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模型揭示“内卷”对科学危害


模型|模型揭示“内卷”对科学危害
文章图片

科研竞赛向来只争第一 , 不过有些领域可能不太一样 , 比如新冠疫苗研发 , 后来者也有可能居上 。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SCIENCE
科研圈竞赛只有两种名次:第一或其他 。 为避免竞争对手抢先发表或成果被剽窃 , 科学家永远在赶时间 。 这种“内卷”现象近来一直是讨论的热点 。 上周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的一项研究显示 , 这种竞争给科学研究带来了风险 。
据《科学》报道 , 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Leonid Tiokhin与合作者的研究模型显示 , 科学家会为了第一个发表成果而走捷径 。 尽管科研界已经对此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或建议 , 但模型显示 , 这些措施可能会无意中让情况恶化 。
Tiokhin等人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竞争会带来恶性后果的研究小组 。 但他们提供的模型首开先例 , 人们得以更精确地探索这种竞争会产生哪些影响 。
研究中 , Tiokhin和同事建立了一个数字模型 , 假设120位虚拟科学家在参与一场争夺奖励的游戏 。 每个“科学家”都辛勤工作 , 按照不同编程策略收集一系列研究问题的数据 。
在游戏中 ,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地收集到有意义的大型数据集 , 而有些人则倾向于放弃研究问题 。 如果有人首先发表了某个结果 , 有些人依然会继续坚持 。 随着发现和成果越来越多 , 一些“科学家”得到了奖励 , 而得奖最多的人会更可能将方法经验传给下一代研究人员 。
模型记录了500代虚拟科学家针对不同虚拟环境发展而来的成功策略 。 结果显示 , 如果系统给予首个发布研究成果的人以更大回报 , 那么大家将更倾向于匆匆开展研究、收集更少数据 , 导致研究结果充满不稳定性 。 而当回报差异不那么明显时 , 这些虚拟科学家倾向于放慢出版速度、收集更大的样本量 。
这一研究模型还可以测试改革成效 。 比如PLOS和eLife都提供“独家保护”策略——即第二个做出同类研究成果的人 , 也有机会在期刊发表论文 。 这些策略的效果如何目前还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检验 , 但模拟实验表明 , 这的确会鼓励参与者收集更大的数据集 。
Tiokhin等人的研究还有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鼓励负面、质疑性的研究会拉低研究的整体质量 。 因为即便研究样本量很小、没有任何有趣的新发现 , 虚拟科学家仍可能获得回报 。
若只发表正面研究却无质疑 , 很可能产生偏见甚至让研究者隐藏负面结果 , 但Tiokhin等人发现 , 若仅仅是为了质疑而质疑 , 不注重研究质量 , 虚拟科学家很可能会“竭尽所能” , 做他们所能做出的最糟糕研究 。 在系统中 , Tiokhin通过加大低成本研究的难度解决了这一问题 。
这项研究肯定了现实世界中人们采取的一些改革尝试 , 比如登记研究计划、在开始收集数据前经过同行评议 。 研究者希望寻找更多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 。 (袁柳)
【模型|模型揭示“内卷”对科学危害】[责任编辑: 张梦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