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中山智慧”赋能下的“未来医院”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 上海11家试点医疗机构正在实现——便捷就医“七场景” 。 各家医院探索不同路线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 , 数字化赋能后的智慧医院“长什么样”?医疗+数字化这道“1+X”开放题 , 能催生出什么?
近日 , 采访人员走访中山医院时发现:数字化赋能医疗实现多种可能 , 便捷病家就诊的同时 , 更深度融合至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 孵化成为国产医疗产学研“试验田” 。 采访人员同时获悉 , 本月起 , 由青浦区政府、中山医院共同建设的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将正式全方位、全流程服务预约患者 。
“三步走”重构就诊流程
数字化医疗重在让市民可感、可知、可及 。 采访人员跟随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刘先生步伐 , 找寻数字化在中山医院带来的患者就诊流程重构 。
入院第一步 。 位于医学院路上的门诊大厅内 , 国产研发“智能流调门禁系统”把守第一关 , 红外线多人测温模式 , 以最快速度对所有进入院区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测 , 同步到各个科室后台实现人员分流 , 确保疫情期间就诊安全又流畅 。
入院第二步 。 “如今看病很方便 , 门诊环境也好多了!”刘先生道出病家真实感受 , 这源于数字化赋能后的“精准预约” , 将患者需求、时间与医生资源精准匹配 。 据悉 , 中山医院智慧预约诊疗服务生态涵盖三个环节:精细化、人性化的号源管理 , 诊间一站式医技检查 , 智能化分时到检和分诊系统 。 可以说 , 这三个环节重构了传统患者就诊流程 。
以刘先生为例 , 看病进入预约App后 , 进入“精准预约模式” 。 通过回答简单的几个问题、上传一些必要的超声检查、病理诊断等报告资料 , 就可以被精准分诊至具体专家;如属一般术后随访 , 则先引导至普通门诊 , 完善相关检查后再分诊至专家门诊 。 中山医院门诊部负责人介绍说 , 目前医院所有类型门诊均可预约 , 病家自助支付比例已超50% 。 自助付费与预约制兼备 , 问诊流程生态升级 。
入院第三步 。 刘先生挂完号来到诊间 , 智能化分时到检、分诊系统开始派上用场 。 “没有签到 , 系统不会叫号 。 同样地 , 回诊也需要签到 , 科学设置确保患者可按序就诊 。 ”此外 , 诊间一站式医技检查也省去了病家往返奔波 。
数据“说话”最有说服力 。 以往患者来中山医院看病 , 一早现场挂号 , 等到中午甚至下午才看上病 , 如此情况并不少见 。 如今通过网络预约+自助付费 , 普通门诊预约患者只需等候10多分钟即可问诊 , 流程大大缩短 。
“AI医生”管理全流程
智慧医院除重构流程外 , 深度融合、开发大数据“后道工序”更是看不见、却让病家感受得到的隐藏功能 。 该怎样将智慧基因融入医院管理?近两年来 , 中山医院亮相新成员——AI医生 , 述说问诊中的颠覆理念 。
穿上白大褂 , “小未医生”“小来医生”兢兢业业工作在神经内科门诊 , 机敏反应、灵巧操作 , 它们已与病家建立起了信任 。 这两位“医生”来头不小 , 是由中山医院联合复旦大学类脑研究团队等自主研发而出的人工智能 , 它们可通过自动获取分析患者行走时的步态特征、读取患者面部表情和语音 , 分析言语复述情况 , 判断是否存在脑功能障碍 , 还能对影像学的结果进行智能化判读 。
“目前我们AI医生的诊断特异性已达95% , 未来还将进一步提高 。 ”中山医院党委书记、神经内科汪昕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有了‘小未’和‘小来’ , 智能化定量评估及辅助检查解读时间都能缩短 。 它们还能帮助减少个体间评估差异 。 利用大数据AI临床决策 , 我们得以实现疾病早期预防和诊疗 , 真正造福病家!”
同样亮相的 , 还有心血管专业“小葛医生” 。 这是由中科院院士、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领衔开发的人工智能 。 而今 , “小葛”已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临床考试 。 “AI医生在慢病管理、辅助诊断乃至手术领域 , 均大有可为 。 ”葛均波说 , “AI助力将可为患者从预防、发病、诊断、治疗到院外康复的疾病管理全流程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 ”
据悉 , 中山医院迄今已有数十个自主研发的AI临床应用 。 例如 , 肝脏外科涵盖知识图谱、影像AI、专病库、科研平台的“肝肿瘤人工智能应用系统” , 可协助医生更高效、精准发现可疑病灶;内分泌领域 , 基于大数据治理和决策树模型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推荐平台已经建成……
AI临床应用结合大数据 , 极大延伸了医疗服务“上下游” , 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 葛均波举例:以心血管疾病为例 , 从患者可穿戴设备信息、远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到CTA、DSA、IVUS、OCT数据采集与标注 , 能追溯到患者发病最初 , 利用智能应用再落实疾病防治、管理、后续康复等 。 “从看病到看人 , 人工智能好比多位医生一路保驾护航 , 为病家带来更多健康呵护体验 。 ”专家说 。
【流程|“中山智慧”赋能下的“未来医院”】孵化“可插拔”能力中心
中山医院综合实力常年在国内医院排行榜位居第一方阵 , 创新诊疗模式具有引领示范性 。 怎样输出中山品牌、发挥中山诊疗更多辐射效应?去年秋天 , 位于青浦朱家角的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贡献了现场模板 。 这一极具现代感的“未来医院” , 集结多个国产研发头部产品 , 同时摸索出一套实用的远程协同模式 。
家住长三角示范区内的徐阿姨 , 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脑中风后遗症 , 她入住智慧互联网医院 , 享受的却是清一色中山品牌服务 。 这是如何做到的?采访人员在智慧互联网医院发现 , 远程查房系统通过5G技术加持 , 实现患者、床边医生与屏幕内中山本院医生对讲 , 毫无延时交流 。
中山医院心内科医生王蔚说 , “以往去青浦查房会诊 , 需要来回跑 , 很多时间浪费在路上 , 而今有了智慧5G系统 , 皆可通过设备直接对接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过去B超操作很难实现远程 , 如今这不是幻想 , 所有诊疗环节信息均能实时对接 。 ”
“我们希望未来这一模式可在更多地区复制 。 ”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说 。 打个形象比方 , 这一模式犹如“可插拔”的能力中心 , 只要插上就能实现升级 。 数字化后续爆发力可以预见:能极大解放人力 , 实现中山医院各项能力快速复制后的辐射效应 。
就在本月 , 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将正式接诊预约患者 。 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表示 , 这块“智慧医院试验田”内 , 将通过“重患者体验、重快速服务、重互联互通”整体定位 , 采用“云、大、物、移、智”、5G网络等新兴技术 , 稳步推进远程医疗协同、数据互联互通 , 以此为“1+X”城市医疗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中山牌”的智慧答案 。 (采访人员 顾泳)
_原题数字化转型探索“可插拔”诊疗模式 , 病人身在朱家角可接受远程查房会诊B超检查
“中山智慧”赋能下的“未来医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