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起航,百度回港


|AI起航,百度回港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金玙璠
来源: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3月23日 , 百度将正式在港交所挂牌 , 完成十六年后的第二次上市 。
按照计划 , 百度将发售9500万新股 , 其中香港公开发售475万股 , 国际发售9072万股 。 3月17日 , 百度确定发售价为252港元/股 , 募集金额约239.4亿港元(30.9亿美元) 。 如果承销商行使“15%超额配售权” , 募集金额将超过275亿港元 。 据路透旗下IFR报道 , 配售文件披露不久 , 百度的香港股票发行已获得足够认购 。
机构间就百度国际发售股份额度竞争激烈 。 有媒体报道称 , 各券商合计为百度招股孖展预留了1000亿港元 。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 , 市场上多家机构早已在月前筹备参与百度的打新事宜 , 通过各种渠道“预订份额” 。
很多散户也跑步入场 , 开多个账户、加杠杆参与 。 港股打新规则复杂 , 雪球上专门有人以百度为标的 , 分析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打新规律和中签概率 , 总结出打新秘诀 。
此时距离百度第一次在美股上市已经过去十六年时间 。 十六年前 , 百度被认为是一家以搜索为主的互联网营销公司 , 十六年后 , 因为Apollo自动驾驶业务落地、小度分拆等AI技术商业化前景逐渐明晰 , 市场开始对百度重新估值 。 过去四个多月里 , 百度股价从140美元飙升到300多美元 , 足足翻了一倍多 , 于2021年2月10日当天 , 冲破千亿美元市值的关口 。
有受访者对深燃表示 , 2021年是港股大年 , 只要是优质资产 , 一定会成为追捧的目标 。 而作为2021年第一家回港上市的中概股 , 被捧为“AI第一股”、被积极认购也不意外 。
百度的业务状况如何 , AI价值几何 , 长期以来被美股市场低估了吗?透过招股书和券商观点 , 可知晓答案 。
拆解百度的AI故事
机构闻风而动 , 因为看中百度是一个兼具传统股和科技股属性的标的 , 一方面营收和利润方面均表现良好 , 更重要的是AI故事逐步被认可 。
据其招股书 , 过去三年 , 年收入稳定在千亿元以上(分别为1023亿元、1074亿元及1071亿元) , 能持续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 净利润率从2019年2%变为2020年的21% 。
百度此次赴港上市的招股书着墨最多的依然是“领先AI公司”的定位 , 将AI专利、深度学习框架、开放AI平台、开发者平台的情况置于开篇最显眼的位置 , 将投入了11年的AI基础技术作为底层逻辑 。
“核心业务”无论是移动生态、智能云、智能驾驶还是小度音箱 , 都是置于AI技术之上的应用 。 这三大板块也是百度招股书里的三大增长引擎 。
按出场顺序来看 , 移动生态是稳健的基本盘和现金牛业务 , 在2020年年报的收入部分 , 网络营收收入占比超过7成 。 百度依然是那个搜索龙头 , 不过据招股书表述 , 从2010年开始借助AI提升搜索和变现能力 , 到今天已是AI驱动下的移动生态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比如复杂的对话查询 , 就需要应用自然语言处理(一种AI能力)提高搜索信息匹配度 。

|AI起航,百度回港
文章图片
图2/4
来源 / 视觉中国
移动生态囊括了十多个App , 包括百度App、好看视频等 。 从用户数来看 , 截至2020年12月 , 共有5.44亿用户通过百家号、智能程序及托管页等使用百度的各个产品 。 这部分还是要看核心产品的MAU增长趋势及收入利润情况 , 2018年-2020年 , 百度App的MAU和DAU数据持续上涨 , 其中MAU从4.3亿增长到5.4亿 , 收入也在平稳上涨 , 2020年受疫情影响略有下降 。
