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深度】二维码背后的隐忧:扫码点单之后,谁从餐桌上拿走了你的信息?


商家|【深度】二维码背后的隐忧:扫码点单之后,谁从餐桌上拿走了你的信息?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访人员 | 佘晓晨
编辑 | 文姝琪
李茜已经记不清上一次跟服务员说话是什么时候了 。
早上八点 , 她在小区附近的一家早餐店坐下 , 打开手机点了一份小馄饨 。 她平均每周光顾这家店三次 , 但也没记住老板的脸——只要扫描桌上的二维码 , 她就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点单和付款 。
餐饮业正在被技术重塑:在过去 , 微信和支付宝只是帮助消费者简化了付款的程序 , 例如在一些熟食和水果店 , 顾客不再需要排队买单 , 扫码付款之后 , 老板就会听到悦耳的“到账通知” 。
如今 , 扫码点单的出现 , 让整个交易过程变得更加“安静”——二维码代替了服务员 , 和消费者进行最密切的沟通 。
服务员可能会忘了你是谁 , 但系统不会 。 想要点餐 , 就得允许获取位置信息;想要获得商家的优惠券 , 就要提供手机号;如果扫描出商家的公众号 , 你就必须要关注 , 顺理成章地成为商家的“私域流量” 。

商家|【深度】二维码背后的隐忧:扫码点单之后,谁从餐桌上拿走了你的信息?
文章图片

质疑开始出现 。 有观点认为 , 这种完全电子化的点餐方式 , 让“吃饭”这个充满人情味的事情变成了一道程序 , 顾客和老板之间失去了本可能发生的连接 。
更重要的是 , 在用户不断点击“同意获取”之后 , 谁也不知道 , 这些数据最终去向了哪里 。
为了吃饭 , 必须交出数据?
在获取用户信息这件事上 , 每个扫码点单的二维码披着不一样的“外衣” , 但殊途同归 。
对于李茜来说 , 最能接受的场景是直接跳转进点单页面 , 就像她经常光顾的那家早餐店一样 。 除此之外 , 第二种方式是进入微信或者支付宝的商家小程序——许多连锁餐饮品牌都会开发自己的小程序 。
李茜最讨厌的是第三种:扫描出餐饮品牌的公众号账号 。 在这种情况下 , 消费者必须关注公众号 , 再进行一系列点单操作 。“需要关注或者注册的 , 我都觉得很麻烦 。 但我也无法拒绝 , 不关注就不能点菜了 。 ”

