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果财经|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SaaS厂商“吃肉”还是“喝汤”?

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SaaS厂商“吃肉”还是“喝汤”?
本报采访人员/曲忠芳/李正豪/北京报道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 , IT自主创新及“国产替代”潮已按下加速键 。 除了一直以来被重点提及的芯片、操作系统等IT基础设施 , “国产替代”趋势也开始向SaaS(软件即服务)厂商渗透 。
近日 , 《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从金蝶国际(00268.HK)、销售易、纷享销客、万兴科技(300624.SZ)、福昕软件(688095.SH)、点米科技(831235.OC)多家国产软件厂商了解到 , 得益于“国产替代” , 国产厂商在近一年里深切地感受到国内业务增长的机遇与空间 , 争相抢食市场“蛋糕” 。
业界专家指出 , 与芯片、数据库、操作系统等IT基础软硬件层面相比 ,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云办公、HR(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云服务的垂直应用领域 , 国产品牌的技术能力、产品能力以及交付能力做得比较好 , 加之许多外资企业并未深入涉足中国市场 , 因此“国产替代”的难度相对较低 。 不过从整体发展阶段来看 , 中国与欧美市场环境和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 国产SaaS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逆袭“上位”
SaaS企业的垂直赛道中 , 明显“抢食”到国产替代“蛋糕”的要属CRM厂商 。 获得腾讯战略投资的头部CRM厂商销售易近一年里陆续拿下联想集团、海康威视、上海电气、滴滴等企业客户的订单 。
其中安防行业巨头海康威视业务遍布全球 , 却多次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 为了更好开展海外业务 , 海康威视选择销售易作为其国际营销eSales项目的合作伙伴 , 取代已经使用多年的Salesforce(NYSE:CRM) , 后者是全球最大的CRM厂商 。 据悉 , Salesforce早在2006年曾试图进入中国市场 , 但遭遇“水土不服” , 一直未能打开中国市场 。
销售易方面的负责人表示 , 海康威视的合作项目实施周期仅用了3个月 , 就完成了CRM主要业务功能平台从Salesforce到销售易的切换 , 顺利上线对海康威视国际数字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 有效支撑了其海外运营体系 。
从Salesforce“抢”客户 , 另一家CRM厂商纷享销客也尝到了甜头 。 纷享销客CEO罗旭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透露 , “像大华股份、科大讯飞、亚信科技、旷视科技等企业以往使用的是Salesforce , 如今都替换成了我们 , 这在以往是很不可思议的 。 以前外资厂商进入中国市场把本土厂商‘干翻’ , 现在是我们的‘孩子’把国外厂商替换掉 。 ”
与CRM领域相比 , ERP产业更早地实现了国产厂商的“逆袭” 。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整理 , 十年前中国ERP市场还是SAP、Oracle、IBM、Info主导的格局 , 而到了2019年用友与金蝶成为行业龙头 , 其中用友的市场占比为33% , 金蝶则占比13% , 跨国巨头中仅SAP仍保有15%的份额 , 其他外资品牌已退出主流行列 。 金蝶中国轮值总裁章勇表示 , “国产化替代已经是既定事实” 。
一般来说 , 在通用型SaaS中 , 市场占比最高的CRM和ERP之后则是办公套件、HRM(人力资源管理) , 后两者也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国产替代、数字化等趋势的推动 。
2020年9月刚登陆A股的福昕软件在国内市场的营收占比不足10% , 但近三年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 另一家2003年成立、2018年A股上市的万兴科技财报显示 , 2020年1~9月实现营收7.19亿元 , 同比增长39.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3亿元 , 同比增长46.12% 。 值得一提的是 , 万兴科技2019年全年的营收为7.03亿元 , 不难看出 , 2020年前三季度的营收规模已超过2019年全年 。