在网络营销之外 , 2020年Q4财报显示 , 百度核心已经找到了第二增长引擎 。 当季 , 网络营销的营收(189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 非营销营收(42亿元)同比增长52% , 再细化到具体项目 , 是百度智能云的营收同比增长了67% , 年化收入约130亿元 , 营收增速超过百度整体水平 。
这部分业务简单说就是将AI技术深入到B端、G端的场景 , 为客户提供各种云服务及AI解决方案 , 目前已经在金融、医疗、旅游、交通等领域落地 , 同时 , 已经对外开放了270多种AI能力 , 服务超过200万开发者 。
如果说智能云是百度的今天 , 那智能驾驶和小度就是百度的明天 , 这就引出了投资者眼中百度的另一个增长引擎 , 这部分涵盖了它的自动驾驶服务、智能电动汽车、robotaxi车队以及小度智能设备和AI芯片开发 。
其中的Apollo自动驾驶业务投入7年、面市3年多以来 , 已经与10家中国及全球车企达成战略合作 , 在美国加州及国内北京、长沙等地均获得无人驾驶测试许可 , 测试车队规模已达500辆 , 获得专利数2900件 , 测试里程总计超过700万公里 。 另外面向公众 , 百度也在北京、长沙和沧州推出了无人出租车服务Robotaxi 。
在智能音箱领域 , 小度几乎锁定了智能音箱和智能屏第一的位置 。 Canalys数据显示 , 2020年上半年 , 小度智能音箱全品类出货量全国第一 , 也是自2019年至今累计出货量全国第一;其中 , 在智能屏细分市场领域 , 2020年Q2小度智能屏全球出货量稳居第一 , 同时位列全球有屏智能音箱历史总出货量第一 。
从小度到Apollo和下场造车 , 百度跑步进入国内目前最炙手可热的赛道 , AI生态的架构也逐渐清晰 。 有业内人士解读 , 从技术层面到大众视野能理解、可使用的产品应用 , 这一变化代表了百度的AI技术应用方向 。
百度两大创新版块之所以堪当“全新增长引擎”的大任 , 主要是因为其在技术上的常年积累 。 过去十年时间里 , 百度总营收增长接近14倍 , 研发费用增长超过25倍 , 研发占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 , 从9.1%提升至18.2% 。 在研发上大手笔 , 内部股权激励的大头也是给了研发人员 , 2020年 , 股权激励费用中的研发激励是44.7亿 , 占比高达到66% 。
此次回港上市 , 百度计划募集的资金用途就包括吸引及留用人才、加强智能云解决方案的商业化、提升智能驾驶及其他增长计划的商业化、投资AI芯片以及有协同效应的投资、进一步发展移动生态等 。
而如何让智能云、智能驾驶和小度的AI商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 是百度登陆港股之后的下一个目标 。
百度被低估了吗?
从百度回港计划前后资本市场的反应看 , 投资者们一致认为 , 它在美股被低估了 。
当前投行给予的最高价格是瑞信上调百度目标价至407美元 。 理由是 , 随着核心高利润广告业务发展以及各种新业务领域(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芯片业务和YY实时流媒体的协同效应)收益预期 , 认为百度将有更多上行空间 。
事实如何 , 我们来算一笔账 。
去年Q3以来 , 高盛、巴克莱等多家华尔街投行均在研报中将百度AI业务独立估值 , Q4之后 , 调研机构们继续给出积极反馈 , 有33家券商给予百度“买入”评级 ,同时 , 为AI业务线单独估值的券商也有明显增加 。
其中 , 有约20家券商为智能云业务单独估值 , 中银国际给出最高估值达450亿美元 。 伴随百度造车尘埃落定 , 有21家券商对Apollo单独估值 , 中金提出的最高估值达539亿美元 。 这两大核心AI业务合在一起就接近900亿美元 , 任一估值都逼近百度目前市值的一半 。
而对于百度的成熟业务移动生态 , 因其盈利能力强 , 机构普遍认为它的估值贡献度至少在50%以上 。 也就是说 , 智能云、Apollo和移动生态加在一起至少值1800亿美元 。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 , 很多券商对百度AI新业务都没有给予合理估值 , 分歧主要在于百度前沿业务中的智能驾驶 , 质疑者因为行业普遍的货币化问题唱衰 , 而看好者看到了市场前景 , 将其比作“汽车界的安卓” 。

