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朱由校实为励精图治的铁腕明君?( 二 )


但天启的悲愤,似乎没任何效果,这群人还是老样,于是俩月以后,天启继续下诏书悲愤:我刚说了你们不许乱传谣言乱攻击,你们却还在闹 。自从努尔哈赤崛起后,国家财政紧张,军队伤亡惨重,你们除了互相吵外,半点好主意都拿不出来 。朝政闹成这样,全都是你们弄的 。
这次天启皇帝发了狠,以后再有大臣胡闹,就不是发诏书悲愤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罚工资 。但大臣们该吵还是吵,该务虚还是务虚 。直到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链上奏骂了魏忠贤,这次真个骂大了,然后……东林党团灭了 。
超强的情报工作
天启皇帝关心辽东战事,并非口头上说说,或是简单听汇报下指示 。他让朝臣们十分惊讶的,便是其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明熹宗宝训》里的记录,天启曾经下诏书给内阁,告诉内阁后金努尔哈赤串通汉奸李茂隆,打算贿赂蒙古部落,假冒蒙古骑兵,从潘家口地区窜犯中原 。然后又下令地方边将严查,各路边关都要细致清理奸细,盘查出入的异族人 。户部更要赶紧给辽东毛文龙等部队拨发军饷,一旦迟误严惩不怠 。
这封情报工作做到极致的诏书,把内阁大臣们几乎集体雷晕 。只有天启皇帝的恩师孙承宗弱弱的回复说:后金一向狡猾,这事应该不靠谱吧 。而在清朝建立后,浮出水面的资料却证明:天启的情报,十分的靠谱 。
越治越乱越忧心
自从广宁沦陷后,天启皇帝更加忧心边事,干的相关的活也特别多,可效果究竟如何?有史料里说:拜明朝当时各类辽东政策所赐,有地方闹起了饥荒,一斗粮食能卖到八两白银,拿钱都买不到吃的 。能杀来吃肉的牛,更卖到了白银一百两 。好些饥民都成了匪帮,结伙抢劫牛马,以至于自相残杀,动乱不断 。记录如此悲惨景象的史料,叫《满文老档》,记录中发生这番惨剧的地方,便是后金统治下的辽东 。
繁荣世界让人羡
天启皇帝在位的七年,在后世的普遍说法里,是一个宦官专权,皇帝昏庸,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悲惨世界 。对于这个“悲惨世界”,明清时代也有好些史料记录 。
比如明朝人陈舜的《乱世见闻录》里回忆说:天启年间他的南方家乡,物价低的吓人,一斗米卖不到二十钱,两文钱可以买十颗槟郎,一斗盐更只有三文钱,一斤肉也就六七文钱,而且差役赋税都特别少,稻子每年两熟管够吃饱,各行各业都平淡快乐 。
崇祯年间闹得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河南大地,天启时期却是另一番风光,照着《豫变纪略》的说法,当时地方官还比较廉洁,几乎从不勒索百姓摊派地方 。
村村都太平安定,外加常年丰收,每到逢年过节,就连老农民也会穿上华贵的衣服,骑上大马外出活动,走亲访友喝酒听戏,业余生活非常丰富,娱乐业更特别发达 。
谁要是艰苦朴素,穿件旧衣服出门,就会被嘲笑“土” 。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国志》里,说法更细致:那年头杭州这类大城市,港湾里每小时进出的船只,竟然都有三百多艘,乡村的房舍连绵不绝,城市里平日的人流量,就跟欧洲大城市过节的时候差不多 。
农民们强壮朴实,工作勤劳,农业生产技术,更甩欧洲同时期几条街 。这番精彩的记录,在当时也流传欧洲 。对于身不能至的欧洲人来说,读到这样繁荣的世界,再对比悲催的欧洲,心情也许很悲惨 。
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堪与《清明上河图》媲美,此民俗画卷细腻再现明朝中期金陵繁荣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和历史风貌 。
生财有道稳民心
明末皇帝面对的公认问题,便是愁钱,到了天启皇帝登基后,这事更是格外愁:辽东打仗要大把花钱,西南奢氏家族叛乱,山东巨野发生白莲教叛乱,东南荷兰人窜犯澎湖,平叛维稳也要大把花钱 。外加执政七年里,延安闹过雪灾,济南闹过蝗灾,苏州闹过风灾,灵丘闹过地震,郓城闹过地震,北京发生王恭厂大爆炸,赈灾安抚更要大把花钱 。可是钱从哪来?东林党曾建议加征辽饷,让农民买单,被天启干脆利落拒绝 。而且还曾颁下诏书,减免诸如北直隶睢宁等穷困地区的钱粮赋税 。
但钱还是要筹,天启的办法,一是节流,先拿宗室贵族开刀,限制藩王宗室的滥赏封赐 。然后拿百官开刀,大规模裁员,清理文武冗官 。二是开源,整顿重点转向工商业,收税主力是宦官 。先通过江南织造的加派,曾收东南工商业的赋税 。同时又清理盐政,加收盐税 。同时各项工商业税收也进行强力整顿,目标便是这些富得流油的商人及其背后的士大夫们:国家有难,该你们这些有钱人割肉报国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