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能源“新星”氢能走红,欧盟多国竞相布局

【能源|能源“新星”氢能走红,欧盟多国竞相布局】2020年 , 全球化石能源逐步式微 , 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探索方向 ,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 成为各国积蓄力量的焦点 。 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氢能战略》 , 以大力促进氢能发展 , 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的发展以及氢能的广泛应用 。 在此背景下 , 法国、西班牙等欧盟成员国相继宣布其内部氢能路线图 , 跨国企业壳牌、BP、道达尔等均在推进各自的氢能项目落地 。
人民日报海外网舆情中心将基于数据监测与分析 , 从欧盟政策重点、氢能投资利用难题等出发 , 为中企推动相关合作提出建议 。
1、 欧盟氢能产业发展跃入关键期
氢能作为零碳能源 ,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推进能源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有专家将氢能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 。 国际能源署(IEA)在2020年6月发布的《全球氢能进展》报告中指出 , 氢能技术在2019年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 , 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企业投资者的浓厚兴趣 。 在氢能消费领域 , 能源、化工、制造企业之间“跨界”合作蓬勃兴起 , 氢燃料电池汽车快速抢占市场 , 氢动力火车、船舶、卡车等“氢能社会”话题也引起关注 。
欧盟各国政府跟风而动 , 正以空前力度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 此种趋势主要基于:一是氢能被视为欧盟国家推进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的关键 , 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内极具潜力 。 欧洲氢能研究所(HydrogenEurope Research)在2020年4月发布的《为实现欧洲绿色协议的2x40GW绿氢行动计划》显示 , 到2030年 , 氢的使用量将比2015年增加一倍多 , 若欧盟2030年前在本土部署40吉瓦“绿氢”产能 , 周边国家部署40吉瓦 , 则欧盟未来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200万吨 。 二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英欧“和平分手”、难民危机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多重因素下 , 欧盟各国出现部分产业投资意愿消退 , 急需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回升 , 氢能将催动运输、储存等行业的发展升级 , 拉动相关投资 。 根据欧盟委员会预计 , 2030年 , 氢能将带动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80-120吉瓦水平 , 同时拉动氢能运输和储存行业650亿欧元投资 。 三是随着国际能源转型加快 , 日韩、沙特、阿联酋、智利等国家也日渐重视氢能技术发展和商业化应用探索 , 以加强在氢能领域中的话语权 。 在此环境下 , 欧盟内部发展氢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 政界、企业、学界、智库等均呼吁对氢能产业加大投入 , 力争欧盟成为氢能经济的“领头羊” 。
从氢能产业推进步伐来看 , 2019年12月 , 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绿色协定》 , 重点推进欧盟能源和经济向可持续、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 以实现2050年达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 。 2020年7月 , 欧盟委员会先后发布《欧盟氢能战略》、《欧盟能源系统整合策略》和《气候中性的欧洲氢能战略》等文件 , 明确了欧盟氢能发展路线图、建立欧盟氢能产业联盟、政策扶植和基础设施投入、国际合作、氢能技术创新等方面 。 其中 , 值得关注的是 , 欧盟相关政策注重建立由成员国和地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智库机构等组成的产业联盟 , 并以此作为推动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平台 。 欧盟还发布成立“氢能联盟”倡议 , 截至目前 , 欧盟22国与挪威共同签署意向书 , 同意支持欧洲价值链发展 , 特别是绿色氢能 。 其次 , 在氢能产业政策支持上 , 欧盟2021年将制定有关氢能发展的国家补助政策框架 , 届时也将规定各产业使用氢能的最低消费比例 , 保证氢能获得足够的市场需求 , 鼓励和扩大氢能应用 。 最后 , 在国际合作方面 , 欧盟认为氢能发展需借助国际合作和依托国际市场 。 当前欧盟重点推动与周边邻国发展电解氢产能、探索与北非地区国家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可能性 , 另欧盟国家也在多边论坛上促进国际标准的制定 , 以加强在氢能技术标准、法规和定义上的领导地位 。
2、 “绿氢”发展倒逼氢能技术创新
氢气因其环境友好性被誉为“终极能源” , 依据碳强度由高到底 , 可分为:从天然气或煤炭中提取的“灰氢”;二氧化碳通过捕集、埋存、利用所得的“蓝氢”;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提取的“绿氢” 。 根据路透社报道 , 2020年 , “绿氢”成为多国首选的未来绿色燃料 , 全球宣布总额超1500亿美元的“绿氢”项目 。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也表示 , 在当前全球原油经济大幅震荡背景下 , “绿氢”正在迎来“属于它的时代” 。
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角度来看 , 相对重工业、航空业等排放较为严重的行业 , 利用“绿氢”越来越被视为一剂灵丹妙药 。 从经济角度来看 , “绿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具有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国家带来丰厚回报 。 无疑 , 欧盟也已决意从中分得一杯羹 。 在欧盟公布的《欧盟氢能战略》中 , 已提出将把“绿氢”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 计划到2030年使氢能成为“欧洲能源系统的固有组成部分” , 建成40吉瓦的电解制“绿氢”产能 , 将“绿氢”产量提升至1000万吨;2030年之后 , 争取实现将“绿氢”大规模部署在各个难以实现脱碳化发展的行业之中 。 此外 , 自2020年6月份以来 , 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成员国的国家级氢能战略也频频出台 , 将“绿氢”视为能源转型成功的关键载体 , 积极支持扩大“绿氢”市场 。 当前仅德国生产的“绿氢”约占全球总量的20% , 欧盟在建或已经确定订立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产能达1.5-2.3吉瓦 , 规划的产能达到22吉瓦 。 相关动态获得了国际各界的极大关注 。

