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手机无线充电可能被“限高”50W 从业者:功率竞赛已结束

每经采访人员:王晶 每经编辑:梁枭
作为未来重要的消费电子潮流 , 近年来 , 无线充电呈现出技术成果加快转换、产品规模化量产的稳步上升趋势 。 这点尤其体现在手机领域 。
2020年10月 , 苹果发布了支持15W MagSafe磁吸无线充电技术 。 国产手机厂商在高功率快充方面则做得更加出色 , 目前在售的华为、OPPO、小米等部分品牌智能手机已实现50W无线充电 , 并且还有进一步向高功率发展的趋势 。 除了在手机端快速渗透外 , 无线充电也在加速向笔记本、手表、耳机以及汽车领域拓展 。
伴随着无线充电市场的火爆 , 不少上市公司亦频频跟风这一细分市场 。 但不少厂商盲目追求推高充电功率 , 却忽略了实际的充电效果 。
当下 , 智能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即将步入规范管理阶段 。 2月中旬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相关规定(征求意见稿) , 要求自2022年1月1日 , 所有生产、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50W 。
如果上述征求意见稿最终获得通过 , 明年50W以上的无线快充产品都将成为“绝唱” , 这是否意味着无线快充“功率竞赛”将落幕?
工信部拟制定手机无线充电规范:功率不超50W
2月中旬 , 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 征求意见稿提出 , 规定适用于移动、便携式以及电动汽车(含摩托车)的无线设备 , 并要求“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应当工作在100-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频段 , 且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50W , 辐射参数应当满足《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技术要求》” 。
据了解 , 征求意见稿目的在于规范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有序使用无线电频谱资源 , 避免对各类依法开展的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 , 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 事实上 , 大多数国家都会因通讯、军事等领域的需要 , 对无线电频段进行相应管制 。
目前 ,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有四种:电磁感应、磁场共振、微波方式、电场耦合式 。 其中 , 电磁感应是指 , 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磁场 , 新生磁场对附近的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 , 电流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 。 它较多应用在智能手机、手表等适合小功率无线充电的产品上 。
与有线充电相比 , 无线充电不仅在安全性、灵活性、通用性等方面具备多重优势 , 而且还能减少有线频繁充电对设备充电接口的损耗 。 早在2014年 , 苹果便推出采用MagSafe磁吸方式进行无线充电的AppleWatch;2015年 , 三星最早推出支持无线充电服务的手机 , 并相继推出多款搭载无线充电手机服务的手机与无线充电器 。 不过 , 受限于无线充电器充电功率较低、充电时发热等问题 , 无线充电在初期推广并不顺利 。
【功率|手机无线充电可能被“限高”50W 从业者:功率竞赛已结束】而2020年以来 , 无线充电技术迅速发展 , 各大手机厂商均推出了自身的无线充电方案 。 2020年10月 , 苹果将AppleWatch的充电方式嫁接到iPhone上面 , 推出了最高支持15W的Magsafe磁吸无线充电 。 它可以通过磁铁的吸引力与无线充电器准确定位、配对 , 提升充电效率 。
与苹果、三星相比 , 在高功率快充方面的新技术尝鲜中 , 国产手机厂商们做得更加出色 , 同时也率先实现技术量产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目前在售的华为、OPPO、小米等部分品牌智能手机已实现50W无线充电 , 甚至有进一步向高功率发展的趋势 。
2020年7月 , OPPO发布了65W AirVOOC无线闪充 , 30分钟即可充满4000mAh电池 , 充电速度堪比有线快充 。 而在某主流电商平台上 , 采访人员看到目前小米在售的一款产品为“55W无线充电器” 。 据官方介绍 , 小米55W无线充电器为小米10至尊纪念版无线充电 , 最快45分钟可充至100% 。
更高功率的无线充电产品也已出现 。 2020年10月 , 小米展示了80W的无线快充解决方案 , 它可以将4000mAh电池在1分钟内充电到10% , 在8分钟内充电到50% , 并在19分钟内充电至100% 。 但这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或许将永远停留在概念上 。
无线快充“功率竞赛”结束?
如果上述意见稿最终获得通过 , 明年50W以上的无线快充产品都将成为“绝唱” 。 这将对手机厂商及从业者造成哪些影响呢?
