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三大红线压顶,互联网贷款还能怎么玩?
文/亓宁
编辑/郭璐庆
被”玩坏“了的互联网贷款 , 再次迎来强监管 。
2月20日 , 为了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行为 ,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 , 对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出资比例、集中度和限额指标等方面细化审慎监管要求 。
从内容和目的来看 , 这也是对去年7月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的一次“打补丁” , 旨在有效推动该《办法》有效实施 , 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加码严监管 。
《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与合作机构共同发放贷款的出资比例、集中度指标和限额指标 , 禁止地方性银行跨区域经营 , 同时豁免了民营银行等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的银行 , 将信托公司纳入同类监管 , 严禁风控等关键环节外包等 。
强监管之下 , 一度野蛮生长的互联网贷款还能怎么玩?
三项定量指标加码“紧箍咒”
去年7月 , 银保监会颁布实施《办法》 , 初步建立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制度框架 。 《办法》也被认为是互联网贷款监管的根本大法 , 而本次出台的新政策 , 显然就是针对互联网贷款根本大法的补充 , 即围绕核心监管要点设置了具体的量化指标 。
“《办法》发布以来 , 在引导商业银行规范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促进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答采访人员问时表示 , 监管部门也发现 , 各机构执行效果和整改力度存在差异 , 特别是在独立实施核心风控环节、加强合作机构管理等方面 , 部分机构的互联网贷款业务行为与《办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 存在风险隐患 。
作为近年来银行业兴起的新型贷款方式 , 与线上流量、大数据挂钩的助贷、联合贷等互联网贷款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 相关监管问题更是因为去年蚂蚁集团事件备受关注 , 其中出资比例问题受到高度关注 。
相比《办法》 , 此次《通知》明确提出了三项定量指标 , 首先就规定了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 , 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
对此 , 银保监会负责人表示:“这一标准是根据当前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 , 经充分调研测算确定的 , 同时也考虑到与《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 , 避免监管套利 。 ”
业内人士对AI财经社分析 , 对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来说肯定是利好 , 一方面大大降低了联合贷款的风险 , 同时减轻了互联网平台的“抢单”威胁 。
第二条设定的“红线”是 , 《通知》还要求强化合作机构集中度管理 , 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 , 与单一合作方(含其关联方)发放的本行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25% 。
第三条“红线”在总量控制和限额管理方面 , 《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与全部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 , 不得超过本行全部贷款余额的50% 。 有分析认为 , 该条款明显限制中小银行的联合贷规模 , 因为股份行等中大型银行的联合贷几乎不可能达到贷款余额的50% , 但近年来部分依靠互联网渠道实现资产快速放量的中小区域银行 , 有可能突破该指标 。
“因为不能只从某一家大平台集中获取资产 , 预计部分激进型中小银行的联合贷未来将缩量 。 但因为头部银行资本规模雄厚有更多合作额度 , 谈判话语权也会提升 , 因此会从中受益 。 ” 东吴证券银行团队分析称 , 这一政策明显冲击中小银行 , 倒逼中小银行必须与更多互联网平台合作 。
“对银行业总体影响小 。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团队则指出 , 相比作为主要资金方的银行 , 新规对作为主要资产方的流量平台可能压力更大 , 影响仅次于区域银行 。
从数据来看 , 目前互联网贷款整体规模在3万亿-4万亿左右 , 相比178万亿的贷款余额占比较低 。 戴志锋团队认为 , 根据去年三季度的数据测算 , 所有非四大行可释放的单一平台互联网贷款总规模为3.6万亿 , 所有非上市银行与单一合作方贷款总规模上限为1.14万亿 。 如果要突破现阶段的规模限制 , 头部平台需要加大与大型银行以及非银机构的合作力度 , 这对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头部合作机构影响较大 。
该团队进一步分析 , 目前参与联合贷款的银行一级资本净额在十亿到百亿量级之间 。 以一家一级资本净额为100亿的商业银行为例 , 按照70%的出资比例 , 与单一合作方可释放的贷款总规模上限仅为35.7亿元 。
禁止地方性银行跨区域经营
互联网贷款一度被作为中小银行突破地域经营限制的利器 , 但这一利器在监管新规面前即将失效 。
