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汽车……华为什么都想试试?


|游戏、汽车……华为什么都想试试?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赵晋杰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一则“华为疑似做游戏”的帖子最近在知乎爆了 。 截至目前 , 其浏览量已达数百万 。 继造车之后 , 外界又把游戏解读为华为正在寻找的新增长方向 。
但现在就下判断 , 认为华为加入游戏自研赛道 , 还为时尚早 。 “华为定义的游戏更加泛化 , 类似于场景数字化改造 , 着眼的其实是游戏化场景的开发打造 。 ”接近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知情人士李鹏告诉字母榜(ID:wujicaijing) , 就像支付宝里开发有蚂蚁庄园 , 未来的华为门店也会实现购物的动画虚拟效果 , 自然需要招揽游戏主美、游戏策划等专业人才加盟 。
不过 , 华为的扩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自2019年5月12日被BIS(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列入“实体清单”以来 , 华为在过去两年内相继启动海思芯片、鸿蒙操作系统等Plan B备胎计划 , 并发力5G工业应用、能源业务、视频内容生态、汽车产业链等诸多新领域 。
2019年前的华为 , 犹如一个有限游戏参与者 , 横向扩张比互联网公司克制得多;2019年后的华为 , 则更像一名无限游戏参与者 , 开始与界限斗争 , 被置身于更大的不确定性中 , 不得不到处探寻惊奇感 。
眼下 , 云服务成了华为寻求增长新曲线的重心所在 。 除了新任CEO余承东在内部高喊“云是未来”“力争世界第一”的动员口号外 , 普通员工也明显感受到公司层面资源倾斜的加重 。

|游戏、汽车……华为什么都想试试?
文章图片
图2/5
余承东
“在手机业务没被打压之前 , 作为战略预备的长期规划的云 , 内部并没有明确的KPI考核指标 , 今年以来围绕价格战、区域份额争夺激烈很多 。 ”华为云内部员工郑刚如此形容 。
云与企业业务的联动也在加强 。 毕竟 , 在消费者业务遇阻、运营商业务增长触顶后 , 华为三大BG中 , 只有企业业务2020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 , 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 。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 , 4月9日华为云新一轮人事调整中 , 企业业务总裁彭中阳兼任Cloud BU行政管理团队副主任 , 以加强企业业务与云服务的联动效果 。
据华为高管透露 , 2021年企业业务营收目标定为200亿美元 , 要想实现逾30%的年增长指标 , 郑刚认为 , “云将是其中的贡献主力 。 ”
除了基于ICT主体相关的业务无限延展外 , 华为近期还罕见谈起了允许部分业务体系走向资本市场的话题 。
这一消息得到了李鹏的确认 。 他告诉字母榜 , 华为寻求独立上市的分拆业务将会从消费者业务中剥离 , 其中 , 云衍生业务、造车增量部件都是潜在标的 。
按照华为创始人任正非2019年6月份的预计 , 经过两年版本切换、磨合后 , 2021年将是华为实现恢复增长的重要节点 。
A
以此去看华为云今年的剧烈调整 , 或许就不难理解为何过去4个月的变动 , 比以往4年都要多 。
尽管华为踏进云计算的时间只比阿里晚一年 , 但正式决定战略投入公有云却已经是在2017年3月宣布成立云BU时了 , 而真正快速发展还要等到2019年以后 。
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 4月份发布的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追踪数据显示 , 华为云(4.2%)已经位列第五 , 仅次于亚马逊(40.8%)、微软(19.7%)、阿里云(9.5%)和谷歌(6.1%) , 市场份额增速第一 。
华为云快速崛起的速度开始引来互联网巨头的侧目 。 来自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云事业部的赵凡表示 , 自己所在公司也就从4月份 , 即华为云进入全球前五、中国前二后才认真研究华为云 , 之前对华为云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挖脚对方的销售专员上 。
华为云表现出来的强大市场进取心 , 甚至已经让阿里产生了焦虑 , “阿里云都已经慌的不行了 。 ”接近阿里云高层的投资人江一表示 , 政务云是华为的强势领域 , 阿里云内部更焦虑于商业云份额被华为抢夺 。
在招聘市场 , 华为云出来的销售往往都是抢手货 。 “现在(我们)就是销售找华为的 , 研发找阿里的 。 因为华为有政府方面的资源 。 ”赵凡解释到 。