对此 ,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分别联系了OPPO和小米方面了解情况 。 其中 , OPPO回应称 , 公司支持主管部门对无线充电设备的有序管理 , 指导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 “我们将与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内专家、协会积极沟通 , 参与探讨 。 ”
而小米方面表示:“我们已经关注到相关信息 , 会配合相关部门的调研工作 。 ”
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 , 整体影响不大 。 “对手机厂商来说 , 无线充电功率高的 , 限制下就行 , 调整参数 。 ”
不过 , 在深圳一家无线充电企业的合伙人看来 , 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50W明确意味着 , 无线快充行业的功率比拼已经结束了 。 但他认为 , 从目前手机充电市场来看 , 50W已是一个不低的水平 。 “目前还有不少手机的有线充电功率也仅在5W~35W之间 , 所以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 , (上述征求意见稿)暂时不会有太大影响 。 ”
另外 , 该合伙人还称 , 征求意见稿的发布看似是限制了技术的发展 , 实际上也给厂商们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方向——“让无线充电市场回归到实际应用” 。
此前 , 为了达到营销和吸引眼球的目的 , 国内厂商们都追求高功率快充 , 行业也出现了一些“乱象” , 例如标注40W , 实际上的充电功率只能达到30W 。 “追求高功率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 , 以后也终于不用疲于奔命地为客户们升级产品了 。 ”上述合伙人说道 。
事实上 , 目前手机充电技术通常标注充电功率的“最高峰值” 。 以100W无线充电为例 , 受到温度等条件限制 , 100W功率仅仅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 , 大部分时候则是功率更低的“慢充”以及涓流充电等电池保护技术 。
对于征求意见稿的“突然”发布 , 有人猜测主要是由于近期火爆的“隔空充电”技术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 春节前 , 小米、MOTO相继发布了各家的隔空充电技术 , 质疑较多的便是其发射端功率 , 因为这可能会突破目前的安全范围 。 但上述合伙人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有关方面(手机厂商和产业链)对征求意见稿已经讨论了一年左右 , 并召开了数次会议 。
此外 , 由于目前仅是征求意见稿 , 相关规定究竟是否实施还需等待后续消息 。 一位手机厂商的高管对采访人员表示 , 50W额定传输功率的限制最后可能还会有变化 , 行业以后会更追求如何实现高效率充电 。
上市公司加速布局无线充电产业链
尽管监管部门或将出台规定限制无线充电的额定传输功率 , 但基于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汽车、工业、航空军工、医疗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 无线充电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
Yole Development曾预计 , 到2024年 , 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每年出货量将超过12亿台;IHS认为 , 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7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50亿美元 ,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 。
据了解 , 无线充电产业链分为接收和发射两个部分 , 其中接收端包括方案设计、电源芯片、磁性材料、传输线圈及模组制造五个环节 。 行业分析数据显示 , 无线充电产业主要的利润中心是方案设计公司和电源管理芯片厂商 。 其中 , 方案设计公司利润占比达到32% , 电源管理芯片公司利润占比达到28% , 目前这两者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磁性材料公司利润占比达到了20% , 传输线圈公司利润占比为14% , 具有较高的客户定制化特征;而模组制造厂商的利润占比只有6% 。
面对千亿级别的大市场 , 无线充电产业链也随之催热 , 不少上市公司亦频频跟风 。 其中 , 信维通信(300136 , SZ)是国内无线充电领域主要的参与者 , 公司涉及无线充电磁性材料、传输线圈、模组以及方案设计四环节 。 近日 , 信维通信还在互动易上称 , 公司在隔空无线充电领域已做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储备 , 未来将根据市场及客户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
磁性材料方面的主要厂商包括横店东磁(002056 , SZ)、安洁科技(002635 , SZ)、天通股份(600330 , SH)、东山精密(002384 , SZ)、合力泰(002217 , SZ)等;而立讯精密(002475 , SZ)、东尼电子(603595 , SH)、顺络电子(002138 , SZ)和硕贝德(300322 , SZ)等则布局传输线圈;同时 , 立讯精密、顺络电子也涉及模组制造 。
除了信维通信外 , 近期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在互动易上公开披露了各自在无线充电领域的进展 。 横店东磁称 , 公司无线充电用磁性材料已向部分全球五百强企业或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大批量供货 , 生产规模处于行业前列;立讯精密表示 , 公司在无线充电产品领域布局深入 , 在同业中领先 , 具备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 , 在不同客户不同领域有广泛应用;而鹏辉能源(300438 , SZ)则披露 , 公司有无线充电技术 , 目前主要运用于消费电池产品 。
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