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综合监控系统支撑体系?

轨道交通人专属视频号 , 请关注 ↓↓↓
关注【RT轨道交通】视频号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摘要:文章以“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综合监控系统平台”的思考与实践出发 , 研究系统平台建设及应用的支撑体系 , 系统性地阐述推动平台切实落地的思想、理念、机制、工具、手段和方法等 , 真正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深度融合创新 , 达到工程项目管控水平全面提升 。
关键词:智慧工地;轨道交通建设;综合监控系统平台
世界加速步入数字化时代 , BIM、GIS、CIM、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日趋成熟、快速落地 , 在“智慧城市”“2025 智能制造”“互联网 +”等国家战略指引下 ,智慧建设已成为行业共识 。
当前轨道交通发展持续处于高强度大规模工程建设高峰期 , 但面临规模大、水文地质条件多变、周边和地下环境复杂、专业复杂、涉及主体多、人员多变且穿插施工等诸多管控难点 , 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 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 为建设工程的监管带来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 , 亟待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 加快建造方式转变 , 推动高质量发展 。
目前概念炒得很火的“智慧工地”或“数字工地”在实际应用落地中却存在一些误区 , 大部分还是宣传大于实际 , 存在目的不单纯、盲目性建设、形式大于内容、重复性建设、整体协同不足以及数据衔接不够等突出问题 , 如何真正让智慧工地发挥作用值得所有从业者思考 。 本文从广州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综合监控系统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思考与实践出发 , 从体系发力 , 通过搭建综合监控平台运作体系支撑系统平台建设与应用落地 , 在思想、理念、机制、工具、手段和方法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发力 , 让智慧工地回归本质 , 助力工程项目管控水平的全面提升 。
1
体系建设
1.1 思想方向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思想认识是基础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 从宏观上看 , 传统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 , 信息化或数字化也没有跟上其他行业的发展步伐 , 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 各类建筑安全事故接连不断 , 传统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
要清楚地认识到智慧工地建设的初心与方向 , 全面提高思想认识 , 把智慧工地建设与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 , 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引擎 , 科学地认识数字化、智能化 , 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 。
推动综合监控平台建设应用 , 始终要把立足点放在服务于工程建设 , 要紧紧围绕工程建设新形势、新要求 ,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 力戒形式主义 , 不能做做样子满足政府部门要求 , 不能搞花架子去搞观摩、评奖项 , 要真正认识到时代发展对数字化的内在要求 , 把智慧工地真正用好、真正落实下来 , 让智慧工地回归本质 。
1.2 理念思维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综合监控系统平台”是对传统建筑行业信息化模式的改革升级 , 要从思维出发 , 主动加速观念更新 , 进一步强化理念转变 , 以改革思路和创新举措 , 冲破因循守旧的条条、破除惯性思维的框框、摆脱墨守成规的束缚 , 变被动为主动 , 长效提升管控水平 , 以理念思维的新飞跃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
在综合监控平台实践中 , 离不开各角色多兵种联合作战 。 各单位应转变管理理念 , 树立“阳光思维” , 消除对立思想 , 进而构建项目、企业和政府的平台型生态体系 。 综合监控系统平台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 等各关键要素的全息感知和实时互联与泛在融合 , 实现对建设工地更透彻的感知 , 从另外一个维度建立起公开、公平的项目全息影像 , 实现对所有参与对象的全过程留痕、全流程监管 , 推进项目管控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 通过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平台 , 推动和谐地铁建设 。
1.3 机制方式
1.3.1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统一
综合监控平台核心价值是应用数字化手段从系统、全局的角度 , 对工程建设各要素、各对象、各层次统筹协调 , 加快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主动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新型智慧工地形态、治理模式 ,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 。
通过综合监控平台构建跨角色、跨业务、跨层级的协同工作平台和相应的管理机制 , 主要负责领导必须亲自推动 , 从整体考量上进行系统谋划 , 以全局、整体的思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 , 统筹考虑目前以及未来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后的需求 , 从技术革新到业务创新、从管理创新到体制机制改革 , 用数字化管理的手段推动一体化、便捷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 , 适应未来变化 , 成体系推进“数字工地”改革建设 。
1.3.2 坚持综合集成与定制开发的有机统一
综合监控平台实践中要积极借鉴已有信息化建设经验、智慧及成果 , 用好综合集成方式 , 平台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 , 易于集成扩展 。 如人员管理中应用成熟的劳务实名制系统产品 , 与政府部门要求保持一致;各工点环境监测系统也按照环保部门要求设置 , 利用先进的监控设备仪器 , 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 , 实现实时、全工程、在线监测工地现场PM2.5、PM10、粉尘和噪音等环境参数 , 并记录异常状态 。 通过成熟产品的应用与集成 , 大大降低平台开发难度及应用周期 。 平台的功能设计及迭代更新应深入到现场业务层面 , 梳理细化需求 , 让平台的功能更深入地与工程管理相融合 。 在日常管理中切实发挥平台价值 , 兼顾管理规范化和项目个性化需求 , 满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组织扩张、新技术应用等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必须面临的管理变化 , 如在建筑工程的单项目基础上定制开发门禁集中授权 , 适应多工点、全线路的统筹管控 , 基于定制化的技术与服务推动资源共享 , 打通数据链 , 联动业务链 , 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功能 , 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管理 。
1.3.3 坚持价值驱动与考核牵引的有机统一
综合监控平台作为工程项目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全面管控的核心引擎 , 通过数据聚合、应用集成和服务融合发挥价值 , 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应提高认识 , 发挥主观能动性 , 将平台作为有效提升管控现场、助力企业高质量的工具 , 更深入地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系统功能、平台数据 , 加强数据分析 , 学会用数据指导施工管控 , 充分发挥平台价值 , 集合多方智慧 , 强调持续落实 , 加强数据与项目管理的关联分析 , 挖掘数据的价值 , 共建“实用、好用、管用、想用”的建设工程综合监控平台 。
2
结语
创新构建“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的建设工程综合监控平台 , 必须坚持体系推进 , 从思想认识、思维理念、机制体制、方式方法等全面发力 , 以“久久为功”的信念持续不断地全面驱动轨道交通建设施工现场管控升级 , 助力工程建设管控从信息化、分散化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
作者简介:王玉龙(1986-) , 男 , 安徽临泉人 ,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 , 研究方向:轨道交通综合监控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2021 年第 04 期
参考文献
[1] 王颖 , 周桔红.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综合监控系统平台设计[J]. 中国科技成果 , 2020(8):7-11.
【平台|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综合监控系统支撑体系?】分享更多人, 请点“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