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果财经|IBM转型阵痛:中国研究院关闭 业绩疲软市值缩水

【贝果财经|IBM转型阵痛:中国研究院关闭 业绩疲软市值缩水】IBM转型阵痛:中国研究院关闭 业绩疲软市值缩水
本报采访人员/曲忠芳/李正豪/北京报道
百年IT巨头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NYSE:IBM)的转型阵痛仍在持续 。
日前 , 付费知识社群平台“知群”CEO马力通过社交媒体爆料称“IBM中国研究院关闭” , 原因主要“和内部人事调整有关系” 。 消息一出 , 许多曾在IBM工作过的人士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出慨叹唏嘘声音 。
就此 , 《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第一时间向IBM中国官方求证 , IBM中国通过其国内的公关公司回应称:“为了以最佳的方式支持中国客户的人工智能(AI)和混合云转型之旅 , 帮助他们把握国家投资于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历史机遇 , IBM正在变革在中国的研发布局 。 ”这一回应被业界解读为IBM官方默认了关闭研究院的事实 。
IBM中国研究院的关闭 , 既是近年来美国IT巨头逐步收缩在中国市场战略的表现 , 也是IBM这家老牌企业转型阵痛的表现 。 近年来IBM业务营收持续低迷 , 开始谋变 。 2020年10月 , IBM将公司一拆为二 , 集中精力向混合云和人工智能转型 , 战略转型必然会伴随着组织架构的调整 。
26年CRL“关门”
众所周知 , IBM于1979年进入中国市场 , 比英特尔、甲骨文(Oracle)、微软等都要早 , 而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内的IBM中国研究院成立于1995年 , 至今已是第26个年头 。 IBM中国研究院的研究领域广泛 , 重点涵盖行业解决方案、认知计算、运算即服务、物联网等 。 其中 , 2011年在全球名声大噪的“沃森”超级计算机 , IBM中国研究院也参与其中 。
曾在IBM中国工作多年的前员工Mark(化名)向采访人员回忆道:“七八年甚至十几年前 , IBM是很多IT学生梦寐以求的公司 。 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 , 不同于一般企业研究与开发属于同一部门 , IBM既有CRL(中国研究院) , 又有CDL(IBM中国开发中心) , 只有研究得比较前沿的课题达到一定程度才转移至开发中心 。 ”
公开信息显示 , IBM CDL成立于1999年 , 这曾是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开发机构 。 据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CDL还在 , 关闭的仅是CRL , CRL的北京员工本来就不多 , 不到50人 。 ”针对受CRL关闭影响的员工人数 , 采访人员向IBM中国求证 , 但截至发稿 , 其未予回应 。
Mark指出 , 无论是IBM , 还是甲骨文、微软、英特尔 , 或者德国的SAP等 , 这些外企大致都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进军中国市场 , 在本土化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在中国设立了研究院/中心等机构 , 但实际上这些研究院大多做的是偏边缘的技术研发 , 一般不会将最核心的技术研究放在中国 。
事实上 , IBM中国研究院的关闭在业界看来似乎并不是新鲜事 , 近年来美企在中国市场的收缩或撤退陆续发生 , 比如甲骨文在2019~2020年两次规模性地裁减北京研发中心的员工;2019年 , 亚马逊主营的电商业务退出中国市场;2015年3月 , 雅虎关闭了北京全球研发中心 。
企业的战略调整与自身的业绩表现、市场地位等有直接关系 , 但研究机构为何屡屡成为其“动刀”的对象?原因不难理解 , 大多数研究机构并没有盈利能力 , 企业自身业绩好的时候能够“养”得起学术研究 , 而当企业面临市场挑战时 , 这种盈利能力的弊端就会展现出来 。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 , 事实上 , IBM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甲骨文中国区研究中心等外企研究机构 , 给中国科技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 拿近年最火热的云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来看 , 许多本土领军企业的高管均有过在跨国巨头工作的经历 。 这些科技人才从外企巨头成熟的管理体系中“摸”了脉门 , 加上中国市场的人口红利、商业落地场景丰富等优势 , 这些人才能够在离开外企后获得更长足的发展空间 。
IBM转型阵痛
IBM中国研究院的关闭 , 其实只是IBM这个百年IT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 采访人员查阅IBM自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业绩表现 , 除了2018年营收同比微增0.57%之外 , 其他财年均呈现同比下降的状态 。
IBM最新财报显示 , 2020年 , 公司总营收为736亿美元 , 同比下降5% , 净利润为55.9亿美元 , 同比降幅达到40.73% 。
IBM营利下降 , 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也表现低迷 。 相比于2020年初 , 以2021年1月25日美股收盘价计 , IBM的股价缩水了12% 。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同一时间段内 , 微软、亚马逊等股价分别实现了43%、74%的增长 , Zoom等云服务厂商的股价更是实现了四五倍的跃升 。 不难看出 , IBM亟待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的增长能力 。
从营收结构来看 , 2020年里 , IBM的云业务营收总额为251亿美元 , 占总营收的34% , 同比上升10% , Red Hat(红帽)营收同比增长19% , 成为IBM低迷业绩表现中的亮点 。
IBM在2020年4月任命了新CEO阿文德·克里希纳 , 半年后IBM宣布将上市公司一拆为二 , 将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中的托管基础架构管理服务业务拆分出来 , 独立成为一家新公司 。 克里希纳表示 , IBM将集中精力发展开放式混合云平台和人工智能 , 专注于万亿元规模的混合市场 , “这意味着IBM业务模式将经历重大改变” , 预计到2021年底完成 。
中国IDC圈战略咨询高级专家郁向飞认为 , IBM此举是将传统的、增长乏力的基础设施拆分出去 , 主体业务战略重点转向混合云和AI , 或存在资本层面和业务战略的双重考量 。
在近半年多的时间里 , IBM在混合云、AI领域的转型步伐明显在提速 , 一是对混合云、AI相关的软件产品及服务业务线不断升级迭代 , 二是在全球范围内“混搭跨界”拓展合作伙伴 。 在错失云计算发展先机后 , IBM显然不想错过混合云的市场“蛋糕” 。
采访人员从一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 , 相比于公有云、私有云 , 混合云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 是云计算演进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一种云计算形态 , 也可以视为IT在云计算时代的一种延续 , 在商业应用中具有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 国内的腾讯云、阿里云、百度云、华为云、青云等都不同程度地向混合云及云原生方向发力 。
IBM系统研究院副总裁Mukesh Khare发表博文指出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企业转变 , 企业客户对混合云的需求不断增长 , 预计2021年企业将在混合云环境中对IT运维持续去中心化 , 即使监管最严格行业的企业也都将转向混合云 。
第三方研究机构Flexera数据显示 , 2020年全球云市场中已有93%的企业采用了多云策略、87%的企业采用了混合云策略 。 此外据Gartner的市场研究报告 , 全球企业IT支出在2020年达到3.5万亿美元规模 , 其中IT服务与企业级软件的规模约1.5万亿美元 。
万亿美元市场空间中 , IBM能否尽快走出业绩低迷状态 , 抢食到行业“蛋糕” , 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