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科学大院里的科普国家队

万米深渊下“奋斗者”号是怎么传回声音的?中国空间站长什么样?探地雷达如何探测地下目标?5月22日-23日 , 中国科学院11个分院的100多个研究院所像过年一样热闹 , 大朋友们和小朋友们带着好奇心 , 如饥似渴地走进实验室、展览馆、报告厅……
又是一年公众科学日 。 每年5月 , 这场科学盛宴总会如期而至 。 作为中科院打造的全国性公益科普活动 , 公众科学日活动已经走到第十七届 。
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今天 , 面对公众对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渴求 , 科学大院正在创造更多能让公众与科学亲密接触的平台 。
弥补曾经的遗憾
公众科学日走了17年 , 但它真正的起点 , 却要追溯到38年前 。
1984年8月 , 中科院各科研院所接到了一封来自院部的通知——《关于建立研究所开放日制度的通知》 。
通知中 , 中科院要求科研院所每年在建院周年日(11月1日)前后开放一次 , 每次开放3天左右 。 开放日活动上 , 研究所可以用图片、照片、实物等布置小展览室 , 用幻灯、录像或文字材料介绍研究所概况 , 并选择若干实验室供参观 , 此外 , 还可开展咨询服务、洽谈合作等 。
这样做的目的 , 是为了增进社会各界对中科院工作的了解 , 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学术交流 , 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广泛传播 。
1985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 , 一向神秘严肃的中科院活泼生动起来 。 例如 ,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活动开始前向社会各界发出上百封请柬 , 开放日当天摆出105种展品 , 迎来了全国130多个单位的175位客人 。
然而 , 遗憾的是 , 由于当时不少研究所缺少展室、录像的硬件条件等原因 , 开放日活动仅办了两年便难以为继 , 建立研究所开放日制度的尝试也未能在中科院全院范围内继续下去 。
这份遗憾藏在不少科学院人的心里 。 2002年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推动下 , 我国科普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中科院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将科学大院里的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 。
2004年5月15日 , 搁置了近20年的开放日活动重新开启 。 与此前相似 , 活动吸引了来自企业界、科研界、教育界的关注 , 不同的是 , 参与的研究所多了起来 , 硬件条件比过去好了 。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介绍 , 17年来 , 参与公众科学日活动的研究院所已经由最初的30多个发展到120多个 。
实际操作探地雷达、体验光学实验秀、实地调查水环境微塑料分布……如今 , 公众不仅可以看到科普展板、出版物、全息影像 , 还可以近距离体验做科研的乐趣 。
科苑大门常打开
公众科学日已经成为中科院的品牌科普活动 。 每逢公众科学日 , 中科院科研院所周边的餐馆常会生意火爆 。 参观者们中午吃完饭、歇会儿脚 , 便抓紧时间赶下一个“场子” 。
即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 , 线上开展的公众科学日也热度未低 。 周德进介绍 , 去年公众科学日期间 , 在线累计观看和阅读人次超过1亿 。
为期两天的公众科学日 , 在广受欢迎的同时 , 也让中科院意识到 , 要打造更多平台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
从2011年开始 , 国家科普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2014年 , 汇集众多高端科技资源的中科院提出打造“科普国家队”的目标和举措 。
2011年 , 中宣部、教育部、中科院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宣传工作的意见》 , 提出做好科技宣传工作 。 2012年 , 中科院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 , 至今巡展足迹已遍布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 并前往海外 , 在泰国、乌克兰布展 , 吸引约800万余名观众现场体验 。 2014年 , 中科院创建“格致论道”讲坛 , 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 , 每月至少举办一场剧院式演讲活动 。
2017年4月 , 中宣部、科技部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 , 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力争达到每60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等目标 。 从2018年起 , 中科院不仅推出“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活动 , 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中科院的科学历史、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 , 还与香港政府共同举办“香港青年实习计划” , 为香港大学生提供直接感受前沿科学的机会 。
在敞开大门做科普的同时 , 中科院也特别强调科学教育 。 “一件事不断往深入推进时 , 一定会有更高的目标 。 科学教育工作属于科普工作的一部分 , 它是一个有更高目标的科普工作 。 ”周德进说 。
2015年 , 中科院和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 , 提出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 。 中科院陆续启动“求真科学营”、“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通过科教融合培育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 为培育科学杰出后继人才铺路搭桥 。
此外 , 中科院还出版了26种科普刊物 , 如《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科学世界》等 , 以多种渠道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
国家队里的科普人
每年 , 公众科学日都会拿出最新的科技成果以飨公众 , 17年来 , 公众科学日在见证中国科技发展的同时 , 也见证了中科院科普队伍的发展 。
“参与公众科学日活动的科研人员、科普志愿者已经从过去的50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5000余人 。 ”周德进说 。
科普活动的开展 , 离不开科普队伍的支撑 。 科普国家队的壮大 , 少不了科普人的付出 。
在科学家云集的中科院 , 有一支特殊的兼职科普队伍 。 他们兼顾科技与科普工作 , 平日里做科研 , 每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各类科普活动和科学教育活动开始时 , 或是有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 , 就变身为科普工作者 。
1997年 , 中科院组织离退休研究员 , 成立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 , 足迹遍布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00多个市、县;1999年 , 中科院成立科普云平台“中国科普博览”兼职科学家队伍 , 支撑科学大院、格致论道、格致课堂和科普融合创作等品牌科普平台的应用和服务;2002年 ,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启动,依托这一平台 , 仅2020年 , 中科院就组织了近百位院士专家开展了200余场科普活动 。
现如今 , 这支兼职科普队伍约有1300人 , 以院士群体和科研人员为主体 , 其中院士有150余人 。
除兼职科普队伍之外 , 这些年中科院也形成了专职的科普队伍 , 约有200余名专职科普工作人员 。 同时 , 中科院还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约4000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
在5000余名科学家和科普人员的支撑下 , 科学大院的科普规模越来越大 , 这里的30余家植物园、博物馆、天文台向公众常态开放 , 200多个野外台站、标本馆定期向公众开放 , 20多个大科学装置以及众多实验室不定时向公众开放 。
科学明理 , 科普明智 。 在科学“大爆炸”的时代 , 科学大院里的科普国家队 , 正在用心做好一流科普 , 为国家科技创新固本培元 。 (倪思洁)
【科普|科学大院里的科普国家队】[责任编辑: 武玥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