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兵还是富民?甲午战前的日本经济呈现迷局( 三 )


此时,占据日本重工业领头羊位置的是以采煤和采铜为主的矿业,而开采的煤炭和矿石多供出口 。基础工业的薄弱使得甲午战争之前的日本军事工业依然缺乏独力支持前线军备的能力 。由于冶钢技术的落后,东京和大阪的炮兵工厂以及横须贺海军船厂在战前均无法独立生产火炮用钢铁和舰用装甲板 。陆军不得不用性能较差的仿制意大利式青铜野炮、山炮来与清军的75毫米克虏伯行营炮抗衡 。
在步枪方面,尽管使用无烟发射药的二十二年式村田连发步枪在战争前夕开发成功,但由于时间仓促,只来得及给最后完成动员的近卫和第四师团换装 。甲午战场上的日本士兵大多用的还是老旧的十一年式村田单发步枪 。而在黄海海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也要到战后的1896年(仿制工作从1888年开始)才真正仿制成功 。尽管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它的工业化进程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 。只不过,目标明确的明治政府领导者们克服了日本的短板,充分利用了手中有限的资源,赶超颟顸无能的清政府,渡过了其向近代崛起的第一道难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