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万物皆媒 ——山工艺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顾群业访谈


访谈|万物皆媒 ——山工艺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顾群业访谈
文章图片

顾群业 , 教授 , 艺术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13—2017届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HCII-DUXU(国际人机交互设计大会)中国副主席、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委员、搜狐畅游企业战略顾问
传媒更迭到如今 , 已进入一个繁荣兴旺、蓬勃发展的境界 , 借助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 数字艺术应运而生 。 特别是新媒体时代 , 媒体的创作门槛渐趋于无 , 其中 , 优秀作品有口皆碑 , 大众也愿意去为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作品买单 , 这样的作品通常是将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结果 。 探讨如何在现有的媒体上最大化的发挥艺术的长处 , 则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顾群业的“拿手好戏” 。
主持人:因为您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院长 , 所以想请教您 , 数字艺术与传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顾群业:我们一般都把传媒理解为报纸、电视、手机等等 , 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 , 我们所理解的媒体更为宽泛 , 叫做“万物皆媒” 。 就是说 , 什么都可以用来作为我们创作的手段、传播的媒介 。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一切 , 都是媒体 。 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密不可分 , 可以说 , 艺术史就是媒介扩展的历史 。
主持人:作为知名的数字艺术家 , 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 结合自己的实践 , 您认为应该如何对数字艺术进行定义和演绎?
顾群业:简单的说 , 数字艺术就是利用数字手段、数字技术进行创作 。 刚才说到媒体 , 我们就是用数字化的媒体来创作 , 跟用笔墨、宣纸画画儿是一个道理 。 但我们也会强调“媒介即观念” , 即媒体本身也会产生意义 。 比如我刚才说到的水墨画 , 它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 。 从这个角度讲 , 你无论用水墨画什么 , 画成什么样儿 , 你选择这个媒体本身就表达了你的立场、你的文化身份 , 所以媒体并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或传播的渠道 , 它本身就具有意义 。 我们常说技以载道、技进乎道 , 也可以理解为技本身就是道 。
主持人:作为一名教师 , 您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子 , 您对他们有什么希望和寄语?
顾群业: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 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 , 所以我们的学生只能与时俱进 , 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 。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传统 , 这一点我非常有感触 。 现在的问题不是创新不够 , 而是优秀的东西没有传承下来 。 作为我这一代 , 别说我们的学生了 , 我们的传统到底有什么?实际上 , 到我这一代就已经丢得差不多了 。 就是说 , 文化传承的链条断裂了 。 作为老师都不知道我们的好东西到底有什么 , 还谈什么传承?希望学生们能够投入精力学习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向我们的祖先寻找智慧 。
主持人:随着多元化的新时代发展 , 新媒体艺术方兴未艾 , 您认为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顾群业:新媒体艺术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 算是一个新兴事物 。 但我一直说 , 艺术的本质其实是不会变的 , 变化的只是形式 。 未来肯定会有更多花样儿 , 更加多元化 , 也更加光怪陆离 。 比如现在已经出现的生物艺术、人工智能艺术 。 我无法预测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更新的艺术形式 , 但真正能感动人的东西其实从来都没有变过 。
主持人:您曾说“技术达到一定程度本身就是艺术” 。 那么 , 数字技术和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结合 , 会如何影响大众审美和艺术欣赏眼光?
顾群业: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艺术跟技术的关系 。 我们所谈论的技术 , 主要是指媒体技术 。 新的技术(媒体)会推动艺术的发展 。 我们看艺术发展史就会明白 , 新技术在其出现之初 , 主要是给人带来新奇感 , 比如摄影技术 , 最初只是有钱人的玩意儿 , 后来被应用于商业 , 最后才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 你看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也是这样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赛 , 都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 这就是艺术史界经常讨论到的“席勒――斯宾赛理论” 。 我认为艺术源于游戏 , 也终极于游戏 。 继电影之后 , 下一个综合艺术就是游戏 , 游戏将成为艺术的终极形态 。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悟 , 不能算是一个学术观点 。 就是说 , 新的艺术形式会给大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 , 也会促使艺术更快地走进大众 。
主持人:在现实当中 , 部分作品打着“先锋”、“实验”的招牌让世人大呼“看不懂” , 您是如何看待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顾群业:“看不懂”就是一种体验 。 看不懂你才会去反复看它 , 去研究它 。 这跟数学、文学是一样的 , 艺术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解释方式 , 或者说是一种建构方式 , 肯定有它的体系 , 也是需要学习的 。 你首先要进入它的话语体系 , 在没有任何铺垫和积累的情况下贸然闯入 , 看不懂也很正常 。 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其实刚才都已经谈到了 , 艺术的发展就是技术创新(媒体发展)在推动 。 传统文化是根本 , 而技术只是那个“花样儿” 。 当然技术与艺术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 “技术达到一定程度本身就是艺术” , 技术也会成为“传统文化” 。
主持人:最近 , 双年展火爆泉城 , 您是如何看待一个城市和艺术展览、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的?
顾群业:我们之所以强调科技创新 , 只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 , 我们需要先由弱变强 , 经济发展起来才是硬道理 。 但有一点我们要搞明白:科技创新 , 重在创新 。 就是说 , 科技需要艺术的引领 。 李政道先生就说 , 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世界上的事情 , 道理都是一样的 。 大到国家 , 我们讲文化自信 , 讲文化实力 , 具体到城市的发展 , 当然也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 双年展火爆泉城 , 只是一个现象、一个点的反映 , 说明城市需要艺术 , 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 供应远远不够 , 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
主持人:你对文化济南建设有什么建议?
顾群业:济南近年在城市文化 , 文旅产业等领域颇有特色 , 可圈可点 。 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 逐步擦亮了城市名片 。
【访谈|万物皆媒 ——山工艺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顾群业访谈】数字时代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 基于数字化 , 网络化 , 智能化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 新媒体艺术、电影、游戏、短视频等数字产业蓬勃发展 。 济南在大文化视野下的新兴产业发展还有很多契机 , 我们应当抓住时代机遇 , 发挥地域特色 , 深化数字时代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
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 , 就文化谈文化只能是空谈 。 文化济南建设 , 除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 还是要从产业入手 。 比如数字艺术产业 , 这些能直接切入民生的先进业态 , 引进也好 , 自行培育也好 , 可以通过数字艺术产业园等方式统筹规划 , 招商引资 , 构建新兴业态 。 刚才说 ,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上的需求我们还远远不能满足 , 文旅产品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 因此 , 唯有“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 , 真正实现文化上的“强起来” 。 所以必须培育或引进新兴业态 , 有了“产业兴”的支撑 , “文化兴”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
主持人:赵林云、赵双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