|游戏、汽车……华为什么都想试试?
文章图片
图3/5

目前的云服务市场 , 来自政务、金融、互联网TMT的客户占了大头 。 江一告诉字母榜 , 华为目前在政务云垂直领域已经实现了正向盈利 , 而余承东最近提到的“华为云过去一年全球增速排到第一” , 靠的也是政务云的支撑 。
在高端芯片断供的特殊时期 , 以云服务为中心的软件能力开发 , 正在成为华为转型重心 。
晚点LatePost曾报道 , 任正非在去年11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到 , 华为需要从一家硬件先进公司转型为软件先进公司 , “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我们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 ”
首当其冲的就是领导人选的确定 。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3月份在接受采访时坦承 , 华为的传统优势是硬件 , 董事会成员几乎都是硬件出身 。
而华为一贯有“先定领袖再立项做产品”的行事风格 。 为了让云业务进一步发展 , 任正非派出了手下最强两员大将——徐直军、余承东 , 分别担任华为云的董事长和CEO 。
B
这场发生于4月9日的人事调整 , 让外界嗅到了华为云可能要独立运作的苗头:董事长加CEO的配置 , 像极了一家子公司的架构 。
在4月25日接受媒体采访中 , 华为云BU总裁张平安称:“云业务的投资和发展速度正在加速 , 如何能让华为云得到更好的发展 , 内部还在探讨 , 暂时没有定论 。 ”
华为云高管模棱两可的回答 , 让外界猜疑更甚 。 毕竟从2020年财报来看 , 华为销售收入增长陷入十年新低 , 营业利润更是首次下跌 , 而且经营活动现金流大幅下降61.5%至352亿元 。
华为所有的举措 , 在投资人江一看来 , 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允许内部业务什么赚钱干什么;二是赚取更多自由现金流 , 不排除允许部分业务体系走向资本市场 。
而在政务云已经实现盈利的基础上 , 江一认为华为分拆商业云独立运作的可能性更大 , 但也存有不确定性 , “比如商业云长到一定程度 , 华为现金流回血增长 , 可能就先不拆了 。 ”这或许也是张平安所谓的“内部尚无定论”的原因之一 。
对于上市公司MBO(即管理层收购)而言 , 拆分出来的一般都是优质资产 。 但华为是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 , 通过工会委员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 , 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 。
去年6月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 , 公司注册资本从约293.5亿元增至约315亿元 , 任正非个人持股比例从0.94%降至0.88% , 工会委员会持股比例从99.06%增至99.12%
同时 , 华为又是一家将自由现金流看得比其他人更重的公司 , “所以好的业务它会自己留着 , 拆出来的都会差一点 。 ”李鹏表示 , 华为目前可拆的板块基本都集中在消费者业务 , 像云衍生、造车增量部件等等 。

