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 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43岁 , 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38岁 , 机械组组长姚蕊37岁……
为了把自己纳入“青年人”的行列 , 他们翻遍了国内外对“青年”的年龄界定 , 最后姜鹏笑着说:“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说 , 16到44岁都算青年!”
在刚加入FAST团队时 , 他们从没纠结过这个问题 , 那时 , 姜鹏31岁 , 孙京海22岁 , 姚蕊22岁……
如今 , FAST建成了 , 他们也快要走出“青年人”的范畴 , 但是他们不苦恼 , 因为他们的青春写进了历史 , 因为新生代们也正在如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 , 继续为中国科技事业而奋斗 。
青葱岁月的苦与甜
早先参与望远镜建设的人 , 常津津有味地追忆十多年前的日子 。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就是其中一位 。
2009年夏天 , 于东俊毕业后入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 3个月后就被派到FAST现场 。 第一次出公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山清水秀的贵州……种种美好想象在于东俊脑海中反复出现 。 然而 , 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当时的大窝凼里 , 没有手机信号 , 吃住在临时板房 , 还要忍受各种蚊虫叮咬 。
相比于生活条件的简陋 , 技术挑战才是最熬人的 。
文章图片
青年科技工作者常年待在大山中 , 有时对未来也存着迷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009年 , 姜鹏博士毕业 。 一张招聘启事偶然出现在他面前:“一个500米直径的索网 , 能变形 , 抛物面可以在它的不同的部位形成 , 而且要求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500米”“变形”“毫米级” , 这些让姜鹏觉得“不可思议” 。 带着好奇 , 他加入了FAST工程项目建设团队 。 然而 , 很快他就发现 , 工程技术举步维艰 。
当时的一大“痛点”是索疲劳问题 。 FAST是个庞大的射电望远镜 , 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口盛满了水的锅 , 够全世界所有人喝一天 。 什么样的索网 , 能30年不坏、分毫不差地撑起这口大锅?
当时 , 姜鹏等人从市面上知名厂家买来十根钢索 , 然而 , 在疲劳实验中 , 所有钢索都失败了 。 这件事很快在天文圈里传开 , 很多人都说FAST要完了 。 顶着压力 , 姜鹏等人用两年时间没日没夜地钻研 , 经历了近百次失败 , 最终才像做梦一般研制出一款适用于FAST的成品钢索结构 。
一路走来 , 磕磕绊绊 , 但大家乐在其中 , “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 , 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 ”FAST 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说 。
那段日子很苦 , 再回首时却都变成了甜 。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 , 这样评价那段日子对自己的意义:“通过努力 , 我亲眼见证了FAST的成长 , 这样的大型项目给我提供了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 , 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 , 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 ”
【孙京海|中国天眼的青年力量:那时,他们二十郎当岁】
文章图片
2009年9月22日 , 姜鹏和同事在密云安装反射面板进行试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难点”最终成“亮点”
FAST的骨干们 , 在刚加入团队时 , 都只有二三十岁 。 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信任与呵护下 , 他们身上的闯劲和创造力 , 让FAST一次次逆境翻盘 。
在望远镜调试之初 , 孙京海遇到了一个难题:采购的高压滤波器定制产品寿命短、可靠性不满足需求 , 因为全世界都没有像FAST这样的特殊需求 。 如果用采购的产品 , 设备有失效甚至爆炸的风险;如果不用 , 望远镜观测质量得不到保证 。 怎么办?
