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1/1
给老人开设的手机使用培训课程在北京一个社区开课 。 受访者供图
作者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景烁
数字的鸿沟曾经把刘庆忠也隔在时代的那头 。
他74岁了 , 玩不转智能手机的时候 , 在网上买的火车票 , 临时要改签怎么也操作不成功 , 他只好下车后跑去窗口排队 。 周围的人们逐渐开始习惯网上购物、网上理财 , 他成了“慢吞吞”的那个角色 , 在超市结算柜台排着长队 , 出门半天拦不到出租车 , 为了写书法画国画 , 他要专门跑去市场拎回40卷宣纸 。
他见过身边很多老人都因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操作掉了队 。 他的高中同学在中学任教多年 , 退休后没法加入老同学们的微信群 , 只能隔一个星期给同学打一通电话 。 他还碰到过一位60岁出头老人 , 每天从电瓶车里拆下20多斤的电池提上楼充电 。 小区里有电瓶车充电桩 , 打开手机里的软件就能用 , 老人的儿子早已为他绑定银行卡 , 可他不会扫码支付 。
刘庆忠8年前才用上第一部智能手机 。 以前从事科研工作的他研究过许多手机的说明书 , 发现对老人来说它们并不易懂 。 “那是给年轻人写的 , 不符合老人口味” 。 使用手机时遇到的问题 , 刘庆忠只能去问别人 , 然后记下关键点 , 揣在包里必要的时候拿出来对照 。
后来 , 他决定以自己的经历帮老人学用智能手机 , 专门编写了教材《社区居民智能手机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 也为老人讲课 。
截至目前 , 这门课程已经开展3年 , 走进了北京市石景山区的80余个社区 。
1
《指南》的大小是32开 , 方便装到包里随身带 。 翻开内页 , 正文的字体是4号 , 比普通书大一号 。 书分上下册 , 其中近100页讲如何用微信 , 比如如何和人聊天 , 如何看别人的朋友圈 , 怎么进行生活缴费……还有章节专门介绍如何买车票和如何使用两款流行的购物软件 。
退休后 , 刘庆忠在赛兰德社会工作事务所工作 , 他和同事李光源一起编写了这本《指南》 。 刘庆忠负责提出问题 , 李光源负责针对每个问题给出文字说明 , 并插上大大小小的图片 。 花了半年时间 , 他们把书编完了 。
虽然年轻 , 李光源也没少听到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 在生活中遭遇窘境的故事 。 一位老人和他讲 , 自己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逛 , 公园大 , 她从南门进 , 最后从西门出来 , 天已经黑了 , 她找不到路 , 好不容易碰见位年轻人才被送到了熟悉的公交车站 。
一位老人想用微信在北京114预约挂号平台注册登陆 , 可挂次号就要输入手机号 , 填验证码 , 输身份证号医保卡号……反复折腾了近一个小时还没成功 。
66岁的李静馨退休后在苹果园街道海特花园第三社区做党支部书记 , 她所在的社区里80%都是老人 。 她在群里发通知 , 好多老人不会接龙 , 在后面焦急地问“为什么排不上号” 。 有人在自助缴费机上几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 , 李静馨却只能排长队 。 她见过老人站在自助扫码的机器前 , 死活支付不成功 , 后来对着机器发脾气 。
