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汽车制造合作商仍未确定 苹果造车困难重重
在造车上 , 苹果又传来新消息 。2月20日据彭博社报道 , 苹果正与多个激光雷达供应商谈判中 , 期望获得更为前沿的激光雷达技术 , 以领先同赛道竞争对手4-5年 。同时 , 苹果有可能采用高度定制的传感器套件 , 从目前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成熟度及商业落地可用性方面估量 , 这一可能会让苹果汽车的推出时间顺延数年 。
访问:
苹果在线商店(中国)
文章图片
然而 , 就在这一消息传出前两天 , 苹果汽车项目高级经理、传感器总负责人本杰明·里昂离职 , 转身加入商业航天创业公司Astra担任总工程师 。
核心人物出走 , 汽车制造合作商仍未确定 , 苹果造车困难重重 。
苹果造车不易
在造车上 , 尽管苹果不缺资金 , 但不代表就能加快研发进度 。
自2021年以来 , 苹果造车动作频频 , 不断传出与多家公司谈判合作的消息 。
然而 , 苹果多方谈判一个多月以来 , 始终没有确认的合作厂商出现 。
整车方面 , 苹果先后与现代、日产商讨为苹果组装汽车 , 苹果甚至计划为现代集团旗下的起亚汽车投资近36亿美元用于生产设施建设和汽车开发等工作 。
但是 , 现代与日产都因不同原因中断了与苹果的商讨 。
前者因为提前对外透露与苹果的谈判细节 , 苹果对其行为感到“不安”主动暂停与现代关于组装苹果汽车的谈判;后者则因为不愿成为苹果汽车的代工厂拒绝与苹果合作 。
苹果提供半导体、软硬件、电池等技术 , 通过代工生产产品是其一贯作风 , 在苹果汽车上也是如此 。
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 , 苹果正与至少6家汽车厂商谈判生产苹果汽车的事宜 。
即便苹果潜在组装厂商众多 , 但在最终合作上仍有难度 。
毕竟 , 在苹果如此强势的品牌前 , 汽车厂商们的话语权较小 , 在谈判时争取的利益不多 。
另外 , 对于一家独立的汽车品牌来说 , 大量生产其他品牌 , 特别是苹果品牌会让公众对其产生代工厂的印象 , 对于汽车厂商的企业形象不利 。
除此之外 , 日后苹果与代工汽车厂商也将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对手 , 在同一领域进行正面对抗 。
因此对于汽车厂商来说 , 与苹果合作不是一件容易敲定的项目 。
如果没有汽车厂商愿意为苹果生产汽车 , 苹果选择“老伙伴”富士康的几率大吗?
在造车能力上 , 富士康近年来不断在电动汽车生产上布局 , 已经有能力组装电动汽车 。
1月13日 , 富士康与吉利组建合资公司 , 将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 , 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 同时导入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分工模式 。
去年 , 富士康发布了MIH开放平台 。该平台通过整合软硬件 , 可降低造车难度和资金要求 。并且 , 富士康在2月20日宣布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基于该平台生产的车型 。
这样来看 , 富士康是愿意且有能力为苹果代工造车 。
即便如此 , 苹果选择富士康的几率很低 。
据CNBC消息 , 苹果在为苹果汽车选择合适的汽车厂商时 , 其中一个标准是有能力在北美生产汽车的成熟汽车制造商 。
而富士康在北美只有一家发展不顺的工厂 , 并且富士康没有丰富的造车经验 , 因此苹果选择富士康等专业代工厂的几率不大 。
如果让苹果自建工厂造车 , 可能性会更低 。
自建工厂是一项重资产项目 , 除了投资巨大外 , 缺乏造车经验的苹果在生产电动汽车时也将面临诸多困难 。
因此对苹果来说 , 最佳选择仍是按照当前计划 , 寻找愿意为苹果生产电动汽车 , 且愿意分享技术的汽车制造商 。
不过 , 愿意接受如此条件的汽车制造商 , 可能寥寥无几 。
苹果汽车的预测
除了不断与汽车制造商谈判外 , 近期苹果还积极在多个硬件上与厂商沟通 。