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表示 , “国产软件在安全性和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 , 创新替代加速 , 国产软件已初步完成了自主生态构建 。 ”
HR SaaS领域的点米科技CEO焦学宁告诉采访人员 , 2020年该公司主营业务实现了300%的增长 , 主要是因为整体市场的需求爆发 , 再加上外部环境日益严峻 , 企业逐步通过管理升级来提升效率 。 HR SaaS这个领域过去几乎是空白市场 , 真正面对广大中小企业的HR SaaS产品仅是最近五年里出现的 , 国内的创业公司是主力 。
根据IDC、灼识咨询等第三方机构预测 , 到2022 年 , 全球 HCM 和薪资应用市场将达到 300 亿美元 。 其中 ,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空间巨大 , HR SaaS增速跑赢整体 。
能否接得住?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采访人员指出 , 所谓国产替代 , 并不是说限制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发展 , 相反在当下国内外品牌充分竞争的时代 , 国产替代是要掌握核心技术 。 另外 , 国产替代的趋势也并不是单一割裂的 , 它与数字化进程、新基建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据了解 , 信创产业主要涉及四个层面 , 一是IT基础设施 , 包括CPU芯片、服务器、存储、交换机、路由器、各种云和相关服务内容;二是基础软件 , 主要是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等;三是信息安全 , 如边界安全产品、终端安全产品等;四是应用软件 , 包括办公自动化(OA)、ERP、办公软件、政务应用软件等等 。 国海证券分析师认为 , 2021年是信创产业的落地大年 , 信创市场将从党政领域向重点行业极大扩容 。
【贝果财经|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SaaS厂商“吃肉”还是“喝汤”?】中国软件网、海比研究总裁 ,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应用软件产品云服务分会秘书长曹开彬认为 , 国产替代趋势中 , “IT基础设施层、基础软件层两类的受益最大 , 这两层原先的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厂商所占据 , 信息安全次之 , 应用软件最少” 。
在曹开彬看来 , 应用软件层面的国产替代看起来容易、基础条件更好 , 但具体到某一个企业客户 , 把国外的应用软件替换成国内品牌也存在挑战和难度 , 需要涉及业务环节或业务流程的变化 , 也涉及底层中间件、或者数据库等技术架构的变化 。 在基础层、中间件等环节 , 国内厂商力量相对还弱 , 替换难度大 , 有时也会掣肘上层的应用层替换 。 但对于最终用户而言 , 国产软件厂商的产品服务及交付能力存在优势 , 在ERP、CRM、协同办公、HRM等领域 , 国产品牌的份额要高于外资品牌 。
“在应用层 , 国内品牌和国外有一定差距 , 但总体来看差距在大幅缩小 。 现在云计算的很多技术都基于开源构建 , 国内外的核心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 ”曹开彬如是说道 。
对于国产替代、数字化、新基建等利好政策和市场趋势催生的商业机遇 , 国产SaaS厂商如何才能接得住呢?对此 , 谦询智库龚斌指出 , 与美国SaaS厂商相比 , 国内发展的差距并不在于技术能力 , 而在于市场的发展阶段和需求的差异 。 企业服务的重要趋势在于消费化 , 未来这一领域在拓客、留存等方面将面临类似消费互联网那样更加激烈的竞争 。 只有那些使用全新模式、专注于客户运营、重视客户的SaaS企业才能胜出 , “打法”甚至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
龚斌表示 , 要想获得客户成功 , SaaS厂商最重要的是组织能力 , 一般来说 , To B企业价值链长、小客户付费意愿低 , 大、中客户需求千差万别 , 单靠产品客户并不买账 , 还需要销售、服务、客户成功等协同配合 。 To B的底层思维是线性增长模式基础上坚守长线——深入产业 , 将互联网、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和产业结合 , 建设好流程 , 做好产品和服务 。 SaaS企业需要长链条的协作 , 要实现1到N的增长 , 需要打造围绕客户端到端的流程型组织 , 以保障服务品质和价值交付 , 有了标准流程才能大规模复制销售和交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