60岁出头的赵来福是海特花园第二社区的居民 。 5年前 , 女儿给他买回第一部智能手机 。 他偶尔摆弄手机 , 不过很谨慎 , 就连微信红包也不敢点开 。
疫情期间 , 健康宝成了老人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儿 。 李光源发现 , 填长串数字对老人来说是考验 , 他们的人脸识别失败率比年轻人高许多 , 频频卡在这些最基础的操作上 。
陆明启是海特花园第二社区的社工 。 在这个社区 , 登记在册的老人一共1000多位 。 他曾在小区门口站岗 , 不少出行的老人在现场从零开始设置健康宝 , 填信息、拍照、认证 , 有时页面跳转 , 再回头就找不到了 , 只得重新开始 , 平均下来每人要花10多分钟 。
张斌是石景山区鲁谷街道双锦园社区的党委书记、主任 。 为了防疫 , 他所在的社区给住户办理进出通行证 , 后来统一使用健康码 。 他听老人说 , 之前 , 他们喜欢拉着小车去市场转转 , 后来很多人都不出门 , 买菜、送菜由家人或社工帮忙 。
【|冰点周刊:他74岁,教同龄人用手机】2
刘庆忠总结自己学习智能手机的路子:自己琢磨一点 , 和子女学一点 , 在书上看一点 。
子女不是最好的老师 , “向他们求教的 , 多数人都不成功” 。 他总结 , 一些老人虽和儿女住在一起 , 但子女早出门晚回家 , 老人不忍心为琐事打扰他们 , 年轻人也没时间和耐心细致指导 , 有时候两句话不到就烦了 。 “不是没教员 , 是身边的教员不好用 。 ”
李光源常去各个社区调研 , 这些社区普遍反馈 , 老人习惯了带着问题跑到他们的办公室问询 。
张斌所在的小区1000多户里40%都是中老年人 , 零零散散前来的老人近百人 , 问题大多琐碎:微信里的联系人为什么突然找不到了?想转发的东西怎么才能发出去?如何上网约车?怎么买车票和挂号?
2017年 , 带着教材和与之配套的课件 , 刘庆忠和李光源在石景山某社区开设了第一堂培训课 。 在李光源的印象里 , 第一次上课 , 老人带来的手机五花八门 。
有老人提出手机响应慢 , 李光源凑近一看 , 那台手机的边角已磨损 , 内存又小 , 他只能把没用的软件先删了 。 也有老人拿着一台典型的老人机 , 问自己为什么用不了这些功能 。 他只能告诉对方 , 您可能得换一个手机 。
为了便于答疑 , 刘庆忠和李光源后来也培训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和热心居民 , 让他们在自己的社区给老人讲课 , 每位前来的老人会拿到一套书 , 也可以直接扫码入群 , 回看录好的课程 。
这些社工总结 , 老人玩不好智能手机的原因之一是不敢用 。 在不少老人看来 , 上千元的手机价格不菲 , 总用容易弄坏了 , 没事时尽量不乱碰 。 有时候 , 儿女教不会 , 还会干脆甩出一句 , “别瞎点” 。
为此 , 讲课时他们告诉老人 , 只要不涉及钱 , 不用输密码 , “随便摁 , 手机不会坏” 。
但是 , 老人确实离危险更近 。 李光源记得 , 一次上课时 , 他听到前来协助的该社区工作人员说 , 就在这个社区 , 有老人遭遇电信诈骗了 。
李静馨的老伴儿也算亲历者 。 有一回 , 李静馨外出买菜 , 老伴儿一个人在家 。 电话打来 , 那头是焦急刺耳的男音:“爸 , 救命!”电话里随即传出另一个男声 , “别报警 , 别挂电话 , 报给我银行卡号和密码 , 不然撕票!”
