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星球|上市之后,快手的增长空间还有多大?


Tech星球|上市之后,快手的增长空间还有多大?
文章图片
图1/2
【Tech星球|上市之后,快手的增长空间还有多大?】
文/贾宁宇
快手10年的创业征程终于迎来了关键性节点 , 中国的短视频浪潮也终于涌上了资本市场的滩头 。 今天上午9点30分 , 快手科技(股票代码:1024.HK)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 成为中国短视频第一股 。
上市首日 , 快手股价高开193.91% , 达到338港元/股 , 收盘时市值1.23万亿港元 , 成为仅次于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之后 , 国内第五大互联网上市企业 。
快手上市现场 , 邀请了六位普通用户鸣锣敲钟 , 在快手两位联合创始人的简短致辞中 , “用户”一共被提及了15次 。 这与快手在业内人士及公众眼中的形象高度吻合——一个用户主导 , 用户创造 , 最有温度 , 值得信任的社区 , 而不仅仅是一个短视频内容消费平台 。

Tech星球|上市之后,快手的增长空间还有多大?
文章图片
图2/2

从一开始 , 快手就不仅仅是短视频平台
多年以前 , 当互联网头部用户还在玩着微博、知乎等图文社区 , 尚不知短视频为何物时 , 底层青年已经通过快手实现了“弯道超车” , 快手短视频降低了他们表达、交流的门槛 , 接纳了被拦在其他平台之外的他们 。 快手公平普惠的流量分发机制 , 与争抢运营明星、大V的社交媒体平台大相径庭 , 不仅让每一位普通用户都有被看见的机会 , 也让一个个围绕草根达人的网络社群自发形成 , 跨越地域的限制 , 让城镇化导致背井离乡、星火四散的底层青年在网络上重新连结起来 。 快手包揽了他们记录生活、表达自我、寻找同类 , 娱乐休闲等几乎全部需求 。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流量成本的下降 , 快手在成立之初便获得快速成长 , 2016年上半年时 , 快手累计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 , 成为继微信、QQ和微博之后 , 中国流量第四大的手机软件 , 直到一篇《底层残酷物语》刷屏朋友圈 , 这个“社交帝国”才开始被大众视野所看见 。
之所以回顾这段快手“蛰伏期”的历史 , 是为了透过短视频大战的硝烟回望并确认快手的基因——它从来就不单单是一个短视频平台 , 而是一个以短视频为媒介的社交平台 。
很多媒体在回顾快手10年发展史时 , 都会把抖音的出现及快速崛起作为一个转折点 , 甚至会给大众以一种印象:在抖音挑起的短视频大战中 , 快手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被推着走 。 很多人都会问一个问题:当短视频告别爆发式增长 , 进入存量争夺 , 快手下一步的增长空间有多大?
近几年短视频的崛起和当年快手的隐秘生长 , 并不是同一回事 , 它只展现了短视频作为内容消费新方式的娱乐属性 , 不得不承认抖音将这种娱乐性发挥了极致 , 因此吸引了比快手更广泛的用户 。 而在抖音出现之前 , 快手曾专注于满足部分用户的多元需求 , 有意不让中心化的娱乐玩法主导平台 , 这也让它的悄然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独特生态 。
短视频“三国杀”中 , 快手的“撒手锏”是什么?
尽管快手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容生态 , 但对于一个内容平台应该如何变现 , 这其实并非快手早期考虑的事 。
事实上 , 包括宿华、程一笑都曾表达过 , 快手是一个以内容社交为基础的平台 , 短视频只是当下内容社交最合适的传播媒介而已 。 与此同时 , 为了尽量服务于用户体验 , 快手在早期曾一度压制商业化 。 直到2016年才逐步放开 。
近两年来 , 快手在各种垂直内容方面持续投入 , 打造更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 , 同时在产品设计上满足新用户沉浸式的消费体验 , 在产品层面的精准把握 , 让内容消费效率与社区生态之间的矛盾化解于无形 。
通过打通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 , 快手不仅打破了平台内固化的社交生态 , 还有助于形成更精准的内容推荐 , 提高消费端的使用体验 , 最终在扩大消费人群、提升用户活跃度上不断突破 。
