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第一个过河,却仍然背着船
文章图片
图1/10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龚向新
来源: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新式茶饮界的百亿俱乐部中 , 即将跑出一匹上市黑马 。
2月11日 , 奈雪の茶发表声明 , 已递交招股说明书 , 这意味着:“新式茶饮第一股”的拉锯战再生巨变 , 曾被推崇为龙头的喜茶 , 或将错失“第一股”的身份 。 据市场消息 , 喜茶预估在3月才递表港交所 。
除了在资本战场失利 , 回顾当下喜茶的营业地位 , 也频有失守 。 2020年初 ,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放出豪言 , 年内门店总数要破800家 , 但截至2021年初 , 数字却停滞于695家 , 比起百亿俱乐部的另外两个玩家 , 喜茶的优势不再 。
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2月 , 奈雪の茶门店数量破500家 , 正在步步逼近喜茶;而“下沉霸者”蜜雪冰城 , 早在去年6月 , 就已官宣成为“首家门店破万的茶饮企业” 。
估值方面 , 喜茶也不再是领跑者 。 蜜雪冰城在三四线市场的黑马之姿 , 曾让资本排起长队 , 张红超甚至一度拒加投资人微信 , 直到今年初 , 才牵手高瓴、龙珠 , 走完首轮20亿融资 , 估值也随之突破200亿 , 反超喜茶的160亿估值 , 此外 , 它还宣布将在年内完成A股上市流程 。
不难发现 , 2021刚开年 , 新茶饮百亿玩家之间的排位赛 , 就诞生了新赛点 , 而喜茶暂时失意 。
2020年 , 它曾第一个登上150亿估值大陆 , 但过河之后 , 身上仍然背着“船” , 高端品牌定位、高昂运营成本 , 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趋向饱和 , 正成为喜茶身上另一种形式的负重 , 面对如今的市场变局 , 它有些迈不开腿 , 三四线城市这方水土 , 也与自身不够合宜 。
喜茶能将自己的“灵感之茶” , 兜售给下沉市场用户吗?疫情导致了运营成本加剧上升 , 喜茶的应对决策是否妥当?在新茶饮三角战役中 , 喜茶和奈雪承受着哪些真实伤害?
1
运营不能承受之重
疫情正在考验喜茶的品牌与运营 。 2019年以前 , “高端”是喜茶在新茶饮界 , 频频致胜的一把利器 , 但在当下时局中 , 它们开始呈现出软肋状态 。
疫情前的喜茶店头 , 是何图景?2018年正月初五 , 喜茶三里屯店外 , 发生过最高7小时的排队记录 , 黄牛也放出了三倍之高的倒卖价格 , 为应对堪比春晚抢票的乱象 , 喜茶不得已施行实名制购茶 , 而且每人最多购买六杯 。
文章图片
图2/10
喜茶门店排队盛况
喜茶的价位 , 也几度冲击国产奶茶品牌的红线 , 卖出了20-30元的价格区间 , 是蜜雪冰城的三四倍 。
之所以能在一二线城市 , 以较高价格连续复制热卖 , 与喜茶在品牌定位、店面设计、原料成本、人工服务、直营模式等方面的运作 , 脱不开关联 。 这些环节上的重投入 , 曾支撑喜茶的市场领导地位 , 如今却让它背上一定的“包袱” 。
与蜜雪冰城“让年轻人获得奶茶和冰淇淋自由”的主张不同 , 喜茶直击感性需求 , 用“一杯好茶 , 激发一份好灵感” , 与一线城市的年轻用户群体 , 深度沟通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 这也让喜茶在一定意义上 , 不具备大幅切换产品定位的灵活性 。
此外 , 喜茶一直坚守的直营模式 , 虽为其在产品线、融资等方面 , 提供了更好的品质掌控度与说服力 , 但595家门店的运营成本 , 也直接捏在了自己手中 。
在门店大小的抉择上 , 喜茶显著偏向星巴克“第三空间”的策略 。 公开资料显示 , 在喜茶提出的“空间体验”理念下 , 其门店面积平均在200平方左右 , 达到了普通奶茶店的四五倍 , 位置也多开在城市中心商圈 , 或高档写字楼内 。
