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小米造车山海难平:是否亲自下场造车是争议核心
_原题是:小米不造车
来源:FN商业
小米造车隔山海 , 山海难平 。
当善于追逐风口的雷军和急需新思路的小米遇上新能源汽车 , 自然会有很多人想象出很多故事 。
文章图片
图1/4
牛年科技圈第一大谜题:小米到底造不造车?
新能源汽车几乎是唯一一个挺过了2020年的风口 , 2021年势必更上层楼 , 已然成为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 , 实在不需要多说 。
况且“小米布局汽车”领域的消息由来已久 , 并不是2021年的“新”闻 。 但牛年复工后小米造车的消息再度流出时 , 小米官方却接连否认 。
造车传闻年年有 , 几分虚构几分真 。 新能源车遍地走 , 小米仍处罗生门 。
1.传闻
2月19日 , 多家媒体报道称 , 小米已确定造车 , 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 , 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 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 。
随后 , 小米回应称 , “等等看看 , 暂时没有” 。
但小米的否认无法阻止传闻发酵 , 2月21日 , 小米再度回应 , “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 ”
文章图片
图2/4
不过 , 公告中也提到 , “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 , 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 。 ”
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
从传闻出现 , 到发酵 , 再到小米否认造车 , 高潮迭起的不仅是瓜农们的心态 , 还有小米的股价 。
2月19日港股收盘 , 小米股价大涨6.42% , 收于30.65港元;2月22日收盘 , 小米股价跌5.38% , 收于29港元 。
也就是说 , 资本市场对于“小米造车”持看好态度 , 并且非常明显地反映在股价上 。
很多年来 , “小米造车”的传闻一直在业内流传 。
2013年 , 雷军去了美国两次 , 两次都曾拜访特斯拉 , 也都见到了马斯克 。 他还在个人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 , 题目就是《ElonMusk是个酷同学》 。
文章图片
图3/4
文中 , 雷军对马斯克赞赏有加 , 并重点提到了对特斯拉汽车的兴趣 , 因为“这还算是我们普通人能想象一下的东西” 。
但马上就有传言称 , 小米即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 并开发自己品牌的纯电动汽车 。
当时 , 这种传言还只是传言 。
2014年2月中旬 , 有媒体报道称 , 雷军在中国车联网大会上高调露面 , 并明确表示小米已经与某知名车企联合研制小米纯电动汽车 , 预计最快2015年即可实现量产 , 说的有鼻子有眼 。
雷军随后通过个人微博对此说法予以否认 , 并明确表示 , 小米目前没有做电动汽车的计划 。
2014年 , 正是造车新势力的布局元年 , 也是互联网跨界造车的第一波风口:马斯克来到北京 , “匍匐前进的婴儿”开启入华初尝试;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造车新势力相继诞生 , 开始了第一轮较量 。
自2014年以来 , 但凡雷军与车企负责人同框 , 或小米与车企达成合作等相关消息出现时 , 便紧跟着会传出小米造车的传言 。
这时候 , 传言开始掺杂真相的味道 。
2015年 , 在小米申报的2000多项专利中 , 约有10项与汽车相关 , 涵盖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方面 。
在2015年和2016年 , 雷军旗下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 , 小米生态链企业中也有睿米科技、车米科技等与车相关的企业 。
2019年11月 , 小鹏汽车完成4亿美元C轮融资时 , 依然有小米系资本参与的身影 。