快手近几年持续的用户增长和地域扩展 , 意味着它也在成为更多人的娱乐生活平台 , 通过娱乐这一入口 , 他们开始探索短视频社区中更广阔的生活方式 , 为快手上人情味儿浓厚的关系网而留下来 , 社交、购物……越来越多的需求在这里被满足 。
由此 , 我们就可以来讨论快手未来的增长空间问题 。 在媒体的报道中 , DAU增速放缓是快手上市之后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 随着微信吹响视频号进攻的号角 , 在战况将会愈发激烈的短视频“三国杀”中 , 快手攻城略地的“撒手锏”是什么?
快手2020年上半年数据显示 , 内容创作者占平均月活用户约26% , 这意味即使更多的视频消费者持续涌入 , 快手“降低普通人表达门槛”的核心价值并未被稀释 。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 , 第三季度快手增加了超10亿对互相关注的用户 , 截至2020年9月30日 , 平台互关总对数超过90亿 , “双向关注”数字突飞猛涨背后 , 是快手用户粘性的不断增长 。
两位创始人在上市致辞中透露 , 有2000万人都在快手上获得了收入 , 这意味着快手始终都是对普通创作者更为友好的平台 , 也真正实现了“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粉丝”“再微弱的声音都能被听到” 。
当中国的主流互联网用户都转向视频化表达、视频化社交 , 通过视频重建行业、兴趣等各种连结 , 快手将成为他们的首选平台 。 曾被指为“佛系”的快手 , 正在等到它向上生长的黄金时期 。
快手的商业化 , 是生态自发生长出来的
有分析人士曾表示快手有着自成长能力的生态 , 可以支撑它不断长出新的物种 , 直播、电商、教育、游戏等业态都是在快手上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 。 比如电商 , 并不是由快手设计的 , 而是它连接了非常多有意思的人之后自然发生的 。
快手的这种自生长能力 , 与其“蛰伏期”根植的用户土壤密不可分 , 正是这群尚未被各种社交、电商等产品渗透的底层用户 , 才把快手“玩”出了如此丰富多样的社区生态 , 快手的商业化之路也是响应他们社交需求的顺水推舟 , 而不是平台主导的刻意为之 。
直播打赏之所以是快手商业化的支柱(2020上半年 , 快手直播收入173.5亿元 , 占据总收入的比例为68.5%) , 是因为这是社交关系沉淀后信任价值最直接的变现方式 。
快手主播带货的转化率之所以远高于竞争对手 , 是因为用户的购买是出于对老铁的信任 。 据券商的估算 , 快手上TOP 200 电商主播 GMV 贡献不超过整体 25% , 正是这样以中小带货者为基石的卖家结构 , 让快手有机会成长为和淘宝同等规模的电商平台 。 2020年前11个月 , 快手电商交易总额达到3326.82亿 , 是2019年全年GMV的5.5倍 , 是去年规模增速最快的电商平台 。
如果未来快手有机会成长为淘宝规模的电商平台 , 它也不会再是另一个淘宝 , 而是一个开放、去中心化的亿万店铺联盟 。
过去一年 , 快手通过联姻京东、加码供应链建设、收购支付牌照等方式 , 为千千万万自带流量的内容创作者赋能 , GMV的爆发性增长正是电商基础设施逐渐完备的结果 。 据晚点LatePost报道 , 产业化也是快手2021年的三大战略方向之一 。
不要忘了 , 快手去年在商业化上的狂飙突进 , 还是在收着收脚 , 能量尚未充分释放的情况下完成的 。 快手始终谨记:对私域流量的尊重是商业化的基石 。 所以 , 快手对于公域流量商业价值的挖掘格外谨慎 , 相比竞争对手 , 广告加载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
即便如此 , 在线营销收入已经成为快手财报中除电商之外的另一大亮点 , 快手2020年前半年的营销收入为72亿元 , 但第三季度单季营销收入就达到了61亿元 , 在线营收贡献的营收份额越来越大 。
正如东北证券的报告中所说:快手营收总体规模在持续放量的同时 , 已逐步从直播打赏驱动转为线上营销+电商驱动 。
除了直播、电商、广告这些“常规”项目之外 , 快手的生态自生长能力让它得以不断突破边界 , 拓展和线下商业同样丰富的商业形态 。
比如 , 快手同城频道已经开始尝试同城零售线下导流业务 。 再比如教育 , 快手《2019 教育生态报告》显示 , 2018年6月到2019年8月 , 快手教育平均每月付费用户环比增速超过95% , 累计付费用户已超160万 。
上市并不是快手10年长跑的终点 , 也不会是短视频大战的终结 , 反而是“后半局”的发令枪 。 10年来先是领跑后来落后 , 如今正发力追赶的快手 , 可能不是爆发力最强的选手 , 但绝对会是跑到最后的那个选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