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芯片到科技发展 , 都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支撑 。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 , 必先成为仪器强国 。 仪器行业和科研团队该何去何从?
2021年4月 ,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揭牌成立 。 这不是国内第一所设立集成电路研究的高校 。 复旦大学早在2019年就设立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 。 综合来看 , 两所高校研究覆盖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环节 , 着重解决稀缺人才和技术的问题 。
文章图片
2020年10月任正非在C9高校校长座谈会上讲到 , “中国芯片设计已经世界领先 , 芯片制造也是世界第一 , 存在的问题是制造设备与基础工业” 。 从中国芯片发展来看 , 近年来取得可喜进步 , 但是卡脖子的“设备”问题没有一直大的突破 。 我国芯片发展饱经风雨 , 时常让国人忧虑 。
文章图片
芯片制造技术是当今世界微加工技术的最高水平 , 是世界高科技国力竞争战略必争的制高点 。 据中国商业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 , 2020年我国芯片进口5435亿块 , 比上年同期增长22.1% 。 绝大部分高端应用级芯片依赖于进口 。
文章图片
芯片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主要环节 , 也涉及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 , 以及下游的应用行业 。
我国芯片封装测试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差距最小 , 具体类似的竞争力;芯片设计环节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差距;芯片制造上的核心生产技术与国际领先公司差距最大 , 有1.5代以上的差距 。
芯片是高度国际化和研发导向的产业 , 面临着来自技术和产业链的双重挑战 。 中国发展芯片制造设备困难重重 。 美国、荷兰和日本等掌握核心设备和技术的国家 , 联合对先进芯片的生产设备进行严格出口管制 , 所以美国制裁华为中兴这样的操作实在太轻松了 。
目前 , 芯片应用不再限于计算 , 扩展到智能汽车、智能移动终端等应用领域 。 企业需要攻克的技术进一步增多 。
【仪器|中国芯片之困:科技强国必先仪器强国,仪器从业者与科研人员责无旁贷!】领跑一步 , “赢者通吃” , 落后一招 , “全盘皆输” , 是芯片产业生态的“丛林法则” , 因此预先布局、掌握领先的核心技术是芯片市场制胜砝码 。
文章图片
2020年8月 , 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 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 , 深化产业国际合作 ,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 。 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对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关注越来越多 , 定会有突破性发展 。
值得注意的是 , 我国科技行业的发展困境不单是在芯片领域 , 我们更应该把视角放大到各领域科技发展层面 。 仪器设备是先进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本工具 。
坦白的讲 , 我国很多领域的仪器设备技术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 虽然我国是制造大国 , 但中国制造在西方的商场里 , 德日制造在中国的工厂里 , 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实验室里 。 这样的调侃 , 令人唏嘘 , 但我们不得不直面我国仪器设备的困境 。
单拿“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实验室里”的科学仪器来说 , 技术难度和重要性也不比芯片行业小 。 全球科学仪器行业Top20公司中 , 8家美国公司 , 7家欧洲公司 , 5家日本公司 , 中国公司没有一家入选 。 而且 , 全球前十名科学仪器制造商 , 占行业销售额78% 。 行业垄断不言而喻!
历史反复向我们展示:谁掌控先进的科学仪器 , 谁就占据科技发展的高地 。 然而 , 我们在此关键领域落后在起跑线上 。 这种切肤之痛 , 在科技产业奋力追赶、试图打破发达国家围追堵截的当下愈加真切 。 科技战正在进行 , 我们手中的武器却是都是对手造的 。 现在再也不是”没有枪没有炮 , 敌人给我们造“的时代 。 如果有一天科学仪器也被断供 , 谁来托起中国科技的明天?
文章图片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认为 ,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 , 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 。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科研仪器 , 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 。 ”
仪器强国需要一个过程 , 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 。 国产仪器发展同样面临多方困境 。
行业之困
“前堵后截”是目前中国仪器设备行业面临的很大问题 。 “前堵”意味着 , 国外的龙头企业在技术优势、品牌认可度、渠道建设等方面已经有较大壁垒 , 国产仪器要在短期内突破非常困难 。
“后截”意味着 , 当国内产品的技术具有优势之后 , 国外产品开始降价打击 , 或者迅速推出新型号 , 更新产品进行降维和升维打击 。 在市场的疯狂打压下 , 国产仪器产品想要能够跨越“外国货”的鸿沟就变得异常困难!
从业者之困
坚持仪器研发科研人员和行业企业面临很大压力 。 科研人员选择仪器研发 , 可能就选择了沉默功名 , 很难发表论文 , 也很难取得国字头的项目资源 。 国内企业选择仪器研发 , 可能就选择了投入大 , 风险高 , 艰辛高压的发展道路 。
是不是国产仪器设备就没有出路了么?当然不是!
