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自嗨锅再获融资!但40亿自热食品市场还只是网红,留不住年轻人
_原题是:自嗨锅再获融资 , 但40亿自热食品市场还只是“网红” , 留不住年轻人
文|AI财经社 余洪
编辑|杨洁
去年开始红起来的“自热小火锅”又有了融资动向 。 日前 , 自嗨锅宣布完成C++轮融资 , 投资方为泰康投资 , 融资金额逾亿元人民币 。 这也是自嗨锅成立三年以来获得的第5笔融资 。
自嗨锅这类自热火锅背后 , 是“自热食品”品牌的快速破圈 。 包括自热火锅品牌莫小仙 , 以及从自热酸辣粉切入市场的食族人等新品牌 , 这两年也纷纷进行了融资 。
“自热食品”赶上了好时候 。 吃到了宅文化、懒人文化、单身经济的时代红利 , 日趋火热 。 它们通过网红KOL种草、明星推荐等方式 , 不断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刷新着存在感 。 在线下商超和便利店的货架上 , 自热食品也和“速食之王”方便面摆在了一起 , 占领了方便食品的市场 。
自热食品赛道也迎来了大型玩家的入场 。 从统一、今麦郎等方便食品品牌 , 到海底捞、小龙坎等餐饮企业 , 乃至良品铺子等零食品牌 , 以及李子柒等网红 , 都纷纷加入 。
而行业高速增长的背后 , 自热食品却还只是不折不扣的“网红” , 主要依靠网红主播和明星带货 , 在线上渠道销售 。 目前虽然不乏有品牌布局线下渠道 , 但却几乎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 与此同时 , 靠“自热”概念和重口味食品吸引来年轻人的自热食品 , 却因为健康、安全和同质化竞争等原因 , 无法将他们留住 , 成为自己的忠实用户 。
自热食品 , 还能热多久?
40亿市场靠“懒人经济”兴起
可以自己加热的“自热小火锅”近年来忽然红了起来 。 包括自嗨锅、莫小仙、食族人在内的几家新品牌 , 都在2017年成立 。 仅仅在2020年5月中旬的一周内 , 就有包括莫小仙、食族人在内的三个项目相继获得了融资 。 去年9月 , 食族人再次获得峰尚资本的投资 。
自热食品是一类不依赖电、火等能源 , 只需适度的冷水 , 就能随时随地烫煮出的食品 。 大部分自热食品品牌自带发热包 , 其中含有生石灰、碳酸钠和水等 , 依靠其反应快速放热 , 短时间内可产生出高温蒸熟食物 。
这些新兴品牌销量靠前的产品 , 也不再限于火锅 , 也包括了自热米饭、煲仔饭、酸辣粉、瓦罐汤、南昌拌粉等 。 这类食品制作流程方便省时 , 适用于户外、旅游等多个场景 。 根据英敏特研究数据 , 自热食品2019年的市场规模为35亿元 , 预计在2020年达到40亿元 。
除了新兴品牌外 , 餐饮行业的大玩家也开始切入这个赛道 。 以海底捞、小龙坎为代表的连锁餐饮品牌 , 推出了自热单人火锅 。 与此同时 , 三只松鼠、良品铺子一类的休闲食品品牌也相继推出自热速食小火锅 , 这些零食品牌的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 , 加之麻辣火锅热度高、品味受欢迎 , 因此自热火锅已经成为其主品类的重要补充 。 此外 , 统一、今麦郎等方便食品品牌也纷纷从自热米饭切入 , 目前统一的“开小灶”在电商平台的销量也已经在万件以上 。
在淘宝平台 , 部分自热火锅的月销量达到了10万以上 , 已经与方便面的销量基本持平 , B站平台有关自热食品测评的短视频累计播放量接近500万次 , 足以见得年轻人群对自热食品的喜爱与关注 。
在KKV、便利店等年轻人喜爱光顾的店铺 , 自热食品已经跻身货架的一角 。 一家临期食品专卖店的店员告诉AI财经社 , 自热食品在店铺的销量比方便面还要好 , 而自热火锅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品类 。 在该店铺内 , 自热食品占据了三个货架 , 方便面和其他冲泡方便米线等占据了两个货架 。
一位投资人士表示 , 这两年消费赛道火热 , 凡是跟“新生代”人群有关的产品 , 都自带热度 。 “Z世代”们喜欢有调性、有差异化和新鲜感的产品 , 他们的工作压力大 , 又很少自己下厨 , 自热食品作为全新的产品推出之后 , 吸引了他们来买单 。
