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特斯拉女车主坐车顶维权”引发热议 电动车该如何监管


界面新闻|“特斯拉女车主坐车顶维权”引发热议 电动车该如何监管
文章图片
图1/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特斯拉女车主坐车顶维权”引发热议 电动车该如何监管】采访人员 | 周纯粼
特斯拉因旗下车辆“突然加速、刹车失灵”而被投诉维权的案例又增加了一起 。
3月9日 , 一位女士手持喇叭盘坐在一辆特斯拉Model 3事故车的车顶维权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 视频中 , 一辆严重受损的白色特斯拉车身上写着挂着“特斯拉刹车失灵”的横幅 , 车顶维权女子拿着扩音喇叭 , 循环播放着“特斯拉Model 3 , 春节期间 , 刹车失灵 , 引发严重交通事故 , 一家四口险些丧命”的话语 。

界面新闻|“特斯拉女车主坐车顶维权”引发热议 电动车该如何监管
文章图片
图2/5

视频中的女主角张女士在接受当地河南广播电视台采访时介绍称 , 2月21日 , 其父亲驾驶一辆特斯拉Model 3载着家人在国道上行驶 。 路过一个十字路口减速时 , 其父亲说了一句“刹车失灵了” 。 随后车辆追尾了两辆车 , 最终撞击路边的水泥防护栏才停下来 。 事故造成张女士父母受伤并还在住院中 。
事故发生后 , 据张女士表示 , 当地特斯拉4S店向其提供了一份“(车辆)在几点几分当时车速是多少”的数据 。 对于这份数据 , 张女士明确表示不接受 。
对于这起事故 , 张女士称:“就是刹车失灵!踩下去了 , 没有反应 , 车辆没有减速 。 ”

界面新闻|“特斯拉女车主坐车顶维权”引发热议 电动车该如何监管
文章图片
图3/5


界面新闻|“特斯拉女车主坐车顶维权”引发热议 电动车该如何监管
文章图片
图4/5

在“特斯拉女车主坐车顶维权”视频在网端发酵后 , 特斯拉官方于3月10日发布一份“关于河南安阳车主维权的事件说明”作为回应 。
在这份说明中 , 特斯拉称 , 在事故发生当晚 , 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显示 , 事故发生于2月21日晚上6时 , 事故地点为341国道段村路段 。 认定张先生(上述维权张女士的父亲)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 “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 , 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 , 应负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
此外 , 特斯拉还在这份事件说明中称 , 经过对车辆数据和现场照片查看和分析 , 车辆在踩下制动踏板前的车速为118.5km/h , 制动期间ABS正常工作 。 自动紧急刹车功能发挥了作用 , 未见车辆制动异常 。
特斯拉称 , 愿意协助张女士完成车辆维修和保险理赔事宜 , 却遭到拒绝 。
据特斯拉在上述事件说明中透露 , 当地民警每日平均出警5次对张女士进行劝解 , 并在3月9日 , 由郑州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邀约了张女士和特斯拉进行调解 。 调解过程中 , 特斯拉方面表态称愿意垫付第三方检测费用 , 但张女士仍旧不认可交警判定结果 , 也不同意第三方检测 。 最终在市监局工作人员劝解下 , 终于同意选择第三方检测技术机构后协商鉴定事宜 , 并签署调节书 。
“3月9日下午 , 车主在签署调解书之后 , 又拒绝第三方检测 。 并继续通过坐在车顶用喇叭循环播放录音等方式维权 。 ”特斯拉在声明中表示 。
针对特斯拉发布的事件声明 , 张女士在3月10日当天回应称其内容不实 。
“在任何情况下 , 我都未说过不同意调解 。 同时 , 我也从未不同意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来鉴定 。 ”张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因为我觉得传统(燃)油车的鉴定和电动车是有区别的 , 所以希望能更慎重一点 , 找一家权威且双方均认可的机构来鉴定 。 目前 , 我正在多方咨询相关业内人士 。 ”
此外 , 对于特斯拉所称的未见车辆制动异常情况 , 张女士表示 , 其父亲驾龄超30年 , 最基本的交通规则还是懂的 , 更不会拿家人生命来开玩笑 。
“我曾多次向特斯拉方面要求提供车辆事故前的行车数据 , 但均被工作人员以种种理由婉拒了 。 迄今为止 , 我仍未拿到一份完整数据 。 ”因此 , 张女士对特斯拉提供的行车数据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
对于该起事故的原因 , 或许只有等各方皆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出炉后方能最终平息各方不同声音 。
3月10日 , 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似乎有所指地转发了一篇标题为“谁闹谁有理?最高法:让遵纪守法者扬眉吐气 , 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文章 。

界面新闻|“特斯拉女车主坐车顶维权”引发热议 电动车该如何监管
文章图片
图5/5

事实上 , 网络上有关特斯拉“突然加速”、或“刹车失灵”的投诉或报道已经有不下十多起案例 。 对于这些案例 , 目前特斯拉与维权车主也是各执一词 。 对于特斯拉出具的车辆“行车数据”也频遭质疑 。
在相关案例中 , 虽然特斯拉往往第一时间通过提供车辆后台数据来自证清白 , 但这种“既当运动员 , 又当裁判” , 让特斯拉提供的数据很难获得车主的信任 。
由此 , 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是否能够主动介入并承担起“裁判”角色?既往案例也显示 , 寻找双方均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往往最后成为了解决纠纷的关键 。
随着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智能电动汽车的销量不断增加 , 往后类似相关案例也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 相关监管部门以往针对燃油车的监管手段或许不再适应 。 而眼下 , 成立扮演“裁判”角色的第三方权威检测平台已经成为智能电动汽车消费市场的迫切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