|AI起航,百度回港
文章图片
图3/4
来源 / 视觉中国
“技术型公司的技术甚至业务发展 , 和资本市场的看法 , 不完全同步 。 ”对此 , 一位技术型公司创业者表示 , 相比一级市场 , 二级市场更是如此 , 一旦技术投入没能转化为利润数字 , 估值很可能就是零 。
香港的券商分析师李阳的看法是 , 百度的自动驾驶是国内最领先的解决方案之一 , 从落地场景角度出发 , 这部分相对国内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 , 短时间内难以被超过 。
今年初 , 工信部发的征求意见稿《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规定 , 申请用于示范应用的车辆应在相应道路上进行过不少于240小时或1000公里的道路测试 , 最大受益者当属百度 。
针对小度这部分 , 去年四季度一级市场给了投后29亿美元的估值 , 百度仍然作为超级大股东 , 占股75% , 拿到估值22亿美元左右 。
百度的AI芯片业务也有新进展 。 3月15日 , 百度确认昆仑人工智能芯片业务完成了一轮独立融资 , 估值或已达到20亿美元 。
总的来说 , 不论是与四个多月前 , 股价140美元、市值470亿美元相比 , 还是以去年12月31日收盘价216.24美元、727亿美元的市值对照 , 百度在美股市场都是被低估的 。
三巨头BAT
港股就差百度一人
“只要是优质的资产 , 只要你上(港股) , 一定会成为追捧的目标 。 ”投资人文俊表示 。
过去 , 因为交易所审核规则的原因 , 国内很多优质的互联网公司 , 都选择到美股上市 , 即便港股连续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之一 , 但也没有留住那些明星企业 。 港股的基本盘一直是传统的地产和金融 , 除了腾讯以外 , 几乎没有能拿的出手的科技公司 。
投资者之所以疯狂 , 是因为港股已经今时不同往日 。 从同股不同权审核制度改革 , 到接纳一大批中概股二次上市 , 将一批内地科技巨头纳入恒指 , 港股的生态变了 。
今年 , 中国最敏锐的那批投资人纷纷摩拳擦掌 , 紧急进军港股 。 1月中旬 , 国内的一些公募基金突然开始连夜增配港股研究员 , 招聘帖中最显眼的需求是熟悉港股市场 。 仅在2021年1月份 , 港股有304家公司股价涨幅超过20% , 92家涨幅超过50% , 32家股价翻倍 , 涨到“用市梦率都不足以形容了” 。 2021年 , 成为公认的港股大年 。

|AI起航,百度回港
文章图片
【|AI起航,百度回港】图4/4
来源 / Unsplash
文俊提到 , 腾讯在今明两年盈利预测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 市值增加了接近1万多亿港元 。 主要原因是大量资金南下到港股后 , 多数在港股通里 , 而南下资金多数要买龙头股 。 “谁能更快入通 , 谁更有交易的筹码 , 内地投资者能更好参与这家公司的成长红利 。 ”根据新规则 , 如果百度3月份上市 , 最快6月份就可以纳入恒生指数 , 获得被动买盘 。
阿里、京东、网易等均已回归 , 再加上本就在港股上市的腾讯 , 老牌三巨头BAT中就差百度一人 。 港股又正缺一个硬核科技公司、AI巨头代表 。 在股价回升、港股市场升温、恒生指数改革的当口 , 百度启动回港二次上市 , 这个时机选择的是非常“划算”的 。
李阳对深燃分析 , 现在的AI入口 , 百度占齐了 , 未来1-2年内 , 若百度在两大创新业务上能保持住优势地位 , 并在变现上有质的提升 , 将进一步释放估值潜力 。 借助此次登陆港股市场 , 摘得“AI第一股”的名头 , 市场对它的估值也会逐步调整到正常水平 。
百度带着“AI第一股”这个非常容易理解的资本故事回港 , 就像是投石问路 , 这样的技术派一旦在港股得到认可 , 必然会带动更多技术力量将港股和内地作为上市首选地 。 于百度和市场而言 , 这无疑是共赢的机会 。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文俊、李阳为化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