商家|【深度】二维码背后的隐忧:扫码点单之后,谁从餐桌上拿走了你的信息?
文章图片

尽管扫码点单的方式五花八门 , 对于商家们来说 , 最直接的诉求其实是节省人力成本 。
一家数字点单系统供应商在宣传中表示 , 传统150平方米的餐饮门店可以在一个中午接待80单的客人 , 使用扫码点单后 , 门店可以接待的客人为160-200单 。
从小店铺的角度 , 扫码点单对于人力的节省更加立竿见影 。 对于大型餐饮品牌来说 , 用二维码提供服务的目的远不止节省人力 。 一位从事餐饮SaaS行业的产品经理告诉界面新闻 , 如今 , 各大商家都在说“降本增效” , 扫码点餐更深层次的作用就是“做用户沉淀 , 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做营销触达” 。
这也是为什么 , 扫码点餐变得如此复杂 。 在种种营销策略的驱使下 , 商家对用户信息的获取已经远远超越了基础的点单诉求 。 需要搞清楚的是 , 为了吃饭 , 我们必须交出更多数据吗?
中国信通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婕告诉界面新闻 , 《网络安全法》第24条的确规定了实名制的要求 , 但这个要求存在前提: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 , 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 , 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 , 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
“像扫码点餐这样的动作 , 并不涉及法律要求的实名制规则 , 如果系统强制要求提供手机号 , 一定是存在问题的 。 ”杨婕补充道 。
但现状是 , 在扫码点单系统中 , 索要用户数据却是十分常见的行为 。
例如 , 在扫描小程序二维码进行点单时 , 系统往往需要用户的一系列授权 , 继而进行下一步操作 。 这些授权的信息可能是微信账号 , 包括昵称、性别等个人信息 , 也可能是手机号和位置 。
【商家|【深度】二维码背后的隐忧:扫码点单之后,谁从餐桌上拿走了你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 , 已经成为商家和软件服务商的共识 。 上述产品经理表示 , 在设计扫码点单系统的时候 , 根据客户的需求 , 他们可以设置是否获取手机号 。 但通常情况下 , 为了沉淀更多的用户数据 , 他们会建议商家进行获取 。
根据这位产品经理的描述 , 服务商会采用两种方式 , 帮助商家获得用户的手机号:“一种是通过微信授权登录直接下单 , 再通过其他营销手段获取手机号 , 比如办会员卡;另一种就是要下单必须留下手机号 , 否则无法下单 。 ”
“方便”的隐患
和移动支付取代现金支付一样 , 扫码点餐也有逐渐进化的过程 。 早在2017年11月 , 阿里巴巴旗下的口碑平台就宣布开放智慧餐厅技术 , 提供包括智能点餐、服务通知、自助取餐等在内的方案 。
后续的几年里 , 美团与饿了么两大本地生活服务巨头 , 通过大量推广和高额补贴争夺线下流量入口 。 伴随着这样的趋势 , 扫码点餐的覆盖率越来越高 , 背后的服务商也开始整合交易链条的技术能力 。

