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甜宠剧:只要高甜片段足够多,男主颜值撑得住

【编者按】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速进化与迭代的进程中 , 影像化作数据 , 在云端存储、传输和被观看 。 古人曾感念交通之缓慢 , 惟有“孤云与归鸟 , 千里片时间” 。 如今 , 一切影像倏忽须臾间 , 便可从云端传至世界任何终端;更有来自亿万苍生的浮光掠影每分每秒被记录、创造、送上云端 。 云端影像 , 栖身于影视、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碰撞交融之时空 , 不仅是一种娱乐内容、新兴产业 ,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 甚至是我们的数字化存在 。
《云端影像:中国网络视频的产制结构与文化嬗变》一书综合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和影视文本研究的视角 , 聚焦于系列重要议题:政策、资本与技术如何形塑中国网络视频业及其生产和营收模式?玄幻剧如何创造性转化了中国传统文化要素 , 又折射着怎样的社会症候与集体焦虑?甜宠剧中理想化男性气质的变迁与当今女性意识及消费行为有何内在关联?人们从短视频创意劳动中究竟获得了什么?……
本文摘自该书第五章《霸道总裁甜宠我:男性气质的变迁》 , 由澎湃新闻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 。
言情+偶像+甜文=甜宠
甜宠剧发展至今 , 身上流淌着此前三种以言情为主的类型剧的血液 。

言情|甜宠剧:只要高甜片段足够多,男主颜值撑得住
文章图片

将情感的发生设定在高中和大学校园的甜宠剧 , 其代表作包括《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我只喜欢你》等 , 可以说是青春校园剧的发展和延伸 。 将情感的发生设定在工作场所的甜宠剧 , 如《奈何BOSS要娶我》 , 是以往偶像言情剧 , 特别是“霸总”剧的新变奏 。 而将情感的发生设定在古代或者架空的玄幻世界中的甜宠剧 , 是对古装剧和古装偶像剧的延续 。
在言情剧本身的发展和网络文学新类型的双重影响下 , 过去五六年来 , 我们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看到的热播言情剧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 和之前的言情剧相比 , 这些剧既做了加法又做了减法 。 和台湾青春偶像剧相比 , 这些剧拓展了时空设定 , 除了传统剧集所聚焦的大学毕业后进入的职场 , 还有不少剧集设置在大学校园和高中学校 , 主打“初恋”主题;更有不少剧集通过各种形式的“穿越” , 来到了古代的某个朝代 , 或者是历史上不存在的架空想象空间 , 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应对和古代“王爷”恋爱的问题 。 和日本“趋势剧”相比 , 这些剧的职场奋斗都有简化 , 全剧的重点都在主人公的感情戏上 。 和之前的古装剧相比 , 宫廷戏和后宫戏都更为“戏说” , 前朝大臣们的辩论未必显得很有智慧 , 后宫的宫斗也不太有“心机” , 前朝后宫似乎只是给男女主的相遇提供了一个有着特殊规则的特定场所而已 。
在这些言情剧中间 , 最凸显男女双方互相宠溺、互相信任的甜蜜爱情故事 , 从相遇相知一直拍到携手的剧便是“甜宠剧” , 延续了甜文类型小说没有悲情、不撒狗血的基调 。 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 , 那些含有大量情侣亲密互动情节的偶像剧 , 哪怕故事的主基调是职业剧情或宅斗剧情 , 也会被观众与媒体概称为甜宠剧 。

言情|甜宠剧:只要高甜片段足够多,男主颜值撑得住
文章图片

此外 , 近两年来 , 以职场商战、电竞行业等为主题的职业剧 , 在网剧中渐成气候 , 其中一些兼顾了商战与爱情的剧情 。 例如 , 定位在服装设计制作行业的商战剧《你和我的倾城时光》 , 以电子竞技的起起落落为主题的电竞剧《亲爱的 , 热爱的》 , 均因其“甜甜”的爱情戏份出圈 , 在网络讨论中跻身甜宠剧的领域 。
无论是只谈爱情的言情剧 , 还是既“搞事业”又谈恋爱的职场剧 , 近年来都承载了甜宠剧情 。
快发糖!别给玻璃渣
甜宠剧的首要任务便是打造符合年轻异性恋女性幻想中的完美男女爱情与两性关系 , 塑造异性恋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新时代男性形象 。
如前所述 , 其最大特点便是“甜宠”二字 。 “甜”指故事基调 , 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不会经历太多的波折和尖锐矛盾 , 剧情节奏轻松 , 展现超越现实生活之苦的美满甜蜜乌托邦 , 尽可能减少给人“添堵”的观剧体验 。 “宠”指男主角对待女主角 , 有无条件的忠诚、全方位的关怀 , 还有对女性人格的尊重 , 将女主角置于绝对的被宠爱的位置 。
这样的甜宠剧比起传统偶像剧 , 极大地纾解了广大年轻女性的婚恋恐惧与生活焦虑;让很多观众觉得人生虽然艰难 , 但幸好还有“纸片人”(只存在于小说中的完美男性)和幻想中的理想“男友/老公”(IP改编电视剧中的俊美男主 , 让观众代入其中)带来的安慰 。
伴随着甜宠剧的流行 , 网络讨论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 , 例如“××夫妇”“BE/HE”“高甜”“撒糖/发糖”“玻璃渣”……简单的词语背后隐藏着观众的焦虑与渴望 。