我们必须要相信中国市场自身的调控力量 。 如果说中国过去三十年没有关注仪器设备行业的自主发展 , 那么未来十年一定是国产仪器设备产品最黄金的时期!
虽然我们在芯片、高端表征设备等仪器领域较国外品牌存在差距 。 但是 , 反观中国面板行业、锂电行业 , 大家就会有信心了 , 因为在这些行业里我们国产化的比例已经非常高了!商品最大的原动力还是市场 , 我们可以很自信的说 , 中国是各行业上下游仪器设备最全的国家 。
当中国开始专注于一个领域时 , 往往可以给上下游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助力 , 这是其它国家不存在的优势 。 所以 , 中国往往主导哪个产业 , 这个产业就会迅速崛起 , 并且快速占据全世界市场的前列 。 而产业的崛起 , 一定会带动上下产业链的发展!
2011年 , 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 支持原创性的仪器研究 , 及其工程化产业化 。 各大高校、部分企业也加入一起国产化的行业中 。
文章图片
笔者认为,中国科研仪器国发展 , 必须要从不同维度进行突破 , 解决基础研发、资本投入、服务能力、市场渠道四个问题 。
基础研发
高端科研仪器研发 , 要依托基础研究的进步 。 基础研究不足是阻碍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的重要因素 。 关键部件直接决定了仪器的技术含量 。
文章图片
我国大多数仪器的关键核心器部件依靠进口 , 整机技术水平难以突破 , 利润也被大大压榨 , 难以支撑起后续研发投入 , 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 所以核心基础部件的研发进程 , 从根本上决定国产仪器的独立竞争力 , 需要更大关注与投入 。 国家新基建三大任务之一的”创新基础建设“ , 让行业看到了希望 。
资本投入
这个行业虽然重要 , 但是单个公司的营收并不高 。
当今世界最大的科学仪器公司的营收 , 放到中国房地产行业 , 只能排在30名开外 。 研发周期长、规模很小、技术壁垒很高 , 因此很难成为一个受资本关注的产业 。 能坚持潜心做科研仪器研发、生产的企业大多靠情怀 。
所以 , 如何激发资本圈对我国高端科研仪器的整体投资热情是获取更多市场资本投入的关键 。 近期 , 科创板上市的科研服务公司的市盈率持续走高 , 有很多投资机构开始关注行业创业的BP……似乎让我们的看到资本市场的信心在增强 。
服务能力
国产高端科研仪器 , 前期较难获得用户的信任 。
其一 , 与国外成熟仪器相比 , 部分国产仪器在性能指标、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存在差距;其二 , 科研人员受到研究习惯影响 , 出于保持与文献一致的实验数据等考虑 , 往往会选择国外品牌型号的仪器 。
文章图片
所以 , 提升细分领域的技术服务能力 , 减少科研人员的顾虑和控制国产品牌使用风险 , 是一个国产设备厂家需要长期坚持的课题 。
市场渠道
仪器设备单个产品市场容量不大 , 还要在中国这么广阔的市场进行经营活动 , 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
一般外企的销售人员 , 一年的差旅费接近三四十万 。 请问 , 有多少国产仪器公司是可以承担得起的?笔者认为 , 中国仪器设备产业的发展 , 对下游市场渠道的依赖程度就会很大 。
借助平台的力量 , 建立稳固、通畅的市场渠道 , 支持多个产品的市场推广 , 像连锁超市一样 , 产品投放在现有的市场渠道上去 , 连锁超市做好市场推广、产品服务、售后服务等相关工作 。 这样就能够获得市场收益的最大化 。
另外 , 中国的科研机构里不缺自主研发的产品 , 主要是在渠道端缺少强有力的保障 , 如果能够打通高校实验室的工程样机 , 到市场渠道的商业化落地 , 那么中国仪器设备产品的“产学研”才能够真正落地!因为市场才是检验产品最好的老师!
仪器强国 , 科研人员和仪器设备从业者责无旁贷 , 过程虽然艰辛 , 但也并不孤单 。 高端科研仪器靠进口的现状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在科研仪器国产化的道路上 , 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
作为仪器设备行业的一份子 , 我们的力量或许微薄 。 但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 , 仪器行业也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一直在默默坚守在国产仪器研发、生产的企业 , 也应该值得更多的的尊重!
内容来源:微信公号 仪器买卖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 , 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 , 请向原作者申请 ,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推荐阅读
- Samsung|三星预告1月11日发布Exynos 2200芯片组 RDNA 2 GPU加持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芯片|Exynos 2200 来了!三星官宣 1 月 11 日发布新 Exynos 处理器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