商家|【深度】二维码背后的隐忧:扫码点单之后,谁从餐桌上拿走了你的信息?
文章图片

2016年11月8日 ,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景区 , 乌镇很多商店都已经上线扫码点餐 , 游客通过手机就能完成点餐和支付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 , 现阶段 , 餐饮SaaS行业的头部公司包括二维火、客如云、美味不用等和餐道等 。
值得注意的是 , 它们背后其实都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去年2月24日 , 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宣布全资收购餐饮SaaS服务商客如云 , 近日又全资收购了美味不用等;美团则在2018年5月就全资收购餐饮SaaS服务商屏芯科技 。
这意味着 , 更多的数据正在聚集到巨头手中 。
除了互联网公司 , 像海底捞、百胜集团这样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 , 已经开发出自己的SaaS系统 。 根据官方数据 , 从2016年到2018年 , 肯德基通过线上点餐的方式积累了超过1.6亿的会员 。
更重要的是 , 大公司培育出的市场习惯 , 也让鱼龙混杂的小公司有利可图 。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 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 , 2020年餐饮商家仍有940万家以上 , 而根据智研咨询统计的数据 , 2019年本地生活SaaS市场的渗透率仅为20% 。 据界面新闻了解 , 几家头部平台覆盖的商户数目为30万-40万左右 , 以此计算 , 头部服务商以外 , 还有一片广袤的蓝海 。
与之相对应的是 , 在餐饮行业 , 点菜和收银硬件这种终端的成本较高 , 二维码服务是最容易切入市场的环节 , 且开发成本较低 。 上述产品经理告诉界面新闻 , 扫码点餐系统有一些开源现成的代码 , 开发难度并不高 , 区别在于稳定性的高低 。
对于一些小商铺来说 , 价格低廉的小供应商可以满足基本的需求 。 但是 , 这也意味着用户的数据流向多了一道风险 。
在体验一个扫码点单系统的后台时 , 界面新闻发现 , 该开发商提供了两种版本的系统:多店版本和单店版 。 其中 , 多店版系统统计的数据十分具体 , 除了订单统计、收入统计之外 , 其设置的统计类别还包括用户年龄、用户性别和访客统计 。
在商家版系统的会员管理页面 , 用户的手机号、微信号及充值余额等一一显示在列 。 此外 , 该系统还提供了外卖功能 , 在后台 , 商家可以看到点单者的手机号、住址等个人信息 。
这一系统的开发商来自于山东菏泽的一家本地企业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 未建立官方网站进行产品销售 。 扫描该公司的体验版系统后 , 屏幕会自动跳出提示 , 询问用户是否进行登录 。 而注册该系统需要提供手机号等信息 , 一旦用户选择“跳过此步” , 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点单操作 。
类似的公司还有很多——在天眼查搜索“扫码点餐”关键词 , 全国一共有83家关联公司 。 这些还不包括没有进行备案的服务商 。
值得注意的是 , 上述产品经理告诉界面新闻 , 正规的软件服务公司会限制商户访问特定数据 , 但服务商可以看到所有商户的所有数据 。 他还表示 , 通过此类数据 , 平台可以提供一些运营的服务——“类似于收集商户反馈 , 消息推送等” 。
一次次扫码点餐之后 , 越来越多的数据正在被泄露和利用 。 根据杨婕此前的研究 , 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大公司 , 都很难百分之百地保证数据的安全 。
在被技术笼罩的生活中 , 用户的数据安全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一方面 , 大公司急于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 一些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已经不算少见;而那些轻易获得数据的小公司 , 则制造了更多的风险:除了本身的技术能力难以保证外 , 人为的信息贩卖也是一大隐患 。
2018年 , 新京报曾报道过不法分子售卖外卖送餐信息的事件 , 万条信息售价只需要800元 。 IBM和Ponemon Institute的《2020年数据泄露成本报告》显示 , 客户的个人身份信息占到了所有数据泄露的80% , 是最经常丢失或被盗的记录类型 。 此外 , 52%的数据泄露是由恶意外部人员造成的 , 25%由系统故障和攻击造成 , 23%则是由于人为错误 。
用户可以说不吗?
表面上看 , 点餐的用户并不是没有权利拒绝提供个人信息 。 但是 , 点击拒绝也意味着 , 接下来的很多交易行为都将无法进行 , 商家提供的优惠和福利也不复存在 。
这也是无法对此类收集行为进行根治的原因:从法律上来说 , 这属于一种隐形的“强制” , 处于数据治理的灰色地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认为 , 在餐厅不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情况下 , 是否提供人工点单服务是商家的经营自由 , 消费者也有权因为商家不提供某种服务选择离开 。
消费者除了用脚投票 , 是否就对这种隐形“强制”束手无策?
在全球范围内 , 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为正在逐步受到约束 。 2018年 , 欧洲信息法案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 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生效 。 根据这一条例 , 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邮箱等常规数据受到保护 , 用户的位置、DNA信息等等也算个人数据 , 这些科技公司要收集这些数据 , 必须经过用户明确同意 , 不能偷偷使用或储存 。
而在中国 , 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规定 , 处理个人信息的同意 , 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 , 自愿、明确作出意思表示 , 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发生变更的 , 应当重新取得个人同意 。 此外 , 基于个人同意而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 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 。
有案例正在表明 , 法律的约束已经让环境发生一些改变 , 个体对于信息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渐提升 。 去年11月 , 一位消费者为了防止“被人脸识别” , 戴着头盔去南京售楼处看房 。 之后 , 南京对全市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售楼处进行了检查 , 部分企业拆除了人脸识别系统 。 去年年末 , 天津人大表决通过《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 , 其中第十六条规定 , 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生物识别信息 。
实际上 , 杨婕认为 , 一直以来 , 相关法律都对互联网采集数据进行了明确规定 ,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只是将这些问题聚集到了一起 , 但如何从根基上把法律落到实处 , 需要监管的推动 。 就消费者个人而言 , 她的建议是 , 举证或者走诉讼渠道相对来说成本较大 。 因此 , “最好的机制是给予用户投诉举报的渠道 。 通过这样的机制 , 用户可以促使监管机构 , 用行政手段的介入去解决问题 。 ”
(如果你对本文有什么看法 ,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Charlotte-00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