同时 , 喜茶还被外界称为“一家被奶茶耽误的设计公司” , 几乎每一家门店都进行了主题式装潢 , 比如人气较高的黑金风格店、粉色风格店 , 而且 , 还维持着“店店不同”的设计策略 , 这又将是一笔待回收的成本 。
文章图片
图3/10
喜茶的黑金风格门店
人工投入方面 , 据公开资料显示 , 喜茶每个门店平均需要8位店员 , 负责排号、点单、收银、饮品制作等工作 , 喜茶需要支付给他们基本工资、加班费、餐补费、全勤补贴、以及营业分成等 , 每个人每月的雇佣成本在5000-7000元 , 数据显示 , 早在2020年3月 , 喜茶直接管理的员工总人数就已超过1万名 。
曾有业界人士评估喜茶的开店成本 , 在数据模型估算下 , 包括门店租金、开店位置、装修设计、设备折旧、人力成本等元素在内 , 一线城市的喜茶门店 , 每月固定成本需要近50万元 , 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门店则需40万元左右 。
【|喜茶第一个过河,却仍然背着船】高举高打的模式 , 构成了可以计算出的运营压力 , 在正常情况下 , 它可谓茶饮品中的爱马仕 , 但当疫情爆发后 , 它将承受更大的压强 。 喜茶部分门店在疫情中发生空置 , 曾一度关停湖北所有店面 , 其他地区也因商场封锁 , 有近50%门店停业 。
虽然自2020年3月起 , 多个地方政策放宽 , 线下消费开始回暖 , 但根据麦肯锡针对5亿购物者、50亿笔消费大数据分析显示 , 截止5月10日 , 商业活动虽已达疫情前84%水平 , 但食品餐饮、百货商场等类别恢复较慢 , 客流仍下降30%左右 。
文章图片
图4/10
来源:麦肯锡数据
2020年全年 , 喜茶从未公布是否遭遇时局冲击 , 以及带来多大幅度影响 。 但它的直接竞争对手奈雪の茶 , 却曾披露过一个“小”数据 , 其创始人彭心曾称:“品牌在全国开出的420家线下门店 , 十天共计亏损过亿元 , 主要来自门店租金和人力投入 。 ”而在那一发展阶段 , 喜茶与奈雪同样是400家门店左右 , 员工规模也均在1万人左右 。
重压之下 , 喜茶频频做出调整动作 。
去年2月 , 喜茶以原料成本问题为由 , 上调部分产品价格 , 虽然只有一两元 , 但却登上微博热搜 , 共有3.7亿人参与讨论#奶茶超过30元 , 你还会再喝吗?#这一话题 , 在其中的投票环节 , 有一多半人表示“被劝退” 。
文章图片
图5/10
多数网友不接受30元的奶茶
去年中旬 , 喜茶开始线上零售化探索 , 其于4月21日 , 上线天猫旗舰店 , 除了推出0糖气泡水、茶包礼盒、夹心冰淇淋等主营范围下的产品 , 还上线多款周边产品 , 例如果茶玻璃杯、吸管杯、限定手机壳、长袜等 , 但没有爆款出现 。
实际上 , 喜茶很久前就开始探索IP衍生产品 , 在2018年曾推出100款周边 , 但并未出现如星巴克“猫爪杯”那样的爆品 。
当外界营商环境发生变化 , 喜茶背上的“大船”格外沉重 , 与此同时 , 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也走向饱和 , 喜茶在寻找新增长点的征途中 , 也同样背负着来自过往的牵绊 。
2
品牌转身之痛
喜茶不仅要面对运营压力 , 在自己的主战场上 , 也即一线城市市场 , 态势正发生巨变 。
在《2020年H1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中 , 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一线城市的新式茶饮市场 , 已经基本饱和 , 各品牌需转向下沉市场 , 寻求新的增长点 。 此外 , 人们能够接受的新式茶饮价格 , 也在发生变化 , 其中选择11-20元区间的消费者占比52% , 21-30元区间占比则为25% 。
文章图片
图6/10
来源:艾媒咨询数据
那么 , 当人群对价格逐渐敏感 , 喜茶自身的产品盈利能力如何?虽然其从未公开披露 , 但曾有新茶饮界两个中小玩家 , 就利润方面发出过“埋怨” , 似乎这从不是一门站稳脚跟 , 就可以坐等万利的生意 。
