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郭静原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更为集中的今天 , 各种灾害风险交织、叠加 , 给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 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近日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 。  
采访人员:当前 , 我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如何? 
李泽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 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 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 。 其中 , 气象灾害在所有自然灾害中的占比很大 , 约为71% , 是当前防灾减灾的核心 。 比如 ,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由降雨诱发 , 赤潮、蓝藻等生物灾害的发生往往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 。  
2020年 , 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地质灾害、风雹、台风为主 。 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2800亿元 , 超过近10年均值 。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 全球气候变化天气演变规律也有改变 , 增加了天气预报的难度 。 我国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 。 气象致灾会对公共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和群众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  
采访人员:我国应如何科学认识和防范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李泽椿: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但人类可以利用规律减少不利影响 。  
近年来 , 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都出现新的变化 , 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 。 特别是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局地、极端、突发强对流天气等形成的自然灾害 , 具有连锁性和预报手段的缺失性 。 把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纳入国家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 , 是我们国家的紧迫需求 。 做好自然灾害防控 , 也是相关科技人员和有关行政部门的神圣职责 。 加强科学研究 , 建立自然灾害的防控体系 , 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和服务精细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  
坚持依靠科技、立足预防、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 建立科学的、技术先进的、服务有效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体系是当务之急 。 我们需要认识到大气的复杂性和研究问题的困难性 , 积极探索大气变化多学科融合、多技术结合 , 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和相关部门对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以及应对能力 。 把过去抗灾救灾的组织方式提前关口 , 通过对自然灾害规律的认识研究 , 形成可预报预警的行动 。 政府主导制定紧急应对策略 , 有计划地预防抗灾救灾并进行灾害重建 , 群众也能在第一时间就地防御 。  
采访人员:目前 , 我国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泽椿:经过几十年发展 , 各界共同努力 , 我国防御自然灾害工作取得诸多成效 , 但尚存在一些问题 。  
对于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 , 我国乃至世界尚有众多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尚未解决 , 大气演变的复杂性 , 多学科、多技术融合等问题尚未理清 , 导致总体预报预测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 同时 , 预警发布机制尚不能给灾害防御和应急提供充分的时间准备 ,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技术规范不一致、标准不一致的情况 。  
气象灾害频发 , 不仅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 也给电网、铁路航空等部门带来严重影响 。 各部门对天气预报的需求各有特点 , 灾难面前 , 社会各个层面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默契配合尤为重要 。 如果各部门不共享自然灾害观测资料 , 决策部门收集的信息就不完善 。 目前 ,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的综合一体化防控机制尚未形成 , “政府主导、发动群众、社会协作”尚未形成防灾减灾应对合力 , 统一标准的、科学的与人文社会的共享数据库也没有形成 , 妨碍了科学分析和决策 。  
采访人员: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之一 。 “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 我国防灾减灾的发展重点有哪些? 
李泽椿:面向2035年 , 我们需要建立科学技术先进、全面快速有效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工程体系 。  
针对造成大气、海洋及各种衍生灾害的机理研究和预报预警需求 , 建设新一代高分辨率、高效率的灾害探测技术体系;发展无缝隙高精度数值预报技术 , 建立天气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海气耦合实时预报系统;建立局地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 , 针对城市小区域局地极端天气的预报预警系统等 , 以突破全球灾害性天气、局地突发性强天气事件的预报技术瓶颈;构建基于受灾体或受灾对象的灾害影响动态预报或风险预警技术;开展多灾种、灾害链综合风险的动态评估技术研发 , 构建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急和后处置决策体系 。  
“十四五”是筑牢安全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 。 要在监测方面建立完善的天基、地基、空基综合地球信息观测系统 , 实现灾害潜势、发生、演变的实时、多源信息融合的综合监测与评估;在预警方面 , 基于灾害监测评估和情景模拟基础性大数据库 ,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实时监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 形成标准化的预报预警产品;在服务方面 , 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精细化需求 , 形成动态风险的预评估系统和应对防御服务体系 。  
采访人员:在推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提升、优化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 您还有什么建议? 
李泽椿:面对灾害风险 , 要突出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风险防控工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 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 调动各部委和各地方积极性 , 建立全时效高精准灾害预报预警、灾害“三高”(高影响行业、高风险区域、高敏感对象)快速判识以及面向“三高”的灾害防御体系 。  
【|以科技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具体到操作层面 , 少不了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 。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必然性、长期性、频发性、严重性 , 树立起共识性的指导思想 , 帮助中小城镇应对自然灾害 。 在城市发展建设时 , 要深入考虑气象条件 , 加强城市建设对气象环境、资源能源、减灾防灾等利弊的评估与规划 。 坚持以防为主 , 坚持未雨绸缪、关口前移 , 做好防灾避险的科学普及工作 , 以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