在此期间 , 多次有媒体报道称 , 小米内部有人提议造车 , 但又被雷军否决 。
而随着新造车技术和产业链的逐渐完善 , 多家造车新势力实现量产后销量不断攀升 , 小米的否认越来越不坚决 。
2020年6月 , 小米商城官方发布微博 , 称将有新品推出 , 并且附上了一张汽车的海报 , 上边写着“造车?我们是认真的!” , 但最终曝光的产品却是一款电动遥控车 。
2020年12月 , 又有传言称小米发起蓝天计划 , 并和比亚迪联手打造“年轻人的第一台敞篷车”青悦S1 , 起售价84999元 , 预定后到小米指定的比亚迪4S店提车 。
针对这一消息 , 小米官方再次否认 。
七八年来 , 小米一直在与“造车传闻”作斗争 , 一方面要否认“造车计划” , 一方面也要为未来的入场留下足够的空间 。
因为“真香定律”无法回避 , 大家都会活成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
2.发酵
所有发酵的传闻 , 都很难被单纯定义为空穴来风 。
小米官方屡次否认造车传闻 , 但只要“小米”与“车”这两个关键词产生联系 , 就会出现新一轮传闻 。
文章图片
图1/4
2021年2月19日的传闻 , 始于《晚点LatePost》的一篇报道 。 在这篇报道中 , 《晚点 LatePost》直言“小米已确定造车” , 且这个消息是有多个信息源确认的 。
《晚点 LatePost》的报道中 , 对于“小米造车”的时间线作了非常详细的展示 。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小米造车山海难平:是否亲自下场造车是争议核心】“第一次是在 2015年投资蔚来之前 , 一名新能源汽车领域资深从业者告诉《晚点 LatePost》 , 雷军与行业中人士交流过造车想法 , 但反馈并不乐观 , 没有继续推进 。 雷军后来在参加蔚来活动时说 , 曾认为新能源造车是骗钱 。 ”
“第二次是在 2018年 , 小米经历供应链风波后 , 在手机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成功上市 , 开始做更多业务上的探索 。 一名小米前核心员工告诉《晚点 LatePost》 , 小米在内部启动了名为 ‘micar’的造车项目调研 , 由负责制定小米战略的参谋部牵头 。 时任小米参谋长的王川 , 多次与蔚来、小鹏等中国新造车公司高层交流 , 了解行业情况 。 这或许是小米公司层面第一次认真考虑造车 。 ”
“小米对造车的最近一轮讨论 , 则发生在2019 年第三季度 。 《晚点 LatePost》从接近小米高层的人士处了解到 , 当时 , 小米决策层在董事会上再提造车 , 王川拿出汽车行业调研报告向雷军建言 , 认为2019 年底到 2020 年初 , 是小米入局造车的时机 。 但雷军仍有顾虑 。 上述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 , 雷军认为小米造车没有做成的机会 , 所以再次否决了造车提议 。 ”
“而这一次决定造车 , 很可能意味着在雷军看来 , 新能源汽车大的方向已相对确定 , 机会已大过风险 。 ”
除了《晚点 LatePost》这篇由多个信息源确认的报道 , “小米造车”也存在从原因推测结果的可行性 。
其一 , 新能源汽车已经是互联网公司不能错过的风口 。
2020年 , 造车新势力经过一轮残酷的洗牌期 , 幸存者们的格局初定 , 蔚来、小鹏、理想的市值一路飙升 。
2021 年 1 月 , 全球电动汽车的融资金额超过 120 亿美元 , 创下了汽车行业有史以来的单月融资纪录 。
随后 , 百度官宣造车 , 只差汽车的恒大汽车融资260亿港元 , 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一手融资一手上市 , 曾经濒临绝境的拜腾汽车也在富士康的助力下起死回生 。
与此同时 , 华为、阿里、谷歌、苹果等国内外科技巨头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也都有了实质性进展 。
拒绝进入汽车行业的科技企业反而会显得另类 。
其二 , 雷军向来是追风口的人 。
除了那句“猪在风口上起飞”的名言 , 以及和马云争夺“新零售”的命名权 , 雷军很少会错过互联网时代的大风口 。
上一个追逐风口的人 , 虽然在美国“躲”了四年 , 但如今已经卷土重来了 , 足以证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火热 。
即使现在开始布局造车 , 当初引领风口的人也已经沦为了追随者 , 何况一直否认 , 还怎么算是互联网的弄潮儿?
