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
随着理念和认识的不断提升 , 以及公众对科普需求的层次不断增加 , 科普从业者开始发现 , 传统上单纯地传播和普及知识的“老路”有些走不通了 , 因为如果仅仅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 , 那么也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科学认知 , 受众对科学的看法仍然是散乱的 , 零碎的 , 而非系统化的 , 也就说单纯地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与形成理性的认知并不是直接相关的 , 当然我们不是说不需要普及科学知识 , 而是要更加强调在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传播科学方法 , 彰显科学思想 , 弘扬科学精神 , 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问题 。
如果说“科学无国界”这个观点是人们普遍共识的话 , 那么科学知识也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 在北半球“东升西落”的太阳不会因为在南半球就“西升东落” 。 但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的传播和普及却面临着一定的选择性 , 这就是所谓的“框架”或者说“议程设置” , 在某种预设框架之中必然隐含着一些价值观或者说意识形态 , 暗含着传播者想要或明或暗地“植入”的理念 , 因为虽然无法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 , 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 当然本文所说的是哲学范畴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 即对事物的感观思想 , 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传统上所秉持的科普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工作 , 是价值中立的观点便失去了其牢固的基础 , 因为科普也不是“方外之地” , 也会成为意识形态领域角力的一个场域 , 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糖衣炮弹” , 从表面上来看是在科普 , 而实际上则“包藏祸心” , 输出某种意识形态 , 以期望潜移默化地侵蚀一个健康社会的有机体 。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 科普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 , 因为有些科普机构和科普人士陷入到了社会舆论的漩涡之中 , 为某些反华势力和组织“站台” , 这不仅激怒了公众 , 而且也让很多科普这件事本身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 随着信息披露的不断增多和详实 , 我们显然可以看到某些西方国家假借科普之名行指责中国之实 , 而某些有着大量粉丝的科普机构和科普人士也成为了一些非政府组织 , 甚至是某些西方组织和国家的“爪牙”和“马前卒” , 这提醒我们不得不警惕科普领域的意识形态问题 , 不能不注重科普领域的价值引领问题 , “警惕打着环保、科普旗号的阴谋与恶意” 。
我们需要用对待做科研的态度来做科普 , 同时也需要将科研成果进行科普 , 但是科普仍然不同于科研 , 科普涉及到公众对科学的认知 , 科学理性 , 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 也就是公众的科学意识形态 , 再延伸一下 , 科普“不是 , 而且从来不是只告诉人们科学;相反 , 这种告诉之中(无论以什么形式)隐含着政治、经济和社会世界” , 因而科普必然涉及意识形态 。 比如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极化就会左右科普(或者西方称之为科学传播)的方向 , 科普的内容等 , 甚至包括正规科学教育的内容——进化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 “回音壁效应”和“过滤器泡泡”的存在则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形 , 这大概就是“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使他多余”吧 , 而这种机制会“润物无声”地强化某些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 长期以往 , 必将形成“针尖对麦芒”的态势 , 引发意识形态的冲突 , 这也是某些以科普的名义从事不轨行为的组织所谋求的最终目的 。
就此而论 , 我们应该承认 , 科普牵涉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 , 因而不能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 , 因为“思想路线错了 , 知识越多越反动” 。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科普|【谈科论普】警惕科普领域的意识形态“侵袭”】[责任编辑: 张蕃 ]
推荐阅读
- 于本|豆瓣 App 安卓新版本 7.20.0 测试
- 苏宁|可循环包装规模化应用 苏宁易购绿色物流再上新台阶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
- 解决方案|【干货】反渗透设备结垢原因及解决方案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