言情|甜宠剧:只要高甜片段足够多,男主颜值撑得住
文章图片

网络流行用语“CP”指的是couple , 表示一对儿、情侣 。 “××夫妇”便是组CP的方式 , 是观众乐于玩的一个小游戏 , 即从自己认定的一对情侣的名字中各找一个字 , 组成一个谐音的词语 , 加上“夫妇”二字 , 用来表示自己对这对情侣的认定 。 虽然叫“××夫妇” , 但这对情侣并不一定需要在剧中已婚;未婚的三角恋关系 , 也可以被观众按自己的喜好拆成不同的“××夫妇” 。 例如穿越剧《传闻中的陈芊芊》 , 剧中女主把自己和男主分别比喻为橙子和香蕉 , 因此观众亲昵地称之为“成(橙)交(蕉)夫妇” 。 古装断案剧《锦衣之下》中的陆绎和袁今夏 , 则被称作“六(陆)元一斤虾(今夏)” 。 “××夫妇”的叫法 , 包含着观众对剧中男女最终走向婚姻殿堂的强烈憧憬 。 虽然网民们号称自己“日常恐婚恐育” , 但却渴盼着自己喜欢的夫妇能最终走到一起、生儿育女 。 弹幕中不时飞过的“给我拜堂”“快点洞房” , 都是观众这一心情的写照 。
对“撒糖、发糖”的渴盼 , 体现着观众对男女主角进行亲密互动的强烈期待 。 所谓糖 , 就是制作方针对观众的期待和偏好不断创新 , 为男女主角的情感推进设计出的各种场景 。 这些场景对两性之间的亲密互动进行了细致的切分 , 从第一次相遇时的四目相交或意外摔抱在一起 , 到第一次手的触碰、第一次拥抱、第一次一起打伞 , 再到“摸头杀”“壁咚” , 闹别扭后的甜蜜情话 , 吻戏或其他浪漫戏 。 这样的亲密戏 , 时时凸显着甜蜜氛围 , 使得主角之间的亲密与浪漫成为常态 , 剧集日常冒着粉红泡泡 。 甜蜜片段让观众代入 , 令观众心动 , 是对观众追剧的奖赏 。

言情|甜宠剧:只要高甜片段足够多,男主颜值撑得住
文章图片

与“糖”相对 , “玻璃渣”指的是男女主角之间误会或互相伤害的时刻 。 观众虽知爱情剧情发展总要有停顿或后退的时刻 , 却仍表示自己努力“在玻璃渣中找糖” , 或在弹幕中呼唤编剧“别虐了” , 甚至扬言要给编剧“寄刀片” 。 也有编剧亲自下场 , 在社交媒体上回应 。 例如前述《传闻中的陈芊芊》的编剧特别在微博上用“南镇要当大编剧”的账号给观众留言 , 说“我从来 , 都虐不过两集的” 。 这个留言被截屏和转发 , 观众奔走相告 , 舒了一口气 。
电视剧观众还会询问看过原IP小说的书粉 , 这个故事是BE还是HE , 让已十分投入剧情、关心男女主人公命运的自己做好心理准备 。 所谓BE是指坏结局(bad ending) , 也即男女主人公没有走到一起 , HE是指好结局(happy ending) , 指男女主人公最终在一起了 。 观众似乎非常不能接受BE , 认为如果男女主人公没有在一起 , 就辜负了自己这么长时间来“真情实感”的追剧 。
对HE的渴望 , 或许是因为观众深深代入到剧情中去而不能忍受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 也或许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糖”的自己 , 希望甜宠剧能给自己带来心理补偿 。
物质性:倍速观看与拖动进度条
值得一提的是 , 由于甜宠剧大多为小IP , 改编自小体量的、不那么知名的网络文学 , 同时剧集投资小 , 编剧也不够资深 , 所以不少甜宠剧在剧情上经不起推敲 , 甚至存在叙事硬伤 。 但很多甜宠剧的观众并不在意剧情上明显不合逻辑的地方 。 这或许是因为 , 观众主要是来找“糖”或“舔屏”的 , 对剧情的逻辑不太在意 。 从网剧特有的“物质性”来看 , 弹幕上的吐槽和发泄 , 支撑起了观众继续看剧的动力;而“倍速观看”和“拖动进度条”这两个法宝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倍速观看”得以实现 , 是因为现在主流视频网站都提供了1.25倍速、1.5倍速和2倍速观看的选项 。 如果观众嫌弃剧情节奏太慢 , 或对话太啰唆 , 就可以选择倍速观看 。 虽然在倍速观看的模式中 , 人物对话的音调变得尖利 , 人物动作也更快了 , 但已渐渐在短视频消费中习惯了这种失真风格的观众并不介意 , 反而会觉得是在用更短的时间获取没有损耗的剧情信息 。 而无论是用电脑观剧还是手机观剧 , 观众均可自由操控进度条 , 跳过硬伤或无趣的剧情支线 , 甚至是不喜欢的配角的戏份;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段 , 还能反复观看 , 并在弹幕上留下“不多 , 也就看了十遍吧”的感叹 。 只要“高甜”片段足够多 , 男主人公颜值撑得住 , 观众就不会太在意其他的问题了 。
网络视频特有的观看方式 , 网络视频的物质性 , 给观众带来了传统影视所做不到的观看行为中的高度自主性 。 而这种自主性 , 竟然奇妙地抵消了甜宠剧中可能存在的叙事硬伤带来的不好的观感 。
【言情|甜宠剧:只要高甜片段足够多,男主颜值撑得住】
言情|甜宠剧:只要高甜片段足够多,男主颜值撑得住
文章图片

《云端影像:中国网络视频的产制结构与文化嬗变》 , 曹书乐著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