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缺芯潮”“涨价潮”引爆芯片股行情 机构投资者这样看后市机会
“缺芯潮”“涨价潮”引爆芯片股行情 机构投资者这样看后市机会
作者: 周艾琳
[ “目前在半导体产业链中 , 中游晶圆制造商的基本面最好 , 其缺货情况也比较严重 。 尽管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 , 但大部分半导体公司的成本是可以传导的 , 即当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10%时 , 中游半导体公司也可以相应地向客户涨价10% 。 ”新加坡淡马锡旗下的富敦上海中国资深TMT研究总监古嘉元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美国二手车价格暴涨此前受到热议 , 这也是美国通胀飙升至13年新高的背后推手之一 。 芯片供应的短缺限制了新车生产 , 从而推高二手车的需求 , 导致二手车价格飙升 。
然而 , 持续许久的“缺芯潮”和“涨价潮”此前并未带动A股芯片股的股价 。 直到最近 , 沉寂已久的芯片行情一触即发 。 上周四半导体产业链全线爆发 , 半导体板块指数创历史新高 。 上周五芯片概念股继续大涨 。 重仓半导体的主动偏股基金净值单日涨幅超8% 。 外资6月以来同样大幅加码芯片股 , 士兰微、兆易创新等一度获得北向资金较大幅的净买入 , 跻身北向资金前十大成交股 。
尽管行情火爆 , 但实则上、中、下游的基本面迥异 。 究竟国际机构如何看待后续的芯片行情?中国台湾及东南亚疫情的加剧又会如何影响半导体产业链?
“缺芯”最利好中游晶圆制造
“目前在半导体产业链中 , 中游晶圆制造商的基本面最好 , 其缺货情况也比较严重 。 尽管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 , 但大部分半导体公司的成本是可以传导的 , 即当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10%时 , 中游半导体公司也可以相应地向客户涨价10% 。 ”新加坡淡马锡旗下的富敦上海(Fullerton)中国资深TMT研究总监古嘉元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半导体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 。 上游主要包含设备材料;中游为IC制造、晶圆制造、相关生产制程检测设备、光罩、化学品等;下游则包含IC封装测试、相关生产制程检测设备、零组件、IC模组及通路等 。
各界预计缺货的现象至少要持续到2022年年中 。 之前半导体缺货的主因是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 , 导致疫情前半导体库存较低 , 而疫情又刺激了各类电子产品需求 , 电动车渗透率的提升也进一步刺激了芯片需求 。 因此 , 半导体行业决定增加库存 , 但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
【第一财经|“缺芯潮”“涨价潮”引爆芯片股行情 机构投资者这样看后市机会】目前在半导体行业中 , 中游晶圆制造的缺货情况比较严重 , 例如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台积电、联发科等都属于这一类 。 除了缺货 , 近年来终端产品所需芯片量不断提升 , 这也加剧了缺货现象 。
“整个行业最缺货的节点是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 。 先进制程涉及的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成熟制程涉及的终端产品则包括汽车、家电等 , 家电智能化、IoT(物联网)等也催生了更多半导体需求 。 ”古嘉元称 。
数据显示 , 通信设备、PC/平板、消费电子和汽车是前四大对芯片需求最为旺盛的下游行业 。 上述行业各占全球芯片下游终端需求的近30%、30%、15%和10% 。
在这一背景下 , 中游也迎来了调整获利模式的机会 。 由于缺货问题加剧 , 许多IC设计公司不得不选择购买半导体设备放置在晶圆厂 。 “这不是少数现象 , 但这对于晶圆厂是有利的 。 因为晶圆厂正好可以调整其获利模式 , 通过和IC设计公司绑定更紧密来提升行业稳定性 。 ”古嘉元称 。
中游“涨价潮”持续
供需矛盾愈演愈烈之下 , 国内外芯片厂商接连发出调价通知单 。 “去年下半年以来 , 来自上游供应商的调价单一张接着一张 。 4月份刚提了价 , 估计接下来还要涨 。 ”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
