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我国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亮相,6月25日迎首秀

复兴号家族再添新成员!采访人员从中车四方了解到 , 在国铁集团主导下 ,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基于既有时速350公里CR400AF动车组平台 , 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技术 , 研制了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 。新车在智能化、舒适性、安全性、运用维护便捷性等方面实现优化升级 。

【IT|我国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亮相,6月25日迎首秀】据了解 , 全国铁路将于6月25日实行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 ,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将扩大至京沪、徐兰、成渝等高铁开行 。此次扩大开行 , 中车四方CR400AF-Z(8辆标准编组)和CR400AF-BZ(17辆超长编组)两种编组的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将正式上线投入运营 , 迎来首秀 。
那么 , 这次亮相的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有何亮点?

IT|我国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亮相,6月25日迎首秀
文章图片

外型更惊艳
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采用了新的外观设计 , 造型美观 。采用低阻力流线头型 , 曲线流畅 , 不仅增强了速度感 , 还优化了空气动力学性能 , 空气阻力进一步降低 。车身采用“国旗红”“故宫红”“祥龙黄”三色彩带涂装 , 呈波浪状环绕 , 形似“祥龙飞舞” 。
新外观取名“瑞龙智行” , 寓意科技创新引领民族伟大复兴、中国高铁领先世界造福人类 , 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祝福 。

IT|我国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亮相,6月25日迎首秀
文章图片

乘坐更舒适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基于人因工程学对车厢座椅进行了优化 , 让旅客乘坐更加舒适、体验更佳 。商务座椅采用全新设计 , 灵感来源于“太极图” , 用流畅大S曲线对前后排功能进行分割 , 一人一舱 , 并采用1+1鱼骨式布局 , 提高了私密性、便捷性、舒适性;座椅更宽敞 , 可实现“坐姿、半躺、平躺”三种姿态一键切换;配备支持无线投屏的智能交互终端 , 提供丰富的运行信息、影音娱乐等服务;增加无线充电功能 。

IT|我国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亮相,6月25日迎首秀
文章图片

一等座椅增加了电动调节腿托 , 优化了靠背曲线和坐垫的造型、软硬度 , 座椅支撑性和包覆感更强 , 提升了舒适度;增加USB接口数量 , 在座椅后背设置抽拉式小桌板 , 使用更方便 。

IT|我国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亮相,6月25日迎首秀
文章图片

二等座椅在靠背后方增加了USB充电接口 , 方便旅客充电;加深小桌板杯托凹槽深度 , 提高水杯放置的稳定性 。

IT|我国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亮相,6月25日迎首秀
文章图片

车厢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 , 提升智能服务水平 。采用变频空调 , 温度调节更精准 , 减小车厢内温度波动 , 使旅客的体感更舒适 。车厢顶部设置29寸宽屏电视 , 可分屏显示列车运行节娱乐节目信息 。卫生间新增智能照明 , 当检测到有人进入后 , 自动调节灯光亮度 , 并增加“禁止吸烟”语音提示 。设置无障碍车厢 , 配备更宽的通过门、无障碍卫生间、轮椅放置区等 , 在服务设施上增加盲文标识 , 更好地服务残疾人旅客出行 。餐车配有自动售货机 , 旅客可自助购买饮料、水果、零食等 。17辆编组列车提供基于5G技术的Wi-Fi , 随着沿线5G网络信号的覆盖 , 将为旅客提供更优质的语音通话和移动网络服务 。

IT|我国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亮相,6月25日迎首秀
文章图片

运维更智能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智能运维水平进一步升级 , 提升了列车运行、安全监控、维护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
“感知”更敏锐 。升级车载安全监测系统 , 全车设有3300多个监测点 , 比以前动车组增加700余个 , 对列车的走行部状态、轴承温度与振动、牵引制动系统、电气电路、烟火安全、客室环境等进行“全息化”监测 , 为全方位的故障诊断、维修提供支持 , 保障行车安全 。

IT|我国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亮相,6月25日迎首秀
文章图片

“大脑”更发达 。采用以太网控车技术 , 传输容量提升100倍 , 传输速率提高60倍 , 动车组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 列车控制和故障诊断功能更强大 。同时 , 支持5G车地无线通信 , 车辆状态信息可“全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 , 提升了远程同步监测、维护能力 。
决策更精准 。升级优化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PHM) , 利用大数据技术 , 实现动车组关键系统部件故障的自动预警或预测 , 提高行车安全性 , 同时指导列车视情开启“维修模式” 。首次为司乘人员开发了人机交互智能显示屏、智能整备、故障精准处理指导、手持移动终端等智能设备和功能 , 方便司乘人员日常行车 。
据悉 , 中车四方新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将在6月25日集中上线运行 , 服务京沪、成渝、徐兰等多条高铁线路 。

    推荐阅读