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整车造部件 华为驾车向何方?
文章图片
图1/11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陈石磊
来源: 华商韬略(ID:hstl8888)
_原题是:华为驾车向何方?
面对市场的花式传闻 , 华为已多次声明“不会造车” , 但基于过去声称不做手机最终还是进入赛道的历史 , 很多人对华为造车还是充满了各种猜想 。
1、华为会不会造车?
2019年5月 , 华为组织发生了一次大变动 。 任正非签发文件 , 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
华为目前共有五大BG: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和Cloud&AI BG 。 在华为 , BG是指公司的业务集团 , 不属于公司职能部门 。 而BU(Business Unit)是指经营单元 , BU的地位虽然弱于BG , 但也代表了华为未来的战略方向 。
比如Cloud&AI BG就是在2020年1月份 , 从BU升到的BG 。
文章图片
图2/11
▲华为2020年2月组织架构图
从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开始 , 关于华为造车的传闻就不绝于耳 。
2020年11月25日 ,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并入华为消费者BG后不久 , 曾有不明渠道的消息称 , “华为汽车已经造出来了 , 明年底上市 , 12月或明年一季度发布 。 ”
消息一出 , 与华为合作的长安汽车和启明信息股价直线走强 , 并在当天早盘收市前就触及涨停 。 消息的另一面 , 从事智能座舱的两家公司德赛西威和中科创达则双双暴跌 。
当天下午 , 华为在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 , 文件再度重申:“华为不造整车” 。 结尾处还放了一句狠话:“以后谁再建言造车 , 干扰公司 , 可调离岗位 , 另外寻找岗位 。 ”
文章图片
图3/11
▲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据一位关注汽车板块的投资者介绍 , “华为造车的传言背后 , 主要是利益驱动 , 股市大涨大跌都会有人获利 , 所以对于散布谣言的人来说 , 只要有利润 , 谣言就会一直存在 。 ”
面对市场的花式传闻 ,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也多次声明:“华为不造车 , 将聚焦ICT技术 , 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 帮助车企造好车 。 ”
即便如此 , 市场上仍有部分人以“华为说不做手机却做了手机”作为例证 , 对华为造车抱有期望 。 但回顾那段历史会发现 , 当年华为进入手机市场 , 是因为欧洲市场提出要求 , 要想在欧洲建设基站 , 必须为欧洲提供廉价好用的3G手机 。
2003年 , 华为想在欧洲建设3G网络基站 , 但早就拿到3G牌照的欧洲运营商却给出了自己的困境:“我们现在不着急进行3G基站建设 , 缺的是3G手机 。 没有3G手机 , 消费者就不会使用3G网络 , 电信运营商无法在3G网络赚钱 , 也就没有资本去建设3G基站 。 ”
手机成了必须的市场敲门砖 , 华为只能硬着头皮上 , 于2003年7月成立了手机事业部 。
华为手机在2011年以前 , 走的都是面向运营商的“定制之路” 。 所谓定制 , 一是客户自负盈亏 , 手机只有电信运营商的LOGO;二是电信运营商和华为共担风险、大家按销量分成 , 手机上印电信运营商和华为双LOGO 。
华为手机业务部门一名离职员工 , 曾在一篇采访中提及:“定制是个苦力活 , 做一款手机 , 净利润率大概只有5个点 。 客户提供市场预测 , 很多物料需要提前三个月下单 。 如果市场预测不精准 , 物料就可能砸华为手上了 。 ”
而当年负责华为手机欧洲市场的销售人员陈国龙 , 也曾在媒体采访中半开玩笑地称自己是华为手机的“炮灰” 。
所以 , 无论哪一种 , 其实手机业务当时都不赚钱 。
2008年 , 稳定海外基站市场后 , 华为曾希望出售手机公司49%的股份来为未来的手机业务发展找到“专业的合伙人” 。 但这一交易 , 因为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 而画上句号 。
经过三年沉淀 , 2011年 , 华为手机依靠K3V2才开始迎来新起点 。
回顾这段历史 , 我们会发现:和曾经不做手机就不能卖基站的窘境不同 , 当前 , 华为坐拥比亚迪、长安和沃尔沃等20多家汽车企业的战略合作 , 完全没有必要涉足整车 。
所以 , 除非遇到“曾经的手机困境” , 否则“涉足整车”大概只是华为的备选项 。
2、华为能不能造车?
