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人民网评:向算法“技术霸凌”说不

人民网评:向算法“技术霸凌”说不
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针对这些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 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 该规定的出台 , 就是要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 , 保护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 ,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
“算法”是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 早已和网民息息相关 , 甚至可以说塑造了人们眼中的网络世界 。 当前 , 互联网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 , 数字生活几乎可以说已被算法主导 。 打开手机视频APP , 都是你“爱看”的短视频 , 新闻客户端上 , 都是你“爱读”的消息 , 购物APP上 , 都是你“想买”的东西……算法通过为用户量身打造、主动推荐信息服务 , 使得个人获得了需求被满足的愉悦 , 商家更精准地触达到了客户 , 拼团、直播带货更加高效 , 确确实实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注入了新动能 。
但与此同时 , 在强势的算法面前 , 用户也时常产生着一种无法拒绝、无权选择的无奈感 。 你可能只是在这个主题的短视频上多停留了几秒钟 , 或是在这个购物平台上偶尔搜索了这件商品 , 但算法已经根据你的喜好进行了私人定制、个性推荐 , 随之源源不断地给你推送同类型的视频、商品和新闻 。 在算法打造的“围城”里 , 用户无法破墙而出 , 获得信息推荐个性化定制的同时 , 也失去了信息多样性的接收机会 , 便也成为了被收割的流量群体 。
尤有甚者 , 随着算法应用的日益普及深化 , 类似“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算法歧视、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正常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 。 有时苹果手机的用户看到的商品价格可能要比安卓手机的用户看到的高一些 , 或是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些由算法造成的“技术霸凌”如果不及早消除 , 不仅仅伤害网民的合法权益 , 对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损伤 。 其实 , 算法看似客观 , 但决定采取何种算法、使用哪些数据“标签”、达到何种目的都是人为设定 。 比如 , 大数据杀熟就是典型的算法歧视 , 电商平台获取用户购物记录、手机型号乃至性别等数据后 , 就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 , 从而让同一件商品微调成“千人千价” 。 而这些算法的“技术霸凌” , 用户往往难以知晓 , 因此也很难“避坑” 。
此次《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出台 , 明确了用户可以选择关闭算法推荐 , 也可以拒绝使用其个人的特征数据的算法推荐服务 , 同时也规定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 从而遏制大数据杀熟的不良之风 。 可以说 , 这是从技术源头对算法滥用作出了正本清源 。 下一步 , 算法推荐服务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 , 推动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规范透明 , 促进算法推荐服务向上向善 , 从而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