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2020 年6 月29 日 , 法国巴黎大皇宫 ,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庞贝》沉浸式体验展
人类正享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诸多便捷 , 它带给人们新鲜和乐趣 。 但对已知和未知的恐惧 , 也促使人们从多视角反思人机共生世界的幽暗和无奈 。
《环球》杂志采访人员/吴美娜
“不是人间幻象生 , 何言妄想与心平 。 如今欲识真消息 , 一片虚空万古明 。 ”
在近日由苇草智酷主办、(中国)信息社会50人论坛和数字资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界面:第四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上 , 人工智能(AI)诗人就一位嘉宾的演讲内容 , 作了这首题为《未来幻象》的七绝 。 围观者会心一笑之后 , 对看似“才华过人”的万能AI , 也流露出愈来愈多思考和审视的目光 。
【弗兰肯斯坦|人机共生世界的未来】本届大会的提示语充满了哲学的味道:世上有太多的事物 , 以边界区分彼此 。 世上有太多的事物 , 以边界关联彼此 。 兼具分合、贯通两端的特殊边界 , 就是界面 。 信息 , 是数字时代新的界面 。 符号、代码、算法 , 把来自大脑的想象力 , 注入到塑造万物的过程中 。 界面从此可以被编码表达 。 具有人工智慧的新界面 , 创造出繁衍生息的新空间……
AI时代加速升级 , 人机共生、虚实联动 , 面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物种”——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等 , 多数人欲罢不能 , 爱上了这个“没有感情的杀手” 。 人机互为镜像 , 明天 , 我们将看到怎样的自己 , 人类又将怎样主宰现实的和虚拟的世界?
“新物种”加速成长
“我们人类正在制造一种新的物种 , 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 甚至完全不同于今天的思考 , 完全走向不一样的方向 。 ”科幻达人、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感慨 , 人类正在制造未来的弗兰肯斯坦 。 她提到的 , 是科幻领域的第一部小说 , 主角同名 , 诞生于1818年 , 时值工业革命之后 , 当时的人们对科学充满幻想 , 觉得科学可以改变自己的一切 。 这可以说是在科幻中思考人与科技之间变化的开始 。
“无论弗兰肯斯坦有过多少过失和失败 , 在精神世界有过怎样的矛盾和挣扎 , 都依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现代普罗米修斯 , 其背后是生命信仰、永生和死亡的关系 , 弗兰肯斯坦遗言——我所失败的未来可能会由别人完成 , 体现了普罗米修斯精神 。 ”著名经济学家、数字资产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说 。
另有一个科幻片中的故事 。 一位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 , 子女送给他一个机器人——弗兰克 , 一开始老人不愿意跟弗兰克交往 , 但弗兰克渐渐用自己的“感情”说服了他 。 弗兰克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 , 虽然说话听上去总是没有感情 , 但在“他”“耐心”地日常提醒、劝告乃至“逼迫”下 , 老人越来越听“他”的话 , 最后两人形成了非常牢固的友谊 , 还一起偷东西 。 警察找到他们时 , 弗兰克说:“我是一个机器人 , 把我送进熔炉都是没有问题的 。 ”
无疑 , 人类正享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诸多便捷 , 它带给人们新鲜和乐趣 , 抑或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的伙伴 。 但对已知和未知的恐惧 , 也促使人们从多视角反思人机共生世界的幽暗和无奈 。 美国科幻、科普大咖阿西莫夫1940年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命令与第一原则相矛盾)、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原则情况下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 言犹在耳 。
人的还是机的未来?
姬少亭认为 , 相对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 这是不可阻挡的 , 在此基础之上 , 人类将重建世界 , 不过人类概念本身也在演化 。 “今天的世界是基于我们今天的认知所建立的 , 明天的人类不会用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建设世界 , 人的定义将会被改变 。 若干年之后的人类回望历史 , 会认为现在的我们是‘原始人’ 。 被创造出来的生命——智能机器人 , 不需要低于造物主 , 绝不会是附属 , 未来他们是不会仰视我们的 。 ”
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也认为 , 赛博格(科幻世界)正在成为我们生命的现实 , 正在进入人类社会 , 进入人类社会的自我改造 。 “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正在进行 , 我们好像已经忘记了或许应该去观察今天作为改造我们的生命 , 改造我们的身体、生活、社会的新技术革命 , 与昔日赛博格被构想、被预言、被书写、被想象的时候究竟有什么不同 。 ”
但她坚持认为 ,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的改变可以阻挡 , 反抗是有意义的 , 是智慧的表现 。 “且不说可能人类某些可歌可泣的时刻正在于敢于螳臂当车 , 更重要的是 , 每一轮技术革命发生时人类的反抗和抵制 , 其实都是为自身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 促使人们去思考当我们获得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 。 我们能否承担为获得所付出的代价?又是否在透支未来?”