琢磨了一段时间后 , 孙京海发现 , 问题出在元器件的选型和制造工艺上 。 于是 , 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发方案 , 从元器件开始做 。 可是 , 孙京海既非电气电子专业科班出身 , 也没有设计经验 , 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 幸运的是 , 包括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在内的前辈们 , 支持他干下去 。
于是 , 孙京海和同事一起 , 从头开始学 。 书本上的设计方法不好用 , 他们就创造新方法 。 通过几轮的测试、改进 , 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升 。 到了调试阶段 , 他们坚定的用了自己设计研制的产品 , 实现了工程所需的效果 。
姚蕊也遇到过类似的事 。 望远镜建设期间 , 她主要负责馈源舱研制 。 馈源舱相当于天眼的瞳孔 , 起到聚焦的作用 。 建设阶段 , 为了解决馈源舱的超重问题 , 姚蕊等人抛弃了多年的馈源舱设计方案 , 大胆地对馈源按照观测进行分组 , 并将馈源舱的圆柱体变成了“钻石三角形” 。
姚蕊忐忑地把新设计方案递给南仁东:“南老师 , 这样设计会不会不好看?”南仁东看完方案 , 沉默些许后说:“也不难看 。 ”至今 , 姚蕊都不知道南仁东是不是真的喜欢馈源舱的新造型 , 但他的支持让这个创造性的方案最终得以实现 。
忆及过往 , 每个人心里都感慨万千 。 “我们这一辈人接过FAST的工作 , 就要尽自己的力 , 发一份光 。 ”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说 。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也感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 , 潜心研究 , 自主创新 , 历时二十多年 , 攻克众多建造技术难题;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 把FAST运行维护好 , 以高质量观测数据、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 。 ”
文章图片
现场工程师常年在台址驻守值班 , 家人带孩子探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大窝凼里的新气息
2020年1月11日 , FAST通过国家验收 , 正式对国内开放运行 。 又一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来到这里 , 帮助FAST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 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迈进 。
2012年 , 20岁出头的孙纯加入FAST , 如今 , 作为工程师的她 , 主要的工作是给每个项目安排合理的观测时间 。 望远镜每一秒的观测时间都很宝贵 , 而每天等待观测的源就有几千个 。 不浪费观测时间 , 是他们安排观测计划的主要原则 。 每天 , 孙纯都要对计划逐一核查 , 一旦两个特殊要求的源出现观测时间冲突 , 她就要耐心地做协调 , 按规则给每个待观测源排好队 。
为了实现观测任务的高效安排 , 2020年初 , 孙纯参与开发出了观测项目管理系统 。 2021年3月31日起 , FAST正式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 她又参与开发了英文及观测项目申请评审系统 , 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申请、创建、安排、执行一条龙服务 , 保障FAST能产出更多成果 。
与孙纯一样 , 工程师黄梦林也常驻FAST现场 , 为天文学家们提供数据服务 。 2014年 , 她来到这里 , 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维护 。 那时 , FAST还没有数据中心 。 他们一步步开展需求分析、招标、上架安装、配置环境、提供服务、后期运维工作 。 接着 , 机房多起来了 , 设备多起来了 , 数据中心的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步步走到今天 , 黄梦林充实而自信 。
每次忙到快要崩溃时 , 黄梦林总会抬头望向窗外 。 综合楼的门旁 , 南仁东的雕像矗立着 。 看着南仁东的雕像 , 她会想起与他相处的点滴 , 也由此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 这辈子就值得了!”
所有成长在中国天眼里的青年人 , 都有他们的大理想和“小心思” 。 正如姜鹏所说:“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是要做一台好用的望远镜 , 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是希望后来者们用好这个设备 , 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我们也终将是过去时 , 如果说我们还有点奢求的话 , 那就是希望不会被忘记 。 ”(倪思洁)
文章图片
调试组历尽艰辛后终于实现望远镜联合观测 , 成员留影纪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责任编辑: 张蕃 ]
推荐阅读
- 概念股|孙佳山、张泰旗:警惕元宇宙可能带来的金融泡沫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孙琳智|我国成功发射天绘-4卫星
- 人物|孙宇晨宣布明年乘蓝色起源火箭上太空:花了2800万美元
- 直播|透过化学学历史?| 孙博士带你了解化学与人类发展史背后的故事
- 未来|孙宝国院士在抖音开讲 展望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
- 视点·观察|告别孙红雷携手罗永浩,杨浩涌的瓜子二手车变成中间商?
- 孙毅|即墨:千年古城美今朝
- 孙婧|信息技术如何成为大都市治理有力工具?市长论坛聚焦科技赋能
- 界面新闻|英国《金融时报》:软银股价跌不停,孙正义面临公开股票回购计划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