“自热食品”赶上的时机正好 。 随着单身人口的持续增加 , 以“一人食”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文化正在崛起 ,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自热食品的销量增长 。
数据显示 , 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约为2.4亿人 , 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 , 预计2021年这一数据会接近1亿 。 而自热食品的关注者中 , 超过8成为30岁以下人群 , 与单身人群高度重叠 ,由此不难理解 , 针对个人食量、年轻人口味定制的自热食品 , 为何会受到市场欢迎 。
文章图片
图1/2
去年的疫情期间 , 也带动了自热食品的销售 。 2020年初 , 在九成以上的餐饮企业选择关店时 , 从方便面到自热食品 , 各种可以在家食用的方便食品 , 纷纷遭到消费者的哄抢 。 彼时 , 海底捞自热火锅、统一自嗨锅、螺蛳粉等方便食品电商平台长期处于缺货状态 , 即使下单购买 , 也只能买到预售产品 , 需要等待一个月或数月才能收到货 。
根据淘宝数据显示 , 2020年1月20日到2月2日期间 , 热销产品中自热食品排名第二 , 仅次于螺蛳粉 , 自热米饭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57.09% , 远超同期方便面133.34%的增速 。
虽然疫情之后逐渐得到控制 , 但自热食品仍然在此期间获取了大量消费者 , 提高了曝光量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 目前自热食品的刚需性比较强 , 叠加新生代的人口红利 , 以及宅文化、懒人文化、单身经济等时代背景 , 以及消费端和资本端的支持 , 整体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 , 目前仍有新玩家加入的可能性 。 预计2025年之前 , 行业整体增长率不会低于20% , 届时 , 自热食品会进入一个相对品牌固化的阶段 。
“网红”自热食品 , 线上内卷、线下遇阻
国内第一款方便自热食品诞生于2007年 , 但并未得到市场广泛关注 , 随着食品行业各路商家的加入 , 自热食品也越来越有“爆款”之相 。 但是 , 从目前看来 , 这类食品 , 仍然是不折不扣的“网红” 。
文章图片
图2/2
在小红书上 , 有关自嗨锅和莫小仙的笔记共有一万多篇 。 点赞量最高的美食博主“草莓味的鱼”发布的一篇“欧阳娜娜同款自嗨锅”种草笔记 , 已经收获了7440条点赞、101条评论 。 在自热食品的宣传主阵地微博上 , 大量的KOL , 包括微博原创视频博主、美食博主等 , 发布了无数推荐博文 。
明星、网红主播线上带货 , 是自嗨锅的主要引流方式 。 早在2018年 , 明星林更新就在微博上发布了吃“自嗨锅”的博文 。 2019年 , 煮时光、小龙坎等品牌的自热小火锅走进了李佳琦、薇娅等头部主播的直播间;自嗨锅的直播带货则是找了快手上的辛巴 。 主播“大胃王”密子君推出了莫小仙的吃播 , 其他诸如“杜海涛手把手教你吃自嗨锅”、“来自欣欣子的深夜吃播”等明星、网红的视频 , 在各平台上也随处可见 。
在社交媒体上一眼看去 , 仿佛半个娱乐圈都吃起了自热食品 。 同时 , 在《女神降临》、《文森佐》等热播韩剧中 , 也曾多次出现自嗨锅的身影 。 几乎在年轻人冒头的所有渠道 , 都能看到这些自热食品新兴品牌的推广 。 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 , 也成了它们销售的主要渠道 。
自热食品的品牌们也在布局线下渠道 。 2020年6月 , 自嗨锅就在杭州文三西边路开设了第一家线下餐厅 , 随后在上海、杭州等地又开设了十几家“自嗨锅火锅煲仔饭” , 菜品包括充电煲、美味火锅煲、小菜等 , 人均30元左右 。
但是 , 和线上推广做得热火朝天相比 , 这些线下门店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 , 生存状态也堪忧 。