关于为何禁止地方性银行跨区域经营 ,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 立足本地市场、服务本地客户是地方性银行经营发展的基本定位 , 也是监管部门一以贯之的监管导向 。 但近年来 , 个别地方性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业务区域 , 严重偏离定位 , 盲目无序扩张 , 带来较大风险隐患 。
《通知》第5条规定 , 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 , 应服务于当地客户 , 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
某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向AI财经社表示 , 禁止异地开展互联网贷款及其他细节限制 , 意味着互联网平台未来将主要和国有大行、股份制及大型城商行合作 , 头部银行或将进一步受益 。
不过 , 一位股份行人士也向AI财经社表示 , 目前其合作方发放贷款仅限零售业务 , 对公全在线下 。
另有某银行业研究员指出:“目前第三方机构主要的银行合作对象是地方银行 , 限制互联网贷款异地展业也是针对性打击 。 ”
该研究员认为 , 地方银行在本地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上有优势 , 但真正扎根本地做扎实信贷的优秀银行并不多 。 “因为地方银行资产端弱 , 但负债端优势明显 , 所以会有很多闲置资金 , 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会趁虚而入 。 ”该研究员补充道 。
根据通知 , "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 , 且符合银保监会其他规定条件的"不必受此限制 。
从国内互联网银行生态来看 , 腾讯系的微众银行、阿里系的网商银行、新希望与小米系的新网银行、中信与百度旗下的百信银行都在其列 , 东吴证券银行团队也认为 , 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19家民营银行将不受区域政策限制 。
对于线上银行的豁免 , 前述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可能是给这类机构留了个口子 。 ”
在该人士看来 , 由于线上银行普遍资本金较小 , 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存量信贷 。 针对其中部分自带流量的线上银行 , 本身更可能是联合贷业务的发起方而非资金提供方 。
“针对此类线上银行 , 如果前期开展联合贷业务 , 自有资金出资比例过低、联合贷业务规模过大 , 则可能在新规发布后面临补充资本金、缩表或进行信贷资产合规流转的压力 。 ”他说 。
文章图片
图1/1
金融科技平台何去何从?
此次新规也正式给金融科技平台戴上了“紧箍咒” 。
去年11月 , 蚂蚁集团IPO临门一脚突然被监管叫停 , 自此拉开了金融科技合规监管的序幕 。 而此前随着蚂蚁集团招股书的公开 , 互联网平台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微妙关系也露出冰山一角 。 数据显示 , 截至去年上半年 , 蚂蚁集团合计2.15万亿信贷余额中 , 由金融机构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发行ABS)的合计约为98% , 蚂蚁集团出资比例仅为1%-2%左右 。
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集体约谈蚂蚁集团之后 , 《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网贷新规相继出台 , 蚂蚁集团的核心网贷业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
根据东吴证券的分析 , 国内联合贷款出资比例与蚂蚁情况类似 , 而此次明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 , 相当于把小贷公司扩展到任何联合模式的出资方 , 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也将因此面临更大的降杠杆压力 。 同时 , 在降杠杆的核心要求下 , 限制与单一平台合作额度也意味着互联网巨头份额被动瓜分 。
前述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解释称 , 假设消费金融公司开办初期无法发行资本补充工具 , 按照银监会对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要求 , 10.5%的资本充足率即9.5倍杠杆 , 对应30%出资 , 资本金要求差不多是3.15% 。
“这也意味着 , 利用消费金融公司开展联合贷业务的互联网贷款平台 , 每315亿资本金可以撑起1万亿贷款余额 。 此外 , ABS非标等资产供给可能会显著变少 , 除非未来联合贷资产能够找到合规、顺畅的流转渠道 。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 。
【AI财经社|三大红线压顶,互联网贷款还能怎么玩?】东吴证券也分析 , 联合贷合作集中度管理 , 由于蚂蚁是市场龙头 , 因此部分中小银行将被迫降低与蚂蚁的合作规模;另外 , 地方银行禁止异地放款 , 蚂蚁合作的部分中小地方银行预计也要收缩业务量 , 同时在与中大型银行合作的过程中 , 蚂蚁话语权也将相对降低 。
推荐阅读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
- 娱乐|华为智慧屏迎来“影音娱乐”场景三大升级
- Top10|中国十大科技富豪2021创最惨纪录:财富蒸发5000亿元
- 运营|Yiwealth面向百家金融机构免费提供百万元智能内容产品及服务,打造财富管理行业智慧运营新基建
- 银行|聚焦“财富管理”首届中信银行APP节全程直播
- the|反垄断下狂“敛财”?美国五大科技公司年营收有望达到9万亿
- 信息|财报识别系统教你怎样做好金融信贷审批工作!
- 成长空间|安身、安心、安业 青年科技人才“三大盼”
- 传统|【回望2021】科技公司迎三大新常态,传统企业积极拥抱新科技!
- 人物|2022年,马斯克能克服这三大挑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