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比特币挖矿与“碳达峰”目标背道而驰

_原题是:比特币挖矿与“碳达峰”目标背道而驰
虚拟货币行业正迎来监管风暴 。 继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三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后 , 5月21日 , 金融委会议明确提出 , 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 , 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 。 消息发布后 , 虚拟货币市场集体大跌 。 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此前协会曾多次提及虚拟货币交易风险 , 但比特币挖矿被高层会议明确予以打击 , 尚属首次 。
【证券时报网|比特币挖矿与“碳达峰”目标背道而驰】为何此时将挖矿“揪出”?首先 , 挖矿是“制造”比特币最核心的环节 , 对于挖矿的打击有利于从源头上打击比特币等虚拟币的交易炒作 。 其次 , 挖矿产生的能耗超乎想象 。 剑桥大学研究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5月10日 , 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大约是149.37太瓦时 。 这一数字已经超过马来西亚、乌克兰、瑞典的耗电量 , 十分接近耗电排名第25的越南 。 挖矿不仅消耗大量电能 , 更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去年挖矿产生了6900万吨二氧化碳 , 占全球排放量的1% , 20年内可将全球气温提高2℃ 。 耗费巨量资源生产并无实际价值的虚拟币 , 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道而驰 。
通过“工作量证明”获得相应的比特币奖励是这一系统的核心机制 。 这种“工作”即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 , 随着竞争的加剧 , 进行运算的设备也不断升级 , 由原来的PC进化成专业的矿机 , 矿机的运转需要大量电力 , 矿机大量集聚则形成矿场 。 矿场主要分布在电力资源丰富、电价低廉的地区 , 以降低用电成本来确保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 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是国内的挖矿“圣地” , 前两地以火力发电为主 , 后三地则水电资源丰富 。 近年来 , 多地已陆续有打击挖矿的行动 , 近期相关行动已升级 , 内蒙古已表示要全面清理关停挖矿项目 , 并设立举报平台 。
虽然从环保的角度而言 , 打击挖矿是必要之举 , 但从过往经验来看 , 实际效果如何 , 以何种方式打压 , 仍应审慎评估和选择 。 此前虽有禁止法币交易、打击挖矿、禁止银行提供兑换服务等监管手段 , 但各交易方往往能想出办法钻空子 , 使得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 国内矿场会否因监管打压而停摆?短期来看 , 这种可能性存在 , 但这也意味着算力的大幅下降 , 此时挖矿可能收益更高 , 可能诱使更多人进场补位 , 这与打击挖矿的初衷背道而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