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老人去世29年肉身不腐,身体光滑如打蜡,银白头发保存完好( 二 )


这件事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 周凤臣也被称为“香河老人” 。
“香河老人”到底是个什么人“香河老人”的事一经曝出 , 无数家媒体都做了报道 ,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老太太不简单 。
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人 , 特意赶到香河 , 就为了一睹周老太太的真容 。
那这位老太太生前到底是个什么人?死后能有这么大的“能耐”?

“香河老人”本名是周凤臣 , 1905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个大户人家 。
家中祖上就是能人辈出 , 父亲还是晚清科举官吏 。
民国初期 , 周家迁居北京 , 但周凤臣因为舍不得这片土地便没有随同家人进京 。
从那时起 , 周凤臣便和同样在香河县的姑姑一家生活 。
因为她从小体弱多病 , 再加上时局动荡 。
很多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周凤臣立志学医 , 拯救众生 。

但她大字不识一个 , 也从没走出过这个小村庄 , 更别提什么学医了 。
后来等到她长大成人 , 姑姑因为舍不得她远嫁 , 便把他嫁给同县一户杨姓人家 。
至此周凤臣开始了她在杨家六十年不一样的人生 。
【香河老人去世29年肉身不腐,身体光滑如打蜡,银白头发保存完好】周凤臣的长子杨守德说:周凤臣曾经央求过丈夫请一位身怀绝技的修行人到家中来 。
之后她向这位修行人讨教了一些农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
周凤臣从小就天资聪颖 , 修行人说过一遍她就明白了 , 而且还过耳不忘 。

加上她潜心修持 , 慢慢的可以给乡亲们治疗一些陈年旧病 。
治疗小儿疾病 , 同样都是从药店买的小儿药品 , 经她吩咐 , 服下后就管用 。
老人家妙手回春、积德行善、有求必应的名声渐渐传出了县城 。
杨家门外经常能看到排队等待治病的人 。

而且周凤臣不止在自己家看病 , 如果有人病了 , 而且没来找自己看 。
她知道后也会到人家家里去医治 , 她给谁治好了病 。
从来不跟家里人讲 , 都是乡亲们后来提起 , 她的家人才知道 。
而且她看病从来不图报酬 , 别人给她也不收 , 要收也是收一些水果 。
都说医者不自医 , 她这一生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 , 但她自己却饱受病痛折磨 。

周凤臣38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 , 后来老人的一位亲戚采用民间疗法为其治疗 。
一个月后周凤臣才慢慢的恢复了健康 , 好起来之后 , 她便开始吃斋念佛 , 诵读经文 。
1976年 , 71岁的周凤臣跟随长孙来到北京居住 , 因为身体还不错 , 所以就承担一些家务 。
直到80岁的时 , 不小心滑倒扭伤了左脚 , 才放下了繁冗的家务活 。
那年冬天 , 老人的右手突然溃烂 , 流脓流血 , 指甲也全部脱落 , 晚上疼的睡不着觉 。

在医院住了一个月 , 也没有找到病根 , 周凤臣便自己用草药治疗 。
又一个月后老人的手终于有了好转 , 但是之后的两年她的又收拾去了活动能力 , 筷子都拿不住 。
但即便是这样 , 老人仍然一日三餐的坚持供奉佛菩萨 。
行动不便的时候 , 她扶着阳台或者桌子一步一步的挪到佛前焚香 。
实在是动不了她就在床上点燃三支香 , 然后让自己小曾外孙女 , 帮自己把香献在佛前 。
到了天气寒冷的时节 , 老人的身子更加虚弱 , 儿女们为了老人的健康 。
开始从饮食方面帮老人调节 , 不吃荤腥哪怕只吃点鸡蛋也行 。

但老人仍然坚持自己的观念 , 还告诫晚辈:“人要少吃荤腥 , 吃一口就要还一口 。 ”
周凤臣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妇女 , 虽然不识字 , 但她一种用一颗慈悲善良之心面对人生 。
她不仅自己持戒精严 , 还经常用各种方式教导自己的儿孙 。
现在她的后辈只要提起老人家 , 就能想起她经常挂在口头的五条做人标准:

第一 , 走到天边 , 口要对着心 , 心眼要放在正地方;
第二 , 遇事多替别人着想 , 不要总想着自己;
第三 , 受人滴水之恩要当涌泉相报;
第四 , 钱财是身外之物 ,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 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第五 , 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 , 做坏事也有人知道 , 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不光是说 , 周凤臣也是这么做的 , 她的孙子还上小学的时候 。
周凤臣每天都会把他们早早叫起来 , 然后去学校打扫教室、擦桌椅、生炉子 。
两个孙子一年四季都保持着这样的习惯 , 班级的好人好事本上 , 哥俩永远都是第一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