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朱由校实为励精图治的铁腕明君?

来去匆匆明光宗
万历皇帝驾崩后,当年“争国本”案中的焦点人物,太子朱常洛终于成功上位,即执政只有一个月的明光宗 。但即使这短暂的执政生涯里,短命的明光宗依然获得了一个高大上的评价:万年有道圣人 。
自从登基以后,先是火速补了各地缺位的官职,任命了一批能臣,同时又雷厉风行,解决了闹腾好些年的边镇军饷拖欠问题 。尤其难得的是,他特意给押运军饷的将士们发补贴,以防止这帮人监守自盗,贪墨军饷 。
万历年代惹得官愤民愤一片的“矿税”问题,也被他强力叫停 。短短一个月间,这位三十八岁的皇帝,已让臣工们真实体会到他的勤政与干练 。当然大家体会最深的,却还是他“私生活”的能耐:一晚上接连宠幸数名美女,以至用力过猛病倒,然后又误吃的“红丸”药物,闹得上吐下泻,最终于泰昌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五更英年早逝 。
勤奋好学天启帝
天启皇帝朱由校,被后世嘲笑最多的,一是没文化,除了喜欢做木匠活外啥不会,甚至还有野史说此君近乎文盲,字都认不全,大臣的奏折看不懂,只能叫太监给他读 。
二是不好好干活,朝政全撒手,成天在深宫里研究木匠工艺,外面水深火热了还装没事 。但即使是“踩”天启最多的清朝官修《明史》,其实也一直给这类嘲笑“打脸” 。
《明史》中实实在在记录,天启皇帝早在做皇子的时候,每次上课不但认真听讲,而且还细致的做笔记 。后来君临天下,对于国家大事,更是不敢放松,尤其是炮火连天的辽东问题,天启帝更是高度重视,不但时刻要求臣子们奏报,更多次派心腹到前线查访边情 。
对于天启的能耐和工作态度,当时的明朝首辅叶向高更给出了明确答案:一次叶向高给天启上奏,称赞天启帝勤奋刻苦,每次臣子讲课都亲临,批改奏折更是准确精到 。多么琐碎的内容都能一一回复 。但希望天启帝业余时间空闲了,能多读读经史,这对治国有好处 。天启皇帝回复说:我每天处理国事,时间非常紧张,真没啥业余时间 。但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我就试试看吧 。
艺术大师朱由校
天启皇帝朱由校,公认的一个绰号便是“木匠皇帝” 。照着后世民间的通俗说法是,这皇帝不理朝政,就喜欢木匠活 。
“不理朝政”这条有待商榷,但无可争议的,却是天启皇帝在木匠行业里无与伦比的工艺水平:照着同时期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他曾经开动脑筋,把大木桶改装成人工喷泉,场面非常华丽 。
还曾经亲自设计出一种全自动折叠床,不但重量极轻,抬举轻便,而且里面用机关,可以用机关操纵随意折叠,堪称十七世纪的变形金刚 。而且皇宫里诸如油漆打造更各类活计,天启皇帝更是亲自上阵,全程营造 。
对于他的工艺水平,人民群众也特别买账:他曾命太监徐元文把他的木工产品拿到京城工艺品市场匿名出售,一下子引起轰动,每件产品居然卖到了三万两白银的高价 。
火眼金睛批名将
明朝边将最常用的忽悠招数,便是夸张风,要么夸张战斗成果,要么夸张美好前景 。
但放在天启皇帝面前,这套却常抓瞎:天启六年十一月,大名鼎鼎的辽东巡抚袁崇焕上奏,说自己在关外修城屯田,建设成果显著,而且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只要后金敢不投降,我就把他活捉了来 。
如此慷慨激昂的表白,天启的回复却十分冷静:你既然在关外屯田,当兵的必然要去种地,既然大家都去种地,那练兵能保证吗?一口气开发这么多土地屯田,如果出现了贪污腐败又怎么办?屯田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人家来抢粮食你怎么办?你说敌人要不投降,你就把他们活捉?大臣们看了都很高兴,但在我看来,打仗哪有这么容易的?临战哪能说赢就赢?你还是脚踏实地的做事吧 。
你们太让朕失望
在许多东林党人的记忆中,天启元年真是个值得深情怀念的光辉岁月:当时天启帝初登大位,期间鞍前马后出了死力的东林党人们,也跟着水涨船高:叶向高做了首辅,赵南星做了吏部尚书,邹元标做了左都御史,高攀龙做了光禄卿,杨链做了左副都御使……这一长串名单,既是东林党的大佬,更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清流 。从行政权到人事权再到监察权,全被这些从来标榜正义的君子们一把抓 。史书上管这时期叫“众正盈朝”,朝堂内外,浩然之气逼人 。
但皇位坐了没多久,这群伟光正的名流们,便开始让年轻的天启帝抓狂 。倒不是因为这群人爱找事,而是他们不但找事,更不办事 。照着天启二年二月,天启皇帝悲愤的诏书说:辽东都沦陷了,国家大事十万火急,你们却还在互相争争吵吵 。以后要是还这样,我绝不姑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