戴锦华指出 ,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各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更新升级等 , 人类自身开始被媒介化 , 当这些变化逐渐发生时 , “忒修斯之船”问题(一种有关身份更替的悖论 , 即假定某物体的构成要素被置换后 , 它依旧是原来的物体吗)就变得更真切了 , 在这里 , 人类就是那个忒修斯之船 。 “我觉得比人机大战远为尖锐和令人恐惧的是 , 人类正在把自己变成机器 , 人类文明走到这里的时候究竟是人类的自我进化还是人类的自我抹除 , 是需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远虑也包含向后看 。 ”同样是在思考人类的命运与未来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发出警告:“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人与人的关系 , 人与技术的关系 , 都是我们必须严峻深入思考的问题 。 人类应适当抑制本身的一些自信甚至自负 , 应该自警与自醒 。 ”
走近多重交互的世界
从工程师的视角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 , 对人机时代进行了解析 。 他援引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话说 , 人类需要开发3个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人工世界 , 这三者正好对应人类的三种天性——面对物理世界的恐惧、心理世界的贪婪、知识世界的懒惰 。
“我心目中的智能机——平行机 , 把三个世界打通了 , 将牛顿形态的物理机器同软件定义的默顿机器合二为一 , 把云端与边缘端打通了 , 把小数据炒成大数据 , 大数据练成小智能 , 会产生一系列新的功能 。 ”王飞跃说 , 三个世界对应三种智能——算法智能、语言智能、想象智能 。
他进一步解释 , “平行”就是实现智能的虚数 , 有了虚数才能有相对论、量子力学 , 实现真正的智能得有这个“平行” , 最后产生合一体 , 即人机结合、知行合一、虚实一体 。 “靠思想改变思想 , 这就叫哲学 , 我们需要新的哲学 , 三个世界需要三个知识——描述知识、预测知识、引导知识 。 ”
“智能化 , 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打破边界的过程 , 重构的过程 。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战略及业务拓展副总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说 , 时代趋势面前 , 我们急需打破三大边界:技术边界——端、边、云、网、智;服务边界——对产业链通过数字化进一步应用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效率;企业边界——与上中下游各类伙伴共同交付智能的需求、智能的解决方案 。 这可能会成为智能化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 , 即打破边界 。 “等到打破边界 , 从数字进入智慧 , 恐怕这时候就要共创一个智慧原生的时代 。 ”
安全 , 从规则开始
野建筑&神经城创始人王子一 , 结合自己建设的虚拟城市神经城(为脑洞开阔、看似神经的人打造的空间 , 名字源于《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一书)项目说 , 实际生活中 , 线上和线下可形成一种相互孪生和共生的关系 , 线上的下载到线下 , 线下发生的一些变化调整至线上 , 循环往复……用这样的方法 , 他们打造出了很多个性化生存空间 。
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再到世界 , 人机共生时代的大秩序变数丛生 。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施展指出 , 数字时代的新挑战 , 对外是制度溢出效应 , 对内是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效应 , 二者存在多种纠缠关系 。 信息茧房一方面使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变得无穷多 , 但时间有限 , 于是基于推荐算法、社交媒体等 , 使个体接收的信息同质化 , 继而强化固有认知 , 偏见因此升级 , 社群撕裂现象因此加剧 。
根据施展的解释 , 在数据相对不受国家主权边界限制、跨国流动的数字时代 , 国家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差异 , 直接演化为一系列数字监管规则上的差异 , 又通过数据跨国流动直接演化出制度的溢出效应 , 这种情况下跨国数字巨头的遭遇可以想见 。 “美国对主要竞争对手数字巨头的打压 , 本质上不是因为什么这个那个‘陷阱’ , 而是新经济、旧经济之间的差别导致的政治反弹 。 ”外压之下 , 叠加信息茧房效应 , 内部就会不断激起更多的撕裂争吵 。
如何应对?与会专家认为 , 全球数字治理联盟亟待建立 , 但这一联盟需通过相关部门、一系列数字巨头、有可能新浮现的数字监管商等的不断博弈才能浮现出来 。 而这种博弈出来的结果 , 会是一种真正有生命力、可执行可操作的数据治理规则 。
来源:2021年1月2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 , 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 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推荐阅读
- 斯温伯恩|英国12岁男孩智商得分超过爱因斯坦
- 公司|爱因斯坦父亲设计的水电站 时隔126年将重启
- 网络|爱因斯坦父亲设计的水电站 时隔126年将重启
- Huawei|华为研发投入获欧盟肯定:排名升至全球第二 超苹果、微软、Intel
- 时代|梁宁:求真,创造者的精神 ——肯耐珂萨大师课在京举办
- 想象力|“天才数学家只有极少数,我肯定不是”
- 互联网|斯坦福首开“元宇宙”课程
- 虚拟|斯坦福大学开设“元宇宙第一课”:人类成为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两栖物种
- 空间|斯坦福大学开设“元宇宙第一课”:人类成为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两栖物种
- 国人|杨振宁的物理成就已经超越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