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解读“十四五”】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人工智能让城市建设更有温度

光明网讯人脸识别、智能家居、移动支付、自动驾驶……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 5月20日 , 以“智能新时代:赋能新发展、智构新格局”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开幕 , 各路嘉宾共话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未来 ,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升级 。 在“十四五”规划中 , “智能”、“智慧”相关表述达到57处 , 人工智能也被列为数字经济七大重点产业之一 。 这无疑都加速了AI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的进程 , 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
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 人工智能究竟是如何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此次世界智能大会就对AI应用在各个领域显示的魅力进行了集中展示 。 在城市、教育、医疗、工业、办公、生活等场景的丰富应用 , 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 尤其是新亮相的“科技适老”服务——在天津推出的“银发”智能服务平台 , 可以根据家庭水、电、燃气使用情况 , 智能感知设备了解到老人身体状况 。 “当发生异常情况时 , 平台将自动通知用户家属 , 减少和避免意外发生” ,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大会的演讲中介绍 , “银发”智能服务平台面向主动关怀、健康管理、随身监护、生活服务、应急保障、AI热线6个方向打造了28个应用场景 , 让科技拉近老人与世界的距离的同时 ,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普遍焦虑 。
除了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 AI也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体现“温度” 。 在天津 , 人工智能在物流生产中大幅度提升了港口效率 , 在城市交通领域解决了居民绿色、高效、便捷的出行需求 , 在医疗与健康领域更是在疫情防控、基层随访和慢病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 刘庆峰表示 , 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基本稳定 , 但区域性风险仍然不容小觑 , 而“AI+医疗”恰好能够助力智慧化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构建 。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赋能应用场景、不断融入社会刚需 , 城市生活的数字化界面让市民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 , 真正让民生成为了衡量城市幸福感的标尺 。
2019年10月 , 天津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天津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 , 力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搭建新经济语境下的区域智慧网络 。 而“AI+产业”正是打开数字经济2.0之门的钥匙 , “谈到数字经济 , 人们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数字产业化走向产业数字化” ,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认为 , 产业数字化实际上是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一体两面” , 高科技和传统产业必须要紧密融合在一起 , 只有这样共生 , 才能做到共赢 。
如今 , 各国都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 。 在新经济语境下 , 人工智能治理如何跟上技术步伐 , 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国际合作中的热点命题 。 而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 。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 , 2019年 , 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52.4% ,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各顶级国际会议上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 全球近5年的前100篇人工智能被引论文中 , 中国产出位居第二 。 从长远角度来说 , 中国正同世界一起走在发展安全、可靠、可信、可拓展的第三代人工智能技术之路上 , 努力让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相辅相成 , 构建一个可持续且包容的未来 。
出品:光明网经济编辑部
监制:赵刚
统筹:陶媛
采访:李汶键
【建设|【解读“十四五”】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人工智能让城市建设更有温度】制作:陶媛 张诗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