔尼这种不远万里前来给他祝寿的人还是很照顾的,为了保证马戛尔尼的安全,乾隆专门派一个皇室宗亲带兵一路护送他们到广州 。
关于这次中国之行,马戛尔尼的《纪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许多书本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 。可是清君却在时刻关注着这个权力的诞生地 。”他还调侃道:“在热河,鞑靼皇帝从他们祖先的传统中汲取营养 。这时他们并不是完全在中国,也不仅仅只是在中国……两个世纪过去了,换了8个或10个君主,但蒙古人还是没有变成印度人;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也没有把乾隆变成一个中国人 。”毫无疑问,马戛尔尼看清楚了清政府的死穴,大清朝的皇族仅仅在意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没有丝毫的国际视野 。在那个地理大发现与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一个把自己本国臣民视为最大敌人的皇帝与国家,哪里是志在称霸地球的女王与国家的对手,所以当大英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候,大清朝正在夕阳西下 。
马戛尔尼在《纪事》中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满洲鞑靼征服整个中国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 。‘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
这些话很刻薄,扫尽中国人的面子,却句句击中大清国要害,使“乾隆盛世”在世界面前变得暗淡无光 。
接下来的情况,谁都能想象出来,那就是收拾大清朝 。
十年后,即嘉庆七年(1802年),英国兵船以防止法国侵占澳门为由,开进伶仃洋面,准备登陆,被两广总督劝阻 。嘉庆十三年(1808年),英军又借口对抗法国,恣意侵入我国领海,并强行登陆,占领澳门的东望洋、娘妈阁、伽思兰三炮台 。两广总督吴熊光要求英国兵船撤离,并用停止贸易手段来逼迫英国兵船撤离 。英军不吃这一套,不仅不撤,反而派兵船三艘闯入虎门,停泊黄埔 。同时,英印总督续派舰船,有13艘先后抵达澳门,登陆上岸的士兵也增至760名 。
洋夷来到家门口撒野,嘉庆知道后很生气,明确指示:“边疆重地,外夷敢心存觊觎,饰词尝试,不可稍示以弱 。”有了皇帝圣谕,吴熊光立即调动军队,先封锁澳门,同时在黄埔等地布防 。一看大清朝来硬的,英国军队知难而退,撤离黄埔 。
英军强占澳门,进驻黄埔,引起清廷极大震动 。为了抵制英军入侵,朝廷除了调派有能力的大员到广东加强领导,同时加强防范,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嘉庆十四年(1809年),朝廷批准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拟定的《民夷交易章程》,章程进一步加强对在澳葡人的管理,严禁各国护货兵船擅自进入十字门及虎门各海口,否则即行驱逐;外商销货归本后,要按照规定期限回国,确实有行欠情况的,止准留司事一二名在澳过冬清理,并将姓名造册申报 。嘉庆十九年(1814年),两广总督又议定《酌筹整饬洋行事宜》(《整饬夷商贸易九事》),进一步强调各国护货兵船不许驶入内洋,护货出口亦不许逗留,“如敢阑入禁地,即严加驱逐,倘敢抵抗,即行施放枪炮,慑以兵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