老人慌了神 , 他的卡里没什么存款 , 只得按照电话里的指示带上卡和现金 , 套上衣服往银行走 , 为了保持通话 , 电话搁在家里的桌子上 。
在楼下 , 急匆匆的他被熟识的路人拦住问询 , 两人一分析才感觉不对劲 。 路人用手机给老人的儿子拨了电话 , 得知儿子正在上班 , 老人才松了口气 , 一下瘫坐到地上 。
也因此 , 李光源培训时会反复强调 , 凡是涉及支付、有风险的链接 , 不要轻易相信和操作 , 也别买来路不明的股票和基金 。
第一期培训 , 前后4天里来了80多位老人 , 年纪最大的80多岁 。 有人一边拿着手机 , 一边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 。 下午5点下课后 , 不少老人因为提问 , 延迟了一个小时后才离开 , 甚至有人为此耽误了接孙子 。 有老人找到社区帮缺席的邻居要一份教材 。 也有培训覆盖之外的社区居民打给李光源 , 希望他们也能来自己的社区授课 。
3
他们带着老人追赶时代 , 不过有时候 , 奔跑的速度不敌App更新的速度 。
李光源记得 , 就在《指南》编写完准备印刷的前5天 , 书里谈及的一款App中不少内容都变了 , 就连最常用的按钮位置也做了更改 , 他们只得再花10天重新更新这一章节 。
一些App做得花哨 , 每逢节日总会跳出大大小小的活动选项 , 一打开就是闪动的图标 , 这也给老人造成了干扰 。 他们发现 , 基础的搜索栏在前后几版的变更里越缩越窄 , 老人按键更难了 。
这门课从一个街道开到另一个街道 , 他们也习惯了一两个月修改一回课件 。
还有些软件上线了老年版本 , 但更改设置的键藏得很深 。 许多年轻人都从难以发觉 , 更别提初学智能机的老人了 。
前不久 , 李光源得知一款知名的打车软件有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关怀模式 , 他点开App却怎么也找不到 , 最后只得搜出新闻来一步步对照着开启 。
这也让他觉得 , 要使老人学会智能机 , 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 。 软件的制作方也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 服务年轻人的同时 , 也有真正合适老人使用的功能 。
这些社工发现 , 老人习惯了省钱 , 看不懂上网套餐的选择 , 很多人没有购买流量套餐 , 在家用无线网 , 出门“回到解放前” 。
在陆明启所在的社区 , 不少老人出了门着急上网 , 有时会跑到居委会的办公室去 , 他们干脆把无线网络免费为老人开放 。
培训带来了一些改变 。 不少老人已初步掌握了智能手机的基础功能 , 陆明启看到 , 自己手机的社区工作群里 , 有活跃的老人每日互相问候早安 。 陆明启也在群里和老人们互动 , 那些微信多数以一朵花、一座山 , 或自己的孙辈、家里的一个小摆件做头像的老人们 , 发文偶有错别字 , 也转未经证实的谣言链接 。 张斌专门定了群规 , 他觉得这是之后要重视的话题 。
赛兰德社会工作事务所主任杨然的母亲60岁出头 。 老人以前会经常忘了手机的操作 , 总握着手机问女儿现在该点什么 。 因为生疏 , 也总有新的问题冒出来 。 如今 , 跟着杨然听过几节课后 , 母亲除了遛弯儿、做饭 , 偶尔会拿起手机刷朋友圈 , 杨然因此催过她 , “咱该做饭了” 。
母亲没再因为不了解出行的路线找过她 , 自己学会了导航 。 她和杨然学修图 , 一键美化照片 , 淡去层层皱纹 , 更新微信头像 。 外出时 , 她拍视频 , 为朋友圈准备素材 。
杨然觉得 , 母亲正在找回逐渐丢失的生活——她加上了许久不见的老同学微信 , 毕业30年后 , 他们发起了第一次聚会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最新消息|宝马LG和其他公司正考虑使用量子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
- Apple|苹果希望手机/平板设备能正面为其他设备无线充电
- 文章|本科生顶刊发封面文章!“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李均|破解特斯拉漏洞,他教马斯克如何做「安全」
- 功能|小米12来了,这次他们不装了,想直接对标苹果。
- 宝将|相互宝将于明年1月关停,华为回应6亿元成立精密制造公司,俞敏洪正式进军直播带货,台积电1nm工厂敲定,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实验|他,清华博士,两次战胜命运,发完《Nature》,再发《Nature》子刊!
- 电子商务|加州起诉沃尔玛 指控其不当处置电子垃圾和其他危险材料
- 时间|连微软都参与寻找的马约拉纳费米子,被他率先观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