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急救知识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日两则与急救知识相关的新闻引发关注 。
一则是 , 在广东深圳一核酸检测点 , 医生王新园遇到一个被食物卡住气管而窒息的小孩 。 王新园用海姆立克法进行抢救 , 清理出了米粒和瘦肉块 , 孩子获救了 。
一则是 , 在欧洲杯B组丹麦对阵芬兰的比赛中 , 丹麦球员埃里克森突然晕厥倒地 。 队医迅速入场 , 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和AED除颤 。 经过抢救 , 使其情况稳定下来 。
两起突发事件 , 由于都有医生在附近 , 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 方能有惊无险 。 但我们不能指望在所有类似危险情况中 , 都有医生随时待命 , 怎么办?这就凸显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的重要性 。
虽然急救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共识 , 但“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很大距离 。 急救知识要想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 首先需要破除三种认识误区 。
【医生|急救知识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种 , 用不到 。 有人认为 , 自己大概率一辈子也遇不到需要急救的场景 , 学了也派不上用场 , 把急救知识看做医护人员的“专利” 。 但是有备才能无患 , 汽车的安全气囊绝大部分永远也用不上 , 但也要装上 , 风险意识不可无 。 急救知识也是 , “宁可备而不用 , 不可用而无备” 。 懂急救的人多了 , 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更加安全了 , 利他也利己 , 何乐而不为?
第二种 , 怕惹麻烦 。 有的人觉得 , 进行急救意味着承担责任 , 成功自然皆大欢喜 , 若失败是否会给自己摊上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针对“不敢救”的顾虑 , 法律已有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明确 ,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 , 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
第三种 , 没地儿学 。 有的人虽然意识到急救的重要性 , 但不知道去哪学、跟谁学 。 虽然当前互联网非常发达 , 但网络信息泥沙俱下 , 真伪难辨 , 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打捞正确有效的急救知识并非易事 。 而且急救技能不能纸上谈兵 , 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动作要领 。 去哪学?谁来教?这些问题不解决 , 急救知识的普及就是空谈 。
事实上 , 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对普及急救知识、培训急救技能一直抱有很高的热情 , 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 然而 , 整体看 , 想要进行科普的医生和想要学习的“小白”之间并未完全打通渠道 , 供需没有有效对接 , 单凭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自发、偶然、零散的活动 , 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局面 。
因此 , 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是一套系统工程 , 既需要为供需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 , 形成多层次、覆盖广、常态化、有制度保障的急救学习培训机制 , 也需要社会多方齐努力 , 营造良好的急救学习氛围 。
去年8月 ,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 , 针对青少年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 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 , 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 。 从学生抓起 , 开了一个好头 , 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 , 持续发力 , 久久为功 , 推动中国的急救事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话  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