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杂志公布年度科学十大人物,“天问”总师成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二 )

是在那个时候 , 他们就已经初步定下2020年7月23日为首选发射窗口 。
【权威杂志公布年度科学十大人物,“天问”总师成唯一入选的中国人】项目启动初期 , 他们准备选择一个任务风险相对较小的方案——只要能进入火星轨道、完成“环绕火星”任务 , 就算成功 。
毕竟那个时候 , 我们在火星探测领域的经验为零 。 想选择一个更稳妥的方案也在情理之中 。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但国内的相关专家以及张荣桥所接触的论证组的专家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耗费巨大心血只为稳妥 , 他们心有不甘 。
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起步时间本来就比较晚 。 到2014年前后 , 俄罗斯、美国已经相继进行了多次火星探测任务 , 并且已经拿到了火星全貌照片等珍贵数据 。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拼一把 , 拿不到属于自己的一手数据 , 后续研究中 , 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很可能越来越远 。
大家一致认为 , 火星探测任务国家投入巨大 , 他们不能只考虑风险 , 而应该更多考虑这件事对我们航天技术发展的带动作用 , 以及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带动作用 。 于是 , 张荣桥和同事们选择担起责任 , 一步实现“环、着、巡” , 并且保证整个过程风险可控 。
事实证明 , 张荣桥他们最初的坚持是对的 。
2021年11月8日 , 顺利着陆“天问一号”环绕器已经成功实施第5次近火制动 , 准确进入预定的遥感使命轨道 , 正式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

“天问一号”着陆关于“天问一号”任务 , 张荣桥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功之成 , 非成于成之日 。
他认为 , 此次的任务 , 大家的付出有目共睹 。 但也不能忽视 , 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幸运成分在 。 比如在发射窗口期 , 原本担心的“台风天”并没有出来捣乱 ,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发射难度 。
只有我们能清醒地正视自己的水平 , 在成绩面前保持定力 , 才能续写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
《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剑南春特约赞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