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那个时候 , 他们就已经初步定下2020年7月23日为首选发射窗口 。
【权威杂志公布年度科学十大人物,“天问”总师成唯一入选的中国人】项目启动初期 , 他们准备选择一个任务风险相对较小的方案——只要能进入火星轨道、完成“环绕火星”任务 , 就算成功 。
毕竟那个时候 , 我们在火星探测领域的经验为零 。 想选择一个更稳妥的方案也在情理之中 。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但国内的相关专家以及张荣桥所接触的论证组的专家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耗费巨大心血只为稳妥 , 他们心有不甘 。
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起步时间本来就比较晚 。 到2014年前后 , 俄罗斯、美国已经相继进行了多次火星探测任务 , 并且已经拿到了火星全貌照片等珍贵数据 。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拼一把 , 拿不到属于自己的一手数据 , 后续研究中 , 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很可能
大家一致认为 , 火星探测任务国家投入巨大 , 他们不能只考虑风险 , 而应该更多
事实证明 , 张荣桥他们最初的坚持是对的 。
2021年11月8日 , 顺利着陆
“天问一号”着陆关于“天问一号”任务 , 张荣桥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功之成 , 非成于成之日 。
他认为 , 此次的任务 , 大家的付出有目共睹 。 但也不能忽视 , 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幸运成分在 。 比如在发射窗口期 , 原本担心的“台风天”并没有出来捣乱 ,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发射难度 。
只有我们能清醒地正视自己的水平 , 在成绩面前保持定力 , 才能续写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
《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剑南春特约赞助 。
推荐阅读
- 这野兽真可怜!常被黄鼬咬断脖子,豹叼它喂幼崽,猞猁靠它过日子
- 刚刚启动!第一棒是他
- 事关月球采矿控制权,美国拒绝与中国合作,没想到中方已抢先一步
- 我国建造月球国际科研站,需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嫦娥四号差点实现
- 印度月球轨道器紧急避让美国探测器,把自己给避让没了?说不清了
- 2022 年12 个令人兴奋的里程碑事件
- 史上唯一被陨石砸中的人,虽只受了皮外伤,但后续的麻烦却没停过
- 散伙的前奏,美再危及国际空间站,中国需警惕,NASA自断后路
- 再过几天,将会有一大笔钱从我们头顶飞过
- 木星之水几何,孰可测之?结果何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