在显示器上 , 苹果与台积电合作开发micro OLED 显示器 。
与其他显示器不同的是 , micro OLED 显示器直接内置于芯片晶圆上 , 因此更薄更小更节电 。据悉 , 苹果计划在即将发布的 AR (增强现实)设备中应用这项技术 。
另外 , 苹果还与台积电合作 , 将以7纳米制程的A12 Bionic处理器为基础 , 开发苹果汽车的自动驾驶汽车芯片 。
通过苹果与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合作的消息 , 我们可以从中一窥未来苹果汽车的模样 。
据CNBC此前报道 , 苹果的首款汽车将是一辆完全自动驾驶汽车 , 造车计划或将从企业服务进入个人消费 。
一位了解苹果造车计划的人士称 , “这些将是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 , 设计为在没有司机的情况下运行 , 专注于最后一英里” 。
据悉 , 苹果将首先进入送餐车、自动驾驶出租车等企业服务产品 , 接着过渡为个人消费产品 。
在新智驾看来 , 苹果首先进入企业服务的可能性较小 。
目前 , 市面上已出现多种无人驾驶送餐车 , 低速场景下易实现商业化吸引了许多厂商进入 , 市场份额已被各厂商占据 。
在自动驾驶出租车上 , Waymo去年10月已全面开放完全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 , Waymo们的先发优势已在 , 留给苹果汽车的机会不多 。
更何况 , 目前自动驾驶低速/高速场景都已有众多厂商竞争 , 若干年后才推出的苹果汽车难以与占山为王的厂商们竞争 。
最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 苹果产品一向高昂的价格也是企业选择苹果汽车的阻力 , 毕竟降本增效是企业营收的通用原则 。
【Apple|汽车制造合作商仍未确定 苹果造车困难重重】随着未来完全自动驾驶的法律出台完善 , 在新智驾看来 , 苹果汽车完全有理由直接面向个人消费市场 。
纵观苹果汽车的相关专利 , 我们也不难看出苹果着重打造的是面向个人市场的电动汽车 。
在苹果申请的汽车专利中 , 绝大部分是在细节处大胆创新 , 注重提升乘车体验 。
例如 , 可能应用于苹果汽车的AR技术 , 可在前挡风玻璃和多个透明玻璃表面融合实际道路情况 , 以实现地图和导航功能 。
文章图片
在VR技术上 , 苹果汽车或将给用户带来车身更大 , 安全性更高的驾驶体验 , 同时可减少车窗数量 , 甚至没有车窗 。
在安全气囊上 , 苹果汽车的座位设计为乘客对坐 , 因此苹果将安全气囊安放在安全带及车顶 。
加入诸多黑科技的苹果汽车 , 显然不是企业面向大众提供服务的候选产品 。
新智驾总结
即便苹果真的造出车 , 在销售上也是一件难事 。
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曾透露 , 苹果汽车将定位非常高端 , 售价与零组件成本将明显高于普通电动汽车 。
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电动汽车 , 注定了只有少数群体才能负担 。
不过 , 如果苹果汽车真的加入不少颠覆性的科技创新 , 或将再一次引领行业变革 , 其电动汽车的出现也将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
苹果汽车的核心技术早已备好 , 剩下的只能交给时间 。
毕竟相较于其他主机厂 , 苹果汽车只是走在他们早已走过的路上而已 。
目前来看 , 苹果造出车易 , 造好车难 。
推荐阅读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Apple|摩根大通分析师:交货时间来看iPhone 13系列已达供需平衡
- Apple|法官称苹果零售店搜包和解协议虽不完美,但可继续进行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
- IT|新能源汽车年底卖爆 展车都被抢购 咋回事?
- 制造业|稳健前行开新局 制造业未来五年转型升级迎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