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世界|“蝴蝶王子”赵力:写出中国的《昆虫记》

“虽然此次野外科考与蟒蛇失之交臂 , 但遇到能捕鸟的蜘蛛也算是不虚此行 。 海岛生态系统的奇妙 , 让人感到震撼 , 人在大自然面前 , 始终是渺小的……”5月21日 ,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离开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岛 , 结束了一段野外海岛考察工作 。
野外是赵力的“科研天堂” 。 他曾为拍摄世界著名蝶种“梦幻之蝶”——金斑喙凤蝶 , 在海南岛南部的最高峰——尖峰岭顶上等了7天 , 最终近距离拍摄到了这一蝶种 。
赵力也因此被业内称为“蝴蝶王子” 。 对此 , 他却说:“我不是什么王子 , 只是一个热爱昆虫的人 。 ”
靠自学走进标本世界
儿时 , 很多人都对昆虫很感兴趣 , 但能将这份兴趣延续至成年 , 最后变成终身事业的 , 恐怕没有几人 , 而赵力做到了这一点 。
“小时候 , 我常自制捕虫网上山抓蝴蝶 , 回家后父母会帮我找来纸盒子 , 把蝴蝶装起来 。 ”谈及从业原因 , 赵力坦言 , 来自父母的支持是重要的原动力 。
赵力曾表示 , 他幼时对昆虫的兴趣 , 得到了父母极大的支持 。 他父亲曾经说 , 赵力喜欢昆虫 , 就让他玩吧 。
后来 , 赵力从图书馆里看到《少年昆虫学家》一书 , 这本书让他走进了标本世界 。 他根据书中所讲的方法、步骤 , 开始尝试自己制作标本 。
上初中时 , 赵力对昆虫的热爱 , 偶然间被生物老师发现 。 在其指导下 , 赵力开始接触植物 , 并在初二时第一次参加生物竞赛 。
时至今日 , 赵力对那场赛事仍记忆犹新 。 “当时有5万名中学生参赛 , 我仅获得第2名 。 考题中涉及100种植物 , 我只认识99种 。 ”他说 。
为了准备那次竞赛 , 赵力半年时间里认识了800多种成都地区的植物 。 “昆虫和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 那时的积累为我后来研究昆虫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他说 。
曾险些命丧巨石群下
进入大学后 , 赵力开始野外探险 。 那时每年夏天 , 赵力都自费前往全国各地的蝴蝶聚集区进行调研 。 为了了解到珍稀的蝶种 , 他常要深入到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去 , 住农家、啃干粮 。
“1991年夏天 , 我曾经骑自行车调查了四川省境内10余个山区县的蝴蝶资源 , 行程达500公里 , 我以这次考察结果为基础写出了一篇论文 。 ”赵力回忆道 , 正是这篇关于“四川西部蝶类资源调查”的论文 , 填补了中国西部蝴蝶研究领域的空白 。
1992年7月 , 赵力赴四川省贡嘎山进行野外科考 , 来到位于山脚下的磨西镇时 , 突降小雨 。 细雨中 , 赵力猛然听到前方出现轰隆隆的响声 , 定睛一看——不远处很多巨石顺着山坡朝他滚来 。
石头滚下的瞬间 , 赵力依靠本能反应迅速蹲下 , 只听得远处“砰”的一声巨响——离他不远处的一棵树被滚下的巨石拦腰打断 , 他躲过一劫 。
30多年来 , 像这样的命悬一线 , 赵力还经历了很多 。 不过 , 这并未让他放缓脚步 。 东到浙江、西至西藏北部、北到大兴安岭、南抵海南岛……在我国的各个昆虫“聚集地” , 赵力都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了“虫虫世界”的丰富多彩 。
让更多人看见微观世界
上世纪随着法布尔的《昆虫记》传入我国 , 昆虫热在我国悄然出现 , 无数人由此开始对“虫虫世界”着迷 。
赵力也曾是《昆虫记》的“粉丝” , 在掌握积累了一定知识后 , 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能否写出一本中国的《昆虫记》?
经过10年的酝酿 , 赵力的梦想成真:《图文中国昆虫记》于2004年问世 。 书中精美绝伦的图片 , 妙趣横生的故事及点评 , 赢得了不少读者的好评 。
通过读者反馈的信息 , 赵力得知 , 不少人过去不喜欢昆虫的原因 , 是因为“他们从未能窥其真容” 。 因此 , 赵力开始琢磨上了微距摄影 。
蜻蜓闪烁着晶莹光泽的复眼、毛毛虫身体上夸张的图案、蝴蝶扑向花朵那一刻的姿态……赵力边向采访人员展示微距摄影作品边说:“这可不是电影大师为我们营造的梦境 , 它们是微距镜头下真实存在的昆虫世界 。 ”
【昆虫世界|“蝴蝶王子”赵力:写出中国的《昆虫记》】“微距摄影能一下子拉近昆虫与人类之间的距离 , 把人们的眼睛带到了一个从未进入过的微观世界 。 在微距镜头下 , 我能看到昆虫世界那些不可思议的、神奇的、壮丽的美 。 这些美应该让更多人看见 。 ”赵力说 。 李 迪  陈 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