回到华为造车的话题上 , 自从2014年 , 苹果宣布推出车载系统CarPlay以来 , 目前谷歌、英伟达、AMD、高通和众多公司 , 都在2018年之前分别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
其中 , 关于苹果造车的讨论最热 , 外界盛传苹果要进军整车制造 。 但从iPhone的制造模式看 , 苹果只会涉及芯片、自动驾驶和车机系统等汽车核心领域 , 而大部分硬件 , 可能会通过采购和代工的模式实现 。
值得说明的是 , 苹果和华为各有各的优势 。 华为的强项在和5G相关的车联网上 , 而苹果则依托iPhone背后的庞大生态 , 在车载应用上更有优势 。
所以 , 如果两家公司都进入汽车市场 , 华为的模式更像谷歌和高通 , 而苹果则会延续iPhone的代工玩法 。
从目前外界流传的信息来看 , 华为造车瞄准的其实是全球Tier1地位的博世 。
文章图片
图4/11
▲博世公司大楼 图片来源:知乎
Tier1意为一级供应商 , 是指直接向整车制造商供货的源头型技术公司 。
举个例子 , 目前的汽车企业大部分只负责汽车制造 , 然后用买来的动力系统和电子系统 , 组成一个完整的汽车 。
文章图片
图5/11
▲博世2020北京车展展台
为这些车企 , 提供芯片、电路和动力系统支持的企业 , 就是Tier1 。
中信证券团队的分析报告指出 , 汽车电子产业链Tier1系统集成市场 , 目前处于国际寡头垄断格局 , 全球前十大汽车电子供应商拥有70%市场占有率 。 而在中国市场上 , 也呈现出博世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 。
华为在2010年就针对“造车”提出了“云管端”的概念 , 这里“云管端”的含义分别是:车联网平台、车联网基础设施和车联网端侧硬件 。 2013年华为发布了支持4G的车载模块ME909T , 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 。
以华为车联网的端侧建设为例:华为在2018年10月 , 发布AI芯片昇腾310 和昇腾910 , 而后在2019年4月 , 推出基于昇腾AI芯片的Atlas人工智能计算平台 。 在“管”(车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 华为也利用自己通信设备制造商的优势 , 在2019年就通过Balong 5000基带 , 把5G带到了车联网的时代前沿 。
结合2018年华为发布的OceanConnect车联网云平台来看 , 华为在两年前就实现了“云管端”的初步闭合 。
按照华为自己的说法 , 华为现有的硬件平台 , 足够支持L4(完全自动驾驶)级别的自动驾驶 。 只是基于低调做事的风格 , 这一消息 , 直到2019年上海车展华为才正式对外公开 。
除了“云管端”的核心突破 , 为了贯彻“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理念 , 华为也对自己的技术进行了整合 。 比如 , 在2020年的北京车展上 , 华为发布了多合一动力解决方案 。 在华为展区 , 和这一方案有关的产品有两个 , 一款是融合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另一款是集成了电机、MCU、PDU、OBC、DCDC、减速器、BCU七大部件的多合一电驱动系统DriveONE 。
文章图片
图6/11
▲华为多合一电驱动系统DriveONE
据华为一位负责讲解的员工介绍 , 这款产品已经实现机械部件和功率部件深度融合 。 也就是说 , 如果一个汽车厂家想和华为合作 , 动力系统甚至不需要自己调试 , 买过去就能直接使用 。
这让和华为合作的车企 , 制造一辆车就像拼积木一样 , 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造车门槛 , 也将因为不需要调试而极大缩短汽车的研发周期 。
基于这些积淀 , 徐直军曾在被问到华为在汽车领域会进行到什么地步时 , 他直言:“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 , 我们都能做到 。 ”
面对华为能不能造车的问题 , 一位汽车从业者说:“华为造车不是能不能的选择 , 而是造不造的取舍 。 ”
3、华为为什么不造整车?
