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超算终极形态是什么样子? 世界超算先驱陈世卿:未来超算应朝类脑方向发展( 二 )


作为全球著名的超级计算机专家 , 陈世卿做到了四个“世界第一”:1983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2CPU并行向量式超级计算机(Cray XMP/2) , 由此奠定了世界上并行向量式超级计算机系统架构的基础;1998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全新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架构和应用理念—刀片式超级计算机(Blade Supercomputers);世界上第一个以超级计算机为基础、全球联网形成类似电流网格的信息网络;世界上第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应用对应用、动态的、成本低、效率高的企业协同作业中间软件TONBU , 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超算的发展 。
“刀片式超级计算机的服务器就像‘刀片’一样 , 可插入机架式机箱内 。 一块‘刀片’就是一块系统主板 , 既可单独运行自己的系统服务于不同的用户群;也可以集合成服务群 , 共享资源 , 运行分配的单一任务 。 拥有高度并行、实时协作、低功耗、低售价、空间小等特点 。 ”陈世卿介绍道 。
在谈到未来超算的发展趋势时 , 陈世卿告诉采访人员:“现在的超级计算机由于耗能太大 , 已经走到了一个发展瓶颈 , 未来超算将从集中式演变为分布式的 , 深入社区、街道、产业园区、大学和研究机构等 。 与此同时 , 超算与脑科学也将走向更加深度的融合 。 ”
“未来的超算应是分布式的 , 全世界变成一张网”
NBD:目前 , 主流超级计算机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集中式算力模式 , 在实现超强运算能力输出的背后存在哪些不足?未来的超算将是怎样的演变形态?
陈世卿:上世纪80到90年代 , 我都只在做一件事情——发明和制造全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 在我设计的系统架构基础之上 , 集中式超级计算机开始飞速发展 , 广泛应用于国防、石油、航天、航空、汽车、核电、气象、化工、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 , 例如美国AT&T、波音、通用、德国奔驰等都是我的客户 。
在全世界所有规模较大的超级计算机中 , 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利用了我当时创造的系统架构与理念 , 从单机到双机 , 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 , 演变为上千的并行计算 。
但随着超级计算机体积越来越大 , 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 , 其耗能也越来越高 。 目前全世界速度前十名的超级计算机在运转时 , 需要一个至少20兆瓦规模的供电站来支持 , 每小时仅消耗电量就超过2万度 , 相当于一座小型城镇的日常消耗 。
虽然是我创造了集中式超级计算机架构 , 但其能耗巨大的难题始终无法攻克 。 如果没有国家或是大型企业经费支撑 , 这种模式很难持续 , 也很难广泛应用到未来数字经济的新场景之下 。 从国家层面来说 , 这种大型集中式超级计算机在探月、气象监测、石油勘探等领域依然有着巨大的需求 。 但从市场层面来看 , 由于其耗能巨大 , 许多中小型企业难以负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