眷茶的联合创始人惠海丰曾表示:一个20平米的门店 , 至少需要10个员工 , 从洗水果、切水果、打奶盖 , 到收银、调茶、雪克、打包 , 其中每个环节都会造成人力成本 , 新茶饮的纯利能做到10%就很厉害了 。
2018年起家的SEVENBUS创始人甘天天也曾称:如今的茶饮 , 普遍原料成本占40% , 房租成本占20% , 人力成本15% , 商场抽佣约15% , 还有外卖扣点 。
从这些论调中不难推测 , 对于本身就顶着高端路线各项成本 , 且受到环境变化冲击的喜茶 , 这把龙头交椅坐的不太稳 , 此外 , 自2016年起至今 , 经过四轮融资后 , 它背后已静立着IDG、高瓴、蔻图、何伯权等一众资本 , 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 , 走出漂亮的增长曲线 , 对喜茶而言势在必行 。
2020年4月 , 喜茶开始出手作为 , 推出了面向下沉市场的子品牌“喜小茶” , 并且在同期上线的公众号中 , 向外界如此介绍它:在喜茶 , 我们希望用最高标准做出最好的茶饮;但是在喜小茶 , 我们致力于提供合适、刚好的茶品 , 在合格的标准上尽可能实惠 。
这一表述其实算不上高明 , 因为前半句对喜茶贴上“最高标准”、“最好”的标签 , 后半句又提到了合适、刚好、实惠 , 其实给用户产生了低端的锚定效应 。
理念辐射到行动方面 , 喜小茶放下了高贵的身段 。 不仅将门店开进了人流混杂的华强广场 , 定价也走起蜜雪冰城的路线 , 主力产品定价于11-16元的区间 , 最便宜的一款纯茶晨间翠玉 , 只需要6元一杯 , 此外 , 店面也只有十几平方 , 装修风格也不是奢华黑金风格 , 而是更加大众化 。
文章图片
图7/10
喜小茶的店面形象
但是 , 对于深耕了8年高端定位、占据一线市场尊者地位的喜茶 , 此时才入局下沉市场的战局 , 其难免要面对两道门槛 。
首先是来自品牌层面的压力 。 在经典定位理论中 , 有一个名为“品牌延伸”的常见陷阱 , 也即一个品牌想要攻占多个定位 , 但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跷跷板效应 , 当品牌去强化一个认知时 , 另一个认知可能被弱化 。
喜茶将子品牌命名为“喜小茶” , 很显然希望借助主品牌的影响力 , 快速建立下沉市场的认知度 , 并火速引爆销售数据 , 在喜小茶创立之初 , 也的确达成这一效果 , 开业当天小程序端发生严重“拥堵” , 某用户截图显示“183笔订单 , 共计440杯饮品制作中” 。
文章图片
图8/10
喜小茶开业之初十分热卖
但喜茶也许忘记自己是如何走红的了 , 它的身份标签中 , 有一项重要的特质是:中高端网红品牌 。 这也是它在很多平台上 , 建立自身“社交属性”的重要砝码 , 因为在很多消费者认知中 , 他们只是希望买一杯网红奶茶 。
文章图片
图9/10
部分消费者对喜小茶的风评
喜小茶这一无论定价、装修、位置都偏低端的存在 , 很有可能损害主品牌辛苦搭建的认知度 , 容易让忠诚用户群体 , 产生负面联想 。 而且在伤害老用户之余 , 下沉市场的用户群体 , 也可能有很多人失望而归 , 他们中有部分人 , 是抱以对喜茶本尊的口感期待 , 才去消费了一杯喜小茶 , 后者常被看成是前者“亲儿子” , 但最终体验后 , 他们会因口感差异而愤慨 。
在某用户的测评报告中就显示:喜茶儿子“喜小茶”真实测评 , 全部踩雷 。 她分别测评了四款主打产品 , 呈现给大家的是满纸吐槽——人们不想喝一杯“低配”茶 , 就算出品方是喜茶 。
文章图片
图10/10
喜小茶受到吐槽
第二个要面临的门槛 , 来自于下沉市场略显拥堵的战局 。 对新人喜小茶而言 , 三四线城市属于客场作战 , 且不说蜜雪冰城已成虎踞之势 , 很多新贵玩家也各有地盘 , 拥有着忠诚用户群 , 比如一点点、茶百道、COCO等 , 而且打法各不相同 , 有的进驻商场、写字楼 , 有的则是街边小门店 。
跟这些熟手相比 , 喜茶能够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用户、陌生的需求面前 , 复制曾经的地位吗?