能源|能源“新星”氢能走红,欧盟多国竞相布局
文章图片

图1 欧盟氢能路线规划
目前 ,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成员国已实现了制氢、运输、储存及燃料电池应用的氢能全产业链 , 且已将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到汽车、船舶和发电站等多个领域 。 但由于可再生能源制氢仍无法被广泛使用 , 欧盟氢能战略实现及企业赴欧投资相关产业的瓶颈问题也成为各界关注话题 。 相关论点包括:一是“绿氢”制取技术单一 , 当前主要制取方法有电解水制氢、光催化分解制氢、热化学法制氢、生物制氢等 , 其中仅电解水制氢技术相对较成熟;二是在成本方面 , 产业设备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费用较高 , 制取一公斤氢气约需60度电 , 由此可再生电力度电成本必须降到0.2元以下才与“灰氢”成本相当;三是欧盟国家可再生能源难以大规模生产 , 无法支撑庞大的“绿氢”需求;四是在国际合作上 , 欧盟各国优先同周边国家、北非国家联合建立大型光伏电站就地制氢 , 但受资金问题、跨地中海电网铺设、地区局势动荡等一系列问题影响 , 能否顺利尚未可知;五是氢气运输面临旧有法规的掣肘 , 例如德国在2020年初即规划5900公里长的氢气管线 , 但氢气在德国法律意义上并未被认定为管道气体 。

能源|能源“新星”氢能走红,欧盟多国竞相布局
文章图片

图2 欧盟氢能发展面临的难题
欧盟“绿氢”发展虽存在技术、产能等“拦路虎” , 但另一方面 , 也将助推氢能技术创新 , 为企业赴欧投资创造机遇点 。 综合欧盟各成员国2020年以来氢能产业开发情况 , 德国和法国表现最为突出 。 其中德国在《欧盟氢能战略》发布之前 , 即官宣《国家氢能战略》 , 提出支持扩大“绿氢”市场 。 在此框架下 , 2021年1月 , 德国联邦教研部发表公报 , 将斥资约7亿欧元开展氢能重点研究项目 , 具体包括“H2Giga”、“H2Mare”和“TransHyDE” , 项目将分别解决德国发展氢能经济过程中的电解槽批量生产、海上风能制氢和氢气安全运输等技术障碍 。 法国在国家氢能路线指导下 , 两大能源巨头道达尔和恩吉公司同在1月份宣布合作投建绿色制氢基地Masshylia ,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 , 该基地对氢气的生产和储存采用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 这在欧洲尚属首例 。 业内认为 , 道达尔和恩吉即将开创欧洲氢能产业的新格局 , 掀起氢能技术创新的高潮 。 法国政府也表示 , Masshylia制氢基地是一个极富创新的项目 , 有望推出一套最经济可行的绿色制氢解决方案 , 包括项目所在地等多个法国地方政府都表达了极大兴趣 。 (海外网舆情高级研究员刘倩倩)
本文为部分内容 , 完整报告载于2021年第2期《一带一路舆情报告》 , 欢迎拨打010-65367540咨询订阅 。
人民日报海外网《一带一路舆情报告》以全球海量网络信息和数据为基础 , 应用海外舆情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方法 , 追踪最新政情、商情、舆情热点 , 全面客观呈现舆论态度 , 帮助中国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时了解海外舆论关切、权威解读相关政策法规 , 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形象 , 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