并非整个芯片产业链都形势一片大好 。 芯片涨价潮汹涌 , 下游企业不得不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 。 在缺芯压力下 , 众多企业陷入有单不敢接的尴尬境地 , 有的企业不得不暂停接单 , 并延缓了出货周期 。
相比之下 , 中游的日子要好得多 。 据集微网统计 , 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 , 由于原材料成本压力上升 , 已有超过30家半导体公司发布涨价函 , 海外芯片大厂意法半导体、东芝、安森美 , 国内厂商士兰微、智浦芯联、瑞纳捷均宣布在今年三季度调涨芯片报价 , 其中多家宣布此次价格上调涉及公司全线产品 , 涨价幅度在5%到30%之间 。
此前 , 苹果最大的芯片供应商台积电已频繁调整芯片价格 。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 , 占全球先进制程晶圆代工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 台积电先是决定将12英寸晶圆涨价25% , 接着宣布自4月起提高晶圆代工价格;随后 , 中芯国际等多家芯片制造商也纷纷跟进调价 , 中芯国际4月1日起全线涨价 , 已下单未上线的订单则按新价格计价 , 其涨价幅度在15%~30%之间 。
“大部分半导体公司的成本可以传导 , 最近半导体公司在广泛地提价 , 虽然它们的提价策略有些不同:有些公司价格涨幅稍少一些 , 以求稳定并吸收优质客户;另一些公司涨价较多 , 想要趁着本次需求较大的周期取得较大盈利 , 涨幅在10%~30% 。 ”古嘉元告诉采访人员 。
在当前的格局下 , 下游的处境最为艰难 。 他称:“半导体涨幅很大 , 但下游依旧愿意买单 , 原因之一在于其成本在整体中的占比其实并不高 。 以传统燃油汽车为例 , 疫情前半导体成本占比仅为2.6% 。 即使占比极低 , 但只要缺了这一块芯片 , 整部车就无法出厂 , 因此下游缺乏议价能力 。 ”
东南亚疫情整体影响有限
5月 , 印度、越南等国家疫情开始持续恶化 , 导致当地工厂停工、跨国人员流动陷入停顿 。 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对采访人员表示 , 三星位于越南北江市的厂房 , 因超40名员工筛检呈阳性而暂停营运 。 由于疫情原因 , 越南北部关停多个工业园区 , 其中包含3个富士康在当地的厂房 。 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也出现大规模人群感染 , 导致工厂负责加工的iPhone手机一度减产超过50% 。
这一度引发各界对半导体行业的担忧 , 认为这或加剧“缺货潮” 。 不过 , 古嘉元认为无需过虑 。 原因在于 , 即使东南亚的疫情形势严峻 , 但东南亚的相关业务更多集中在封装 , 而封装的产能比较容易调整 , 例如中国国内也有很多公司可以替代 。 相比之下 , 更为重要且难以替代的晶圆厂的疫情暂时处于可控范围内 , 没有出现大规模感染 。 晶圆公司大多属于国际成熟企业 , 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强 , 因此不太会出现疫情影响生产的情况 。
未来 , 在涨价潮被消化后 , 市场将转而博弈的是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的价格预期 。 未来再迎来一波涨价潮的可能性不高 , 因此高位入场博弈或非良策 , 中长期的基本面变得更为关键 。
机构认为 , 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目前仍在技术爬坡期 , 同质化公司间的兼并和竞争加剧 。 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半导体公司也必然是最能创造附加值的公司 , 这是各国该行业在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过程 。
古嘉元表示 , 对于自下而上的长线外资机构而言 , 更关注的是半导体公司的基本面 , 尤其看重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 “目前我们看到的业绩都是管理层在两三年前做的决定 , 但未来的业绩和竞争格局则取决于管理层目前的决策 。 ”
(实习生刘怡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榜单|荣耀:Magic3至臻版获DxOMark音频总分第一名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