既然华为能造整车 , 但为什么没有做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 或许能在三星汽车的历史上找到一些线索 。
了解三星的人 , 应该也知道三星是一家多元的世界级科技企业 。 三星不仅做手机 , 还曾在1994年 , 涉足过汽车制造 。
三星的本意 , 是希望通过汽车业务将已有业务进行整合 , 形成一种合力 。 但因为当时的三星会长李健熙严重低估汽车制造的难度和投资金额 , 让一开始并不成熟的三星汽车连年亏损 。
文章图片
图7/11
▲三星汽车
如果市场正常发展 , 三星本可以支持汽车业务的早期亏损 , 但生不逢时的三星汽车偏偏在1998年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 , 一时间就连三星众多优质资产的业务也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
为了拯救能够快速回血的产业 , 三星决定弃车保帅 , 开始大量变卖非核心资产 。 在此背景下 , 1998年12月刚刚发售第一款产品的三星汽车 , 也被挂牌出售 , 并在2000年作价5.12亿美元卖给了雷诺公司 。
对此 ,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今天的经济环境 , 其实比之1994年和2008年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 在上半年全球大放水后 , 经济不仅没有好转 , 世界各国还先后开启负利率 , 这让未来的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通缩压力 。 ”
基于经济上的不确定性 , 2020年多家上市公司都进行了抛售股票的套现 , 而华为也在2020年11月 , 通过出售荣耀来换取更多流动资金 , 以保障关键业务的持续推进 。
在了解华为的一位技术从业者看来:“华为当下最需要突破的是芯片制造 。 ”
据这位从业者介绍:“在台积电不能给麒麟先进制程的芯片代工后 , 华为2020年其实过得很难 。 所以 , 对于当下的华为来说 , 如何减少资金压力的同时 , 还能为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多的利润 , 就成了华为是否造车以及如何造车的取舍关键 。 ”
2019年4月 , 华为曾在上海国际车展上表示:未来汽车价值的构成70%不会在传统的车身、底盘上 , 而是自动驾驶的软件 , 以及计算和连接的技术 。
结合汽车硬件利润不高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风险极大的现实去考虑 , “华为不造车 , 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定位 , 其实更符合华为的长远利益 。
和这一事实有关的一个数据是 , 作为华为造车对标的博世公司 , 该公司2019 年汽车业务收入777.2亿欧元 。 这一数字 , 已经完全超越国际知名豪车品牌奥迪公司在2019财年的556.8亿欧元营收 。
而这 , 可能就是华为没有选择造整车的原因 。
4、华为给市场带来的改变
从2013年华为成立“车联网业务部” , 正式涉足汽车市场 , 到2014年和2015年小鹏、蔚来和理想成立 , 随着众多选手上场 , 智能汽车也在2019年成为了资本的宠儿 。
文章图片
图8/11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沈亚楠(左1)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沈亚楠 , 给这个新时代下的定义是:“汽车产业链正在经历类似当年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时 , 整个供应链发生的变化 。 ”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 , 源于手机产业的高度分工 。
2007年11月5日 , 在谷歌牵头下 , 高通、德州仪器、三星、摩托罗拉和LG等众多厂家 , 组建了开放手机联盟 。 这个联盟只做一件事 , 就是利用全球分工 , 将手机的零部件标准化 。
谷歌负责安卓系统和生态建设 , 德州仪器、联发科和高通等企业负责智能手机的处理器 , 而盘踞韩国和日本的三星、索尼 , 则承接一些手机发展带来的硬件红利 。
据了解 , 智能汽车产业其实也有类似的组织 , 2016年在华为、奥迪、宝马、戴姆勒、爱立信、英特尔、诺基亚及高通等企业共同努力下 , 联合宣布成立了“5G汽车联盟” 。
文章图片
图9/11
▲华为汽车生态圈
在5G汽车联盟成立的两年内 , 华为通过“云管端”的硬件 , 初步打通了自己体系内的标准化 。