从美团商家评分来看 , 自嗨锅线下门店的评分中等偏低 , 集中在3.9分-4.3分之间 , 人气也并不算旺盛 。 从美团搜索出的6家店铺中 , 有一家已经暂停营业 , 其中还有两家根本无人评价 。 在评价中 , 也有不少消费者评价称“米饭不好吃”、“味道就那样” , 更有消费者坦言自己完全是因为便宜才选择购买 , “团购只要3.9元、9.9元 , 便宜” 。
据了解 , 自嗨锅线下门店的加盟费为6万元 , 这一收费标准也曾引发业界对其“割韭菜”的质疑 。
留不住年轻人
依靠着喜食重口味、追捧“一人食”、“懒人经济”的年轻人 , 自热食品概念炒得火热 , 但要留住年轻消费者 , 其实却并不容易 。
自热食品大多口味较重 , 高盐、高油、高热量 。 有专家曾指出 , 自热火锅菜品品种非常类似 , 营养搭配不均衡 , 脂肪和盐含量严重超标 。 以某品牌麻辣嫩牛自热火锅为例 , 该产品每100克中脂肪含量为86.3克 , 营养素参考值为144% , 钠含量为5.9克 , 营养素参考值为295% , 这两项数值已经超过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摄入量 。
重口味能够吸引年轻人来尝新 , 可现在的年轻一族 , 尽管加班、熬夜 , 却也爱好“朋克养生” , 他们对饮食健康理念的重视程度却并不低 , 普遍信奉的是“低碳水、轻食”的健康观念 。
自热食品天生自带的“危险性”也是它无法摆脱的问题 。 根据英敏特数据 , 自热食品的负面舆情主要集中在自燃、爆炸等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上 , 占比约为4.75% 。 此前 , 已经发生过多起用户操作不当导致的自热食品爆炸事件 。
相关法规的出台 , 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自热食品的安全和营养问题 。 2020年3月15日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曾发布《自热方便食品标准》团体标注 , 但目前仍未形成统一的行业安全标准 。 这也意味着 , 自热食品的规范化、统一化仍要经过一定时间熏陶 。
“自热产品”和方便食品不同 , 它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 几乎全部集中在煲仔饭、自热火锅等产品上 。 市场分散、产品差异化不大 , 用户们对品牌也几乎没有忠诚度可言 。 根据2020年消费者数据 , 自热食品消费者平均每人都食用过3到4个品牌的产品 , 他们并没有形成对某一特定产品的忠诚度 。
事实上 , 除了方便时间省时、 健康等需求外 , 消费者还对自热食品寄予口味丰富、获得满足感、食材多样、价格合适等多重期待 , 希望自热食品吃起来越来越像现制食品 , 而这也会对自热食品玩家的产品和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作为方便食品行业的子品类 , 自热食品的消费频次和渗透率仍然不及冲泡型方便面、方便粉丝 。 根据英敏特研究的数据 , 2019年自热食品占方便食品的市场份额仅为7.6% , 市场前景和空间仍然有限 。
【AI财经社|自嗨锅再获融资!但40亿自热食品市场还只是网红,留不住年轻人】朱丹蓬表示 , 未来自热产品的竞争是多维度的 , 包括供应链的完善度、出品品质、品牌调性、场景运用、服务体系、客户粘性等六大方面 , 这六点决定了哪个品牌能够成为第一军团 。 “预计自热食品行业仍会不断加强线上、线下渠道互融共通、短板互补 。 线上、线下同步也将是这个行业最优的发展模式 。 ”
推荐阅读
- Top10|中国十大科技富豪2021创最惨纪录:财富蒸发5000亿元
- 运营|Yiwealth面向百家金融机构免费提供百万元智能内容产品及服务,打造财富管理行业智慧运营新基建
- 银行|聚焦“财富管理”首届中信银行APP节全程直播
- the|反垄断下狂“敛财”?美国五大科技公司年营收有望达到9万亿
- 信息|财报识别系统教你怎样做好金融信贷审批工作!
- Top10|2021年财富增长最快十大富豪:马斯克增加1098亿美元居首
- 销售额|【行情】OPPOFindN折叠屏首销战报出炉 7699起新任理财产品?
- 人物|马斯克称未采取避税手段,财富是“完全透明的”
- 人物|马斯克:我的财富完全透明 我的纳税非常简单
- Microsoft|微软成为雅虎财经2021年年度最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