其三 , 物联网的本质需求 。
从“手机+AIoT”双战略启动 , 投入百亿支持AIoT发展 , 到后来成立AIoT战略委员会 , 物联网在小米内部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
而在智能汽车时代 , “车”将是物联网不可或缺的环节 。 甚至可以说 , 小米在物联网布局中对于“车”的需求 , 甚至超过消费者对于小米的需求 。
因为目前手机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完全是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 , 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 , 到2020年 , 全年出货量为3.08亿 , 比2016年的最高点减少2.6亿部 , 几乎腰斩 。
2020年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也在下跌 , Q1同比下降11.7%;Q2同比降幅高达16% 。
尽管在2020年Q4 , 小米占据全球手机出货量第三位 , 但行业增长见顶也是不争的事实 。
新能源汽车正好相反 。
据公安部数据 , 截至2020年底 ,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1.75% 。 另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文件要求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 。
这不是行业预测 , 而是硬性规定 , 也是一定会出现的市场空间 。
错过新能源汽车的风口 , 将错失多大的一款蛋糕呢?
3.纠结
小米的犹豫 , 主要在于是否亲自下场造车 。
首先要区分表达方式之间的区别:“是否布局汽车产业”与“是否造车”是两个话题 。
所谓“不造车” , 是指不会推出整车产品 , 但不意味着缺席汽车产业变革这条马拉松式的赛道 。
目前看来 , 小米已经通过投资方式弯道布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 , 小米生态链上的企业也布局了汽车产业链中的细分领域 。
据网络公开数据 , 雷军、小米和顺为资本三方已经投资了40余家整车、汽车后市场以及出行相关企业 。
此外 , 小米生态链企业中 , 有睿米科技、车米科技、板牙科技等多家车载智能产品研发公司 , 产品类别涵盖智能行车记录仪、智能倒车镜、智能后视镜、智能车充等 。
未来更进一步 , 小米还可以继续从软件角度做文章 , 比如开发车联网操作系统 , 以及推出一系列五花八门的配件 。 “百货”一直都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
这种布局方式与华为类似 , 但华为走得更远 , 不但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 而且由余承东亲自带队 。
所以争议的核心在于是否亲自下场造车 , 而且是整车 。
目前 , 国内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商主要分为三种:以蔚来为首的造车新势力 , 传统车企内部孵化的新团队 , 以及传统车企携手互联网公司衍生的新品牌 。
第三种是互联网公司跨界造车的最佳选择 , 比如百度与吉利共同成立的百度汽车公司、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智己汽车、迟迟没有披露合作伙伴的苹果汽车等 。
这种方式还可以再细分为两种 , 一是独立设计并和汽车代工厂合作 , 二是与汽车厂商合作并提供技术支持 。
如果是独立造车 , 资金、人才、技术、供应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 只立项并成立研发部门 , 即使是真的 , 离量产也有非常远的距离 。
此外 , 独立造车极度烧钱 。 特斯拉从成立到盈利烧掉的钱超过50亿美元 , 李斌也曾说过 , 蔚来4年间烧掉大概220亿元 。
对于“毛利润率永远不高于5%”的小米而言 , 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绝对不是首选 。
所以小米造车的最优解就是与汽车厂商合作 , 用最短的时间把造车的想法从PPT变成产品落地 。
但在一系列“小米造车”的报道中 , 并未明确公布小米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合作伙伴 , 也给报道的真实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
因此 , 小米屡次否认造车只剩下两个可能性 , 一是真的不参与整车制造 , 二是有这方面的计划 , 但尚未落地 , 还没到官宣的时候 。
再进一步分析 , 密集报道一件屡次被否认的事 , 除了吸引眼球 , 唯一受益的就是小米的股价 , 但也在小米否认后回落 。
4.结语
2020年 , 新能源汽车是最火热的风口 , 搅动了互联网领域平静多年的水面 , 被一众科技巨头视为不可不争的增长点 。
当善于追逐风口的雷军和急需新思路的小米遇上新能源汽车 , 自然会有很多人想象出很多故事 。
然而 , 刚刚进入下半场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绝对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 不管承认与否 , 技术都还没成为小米手中最锋利的长枪 。 在持续冲击高端但尚未成功的路上 , 小米最大的优势仍然是价格 。
小米造车隔山海 , 山海难平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