|游戏、汽车……华为什么都想试试?
文章图片
图4/5

秉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现在赚钱的它要抓着 , 然后未来赚钱的 , 他会放出去” , 李鹏告诉字母榜 , 说白了对眼下创收现金流帮助不大的业务 , 华为就有可能直接推向资本市场 。
除了云业务调整被视为华为可能要拥抱资本市场的征兆之外 , 任正非4月25日签发的一封题为《用干部队伍激活的确定性 , 应对环境与商业变化的不确定性——任总在干部管理工作思路沟通会上的讲话》的文件 , 更是进一步坐实了外界的猜测 。
文中有一段提到“我们所有干部都不要说假话、做假账 , 要踏踏实实工作 。 凡是做假账的干部就下岗 。 如果将来一部分业务慢慢走上资本市场 , 做假账可能就不是纪律问题 , 而是涉及法律问题 。 ”
“印象里这是华为第一次提到资本市场 。 ”郑刚向字母榜回忆到 。
C
留在郑刚印象中的另一个“华为第一次” , 是发生在两年前的海思备胎芯片 , 一夜间全部转“正” 。
在此之前 , 华为都是悄悄研发Plan B计划 , 从未进行大范围商业推广 。 任正非曾讲到:“我压着公司很多先进技术不能大规模投产使用 , 只能小规模试用 , 美国把我们列入实体清单以后 , 我放开了对它们的压制 。 今天冒出来一个5G独立网络 , 明天冒出来一个Atlas , 后天又冒出来一个昇腾 , 泰山(服务器) 。 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 只是过去一直压着它们 , 实际上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 。 ”
如今 , 置身环境与商业变化都不确定性中的华为 , 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启动一批Plan B计划 。
2019年5月之后 , 华为先后上马了海思芯片“扶正”计划、鸿蒙OS+HMS生态计划、华为视频百花号计划、5G工业应用计划和汽车产业链计划等等 。
其中 , 汽车业务与云业务成为外界瞩目的两颗明星 。
早在2010年7月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时 , 崛起中的华为就曾受到来自海外机构的监管压力 , 当时华为一半营收来自海外To B市场 , 任正非由此将目光转向国内 , 转向To C , 开始松口做智能手机 。
相似的历史再次上演 。 在高端手机业务因海外打压难以为继后 , 华为开始重新挖掘To B潜力 , 联合车企共同卖车 。 余承东在华为旗舰店上新首款智选车型赛力斯SF 5时坦言 , “多次制裁后 , 华为手机业务受到影响 , 思来想去 , 决定卖车 , 可以弥补手机业务销量受到影响造成利润上的下滑问题 。 ”
任正非偏爱《孙子兵法·势篇》 , 其中一句话写道:凡战者 , 以正合 , 以奇胜 。 故善出奇者 , 无穷如天地 , 不竭如江海 , 颇似华为的无限Plan B计划 。

|游戏、汽车……华为什么都想试试?
文章图片
图5/5
任正非
但华为的备胎计划并非真的没有边界 , 肆意扩张 。 它遵循一个共同的延展率原则 , 即跟原有主业有共享内容 , 如客户共享、成本共享、技术共享、渠道共享、经营者共享等 。
这也是李鹏不认同华为当下会做游戏的原因之一 , 因为无法降低边际成本 , 这也是小米等手机厂商选择独代、财务投资而非下场自研的共通点 。
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之后 , 任正非随即签发了一封主题为《不懂战略退却的人 , 就不会战略进攻》的文件 , 特意提到华为未来的产业组合 。
任正非提醒所有管理层 , “既要有短周期的智能终端 , 更要有中周期高粘性的联接和计算业务 , 同时我们也要有相对长周期的车联网业务 , 但总体上要围绕华为三十年来构筑的ICT核心技术来布局 , 要聚焦 , 要坚持做强产业 , 而不是做广产业 。 ”
做强的最直观目标是什么?任正非的回答是每一个产业都要“世界第一” 。
余承东2011年刚一接手华为终端业务 , 就在内部讲话中提到 , “世界上没有人记住第二 , 都记第一 。 ”
今年1月底 , 被任命为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后 , 余承东又发了一封部门公开信 , 再次喊出“华为云要做到世界第一”的目标 。
只不过 , 十年前余承东迎接的是内外部不断的质疑和批评 , 十年后 , 他面临的却是无限拔高的期待 。
【|游戏、汽车……华为什么都想试试?】随着云服务厂商变得越来越集中 , 选择越来越有限 , “每个决定是否在策略上正确的机会成本也在越来越高” , 这种期待一招不慎 , 可能就将演化为无尽的失望 。
(李鹏、郑刚、赵凡均为化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