基于手机产业的分工 , 未来几年 , 智能汽车产业将可能彻底改写现有的汽车制造模式 。 产业链的上下游厂家会快速分层 , 并将因为造车门槛的降低 , 而迎来一次小繁荣 。
现在的汽车制造仍需厂家从不同的上游企业采购不同的设备 , 这需要车企自己做大量的适配工作 , 因此设计一辆车的周期往往比较长 。 但未来 , 车企可能只需做好汽车的外观和底盘 , 而整车的电子系统、动力系统、联网系统 , 可能会由Tier1的企业直接供应 。
文章图片
图10/11
▲华为2020年北京车展的展台
在Tier1目前被外国公司垄断的当下 , 许多汽车从业者对华为抱有很高的期望 。
随着产业分工的加速 , 类似智能手机“一个国家负责一件事情的区域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
对汽车上游的垄断 , 一位从业者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因为国内缺少Tier1的企业 , 所以很多上游的公司做出什么汽车专用芯片 , 往往都需要先找博世等公司进行认证 , 不完成认证国内的车企就无人敢用 。
不敢用的原因不是芯片不好 , 而是汽车制造时 , 汽车上电子系统都是博世等公司提供的 , 企业不知道更换芯片后会不会出问题 , 基于怕出事的担忧 , 不用才是企业的最优选 。
在他看来 , 让华为成为国内的Tier1 , 有助于在国家内循环战略下 , 形成中国自己的智能汽车标准 , 从而围绕标准 , 培养一批真正有竞争力的上游公司 。
但和普通人期待华为“汽车”的心情不同 。
一位汽车从业者说:“目前的车企 , 对全力梭哈华为的造车方案其实有一定的排斥态度 , 比如长安 , 既和华为合作 , 也和博世、阿里及腾讯等公司有所往来 。 ”
对于车企这样选择的原因 , 他补充道:“面对智能汽车快速分工的新格局 , 车企其实比谁都了解这个趋势 , 所以大家尽管想去拥抱 , 但也担心产业链快速整合之后 , 自己的利润会越来越少 。 ”
对于车企的疑虑 , 徐直军曾在2020年9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 , 表达了一个观点:“未来 , 不同的车企基于自己的能力和策略会有不同的选择 , 有些会选操作系统 , 有些可能只会选我们的硬件 , 有些会自己做 , 但是 , 我们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 ”
结合“华为多次发表不造整车”的言论 , 当下的华为一边提升自己辅助造车的能力 , 另一边也在用开放的态度 , 给车企吃下“不抢生意”的定心丸 。
作为华为直接对标的博世 , 其实远比车企更为紧张 。
在第十二届汽车蓝皮书论坛上 , 华为智能汽车负责人王军曾表示 , 华为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 , 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 。 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到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
文章图片
图11/11
▲华为激光雷达
这意味着 , 华为作为新入局者 , 很可能会影响博世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营收 。
但作为智能汽车产业全球变局的参与者 , 无论是华为还是博世 , 其实都在做顺势而为的生意 。 只是随着产业格局的变动 , 新老势力们难免会有一场血战 。 这场战争 , 对华为、高通、英伟达等新势力是机遇 , 而对博世这样的老对手则是挑战 。
但无论是谁坐上新王位 , 风暴已来 , 智能化的战争已经无可避免 。
【|不造整车造部件 华为驾车向何方?】时代大潮之下 , 华为给行业带来的变化 , 可能是成为中国Tier1后 , 能否带领中国车企征战全球的悬念 。
推荐阅读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研究院|传统行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施工现场变“智造工厂”
- 科技创新平台|云南:打造世界一流食用菌科技创新平台
- 制造业|稳健前行开新局 制造业未来五年转型升级迎来“加速度”
- 解决方案|蓝思科技:两智能制造项目入选工信部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解决方案榜单
- 技术|无锡东亭:智慧创造生活 科技点亮未来
- 风险|筑牢安全线 打造防护堤 中国移动为5G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 圆角|诺基亚3310圆角设计,造型依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