总结而言 , 在奈雪の茶宣布递交招股书后 , 喜茶似乎被搁置在略显尴尬的处境中 , 三个备受瞩目的霸主 , 虽然都趟过了百亿估值这条河 , 但在喜茶所要面对的中场赛道上 , 它略显茫然失措 。
在衍生产品上 , 距离推出星巴克“猫爪杯”那样的火爆周边 , 它还欠些火候和身份沉淀 , 影响力还需继续补足;在产品盈利上 , 主张高端的这一杯“灵感之茶” , 利润也总被运营投入所摊薄 , 与哈根达斯冰淇淋“八倍普通产品利润”相比 , 还遥遥难及;至于在下沉市场 , 它还未挖到金矿 。
3
新茶饮的盈利谜
奈雪の茶虽然在今天 , 看上去比“老大哥”喜茶要风光些 , 但它也是在资本的力撑下 , 几乎一路亏损着走向上市 。 或许 , 如果不想滑向下坡 , 这是它需要快速登上的一块踏板 。
根据奈雪所披露的数据显示 ,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Q3 , 分别亏损0.66亿元、0.39亿元、0.26亿元 , 累计亏损1.3亿元 , 这意味着 , 其成立至今还未实现盈利 , 一直处于资本续命的状态 。
通过细究奈雪の茶 , 也能直观反馈出:这位“新茶饮第一股”预备成员的痛点 , 与喜茶的运营之困较为类似 , 甚至 , 这能够代表新茶饮市场的普遍压力 。 大家在某些方面承受着真实伤害 。
不久前 , 奈雪の茶曾复盘连续亏损原因 , 其中压力较大的是:高昂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 , 以及门店资金 。 这几方面在“分食”着奈雪的营收 。
其招股书上显示 , 2018-2020年前三季度 , 原材料成本分别占总收益35.3%、36.6%、38.4%;人工成本方面 , 分别占比31.3%、30.0%、28.6%;门店租金和庞杂费用方面 , 分别占比17.8%、15.6%、15.2% 。
而且在最近三年 , 奈雪门店的销售额 , 似乎也应验着一线市场饱和之说 , 出现了不增反降的态势 。 数据显示 ,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Q3 , 奈雪の茶单店每日销售额 , 分别为3.07万元、2.77万元、2.01万元 。
实际上 , 这些成本对于饮品连锁而言 , 是刚性支出 , 如果能讲一个漂亮的增长故事 , 依然有可能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
瑞幸咖啡用17个月上市 , 创造了全球最快IPO纪录 , 从成立之日到提交招股说明书 , 瑞幸亏损总额累计达22.27亿元 。 但是它讲了一个“高速发展+通过互联网改造咖啡消费场景”的故事 , 资本市场依然愿意承认其价值 。 当然 , 它后来因为财务造假深陷泥泽 , 上演了一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闹剧 , 但这已是实业之外的错误 。
在产品同质化和用户相似的同一条赛道上 , 谁能够抢跑IPO , 能对后来者形成一定的估值压力 , 喜茶如何打赢抓在自己手中的一把好牌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Create|什么是元宇宙游戏?百度《希壤》成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花湖|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即将启航
- AI|澳大利亚一ALS患者成为第一个只用大脑意念发推文的人
- AMD|第一个6nm游戏GPU AMD Navi 24核心照首曝
- Google|Android 13将是第一个完全支持LE Audio低功耗音频的版本
- 用户|VR设备终于出了第一个爆款!2022将是关键一年
- ZTE|中兴第一个完成5G毫米波全部测试 单用户峰值速率超8.3Gbps
- 风水|开发全国第一个健康码的男人变红码:网友纷纷围观吃瓜
- 人物|开发第一个健康码的男人“红码”了 本人回应:我又给大家准备了场所码
- 人物|董明珠:格力的压缩机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